文|《當代黨員》全媒體記者 陳驊 龍宣辰
2023年9月,重慶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免疫創新與轉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啟釗作為主要發明人,獲得了“腫瘤抗原特異性記憶CD8+T細胞的鑒定、體外擴增及應用方法”國際新型發明專利。
這是一種位于腫瘤引流淋巴結的抗原特異性記憶細胞。這種細胞被認定能夠響應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的藥物,以藥物激活和動員免疫細胞的方式,讓免疫系統重新“進攻”癌細胞,對腫瘤免疫治療有重要的臨床轉化價值。
傳統腫瘤治療方式中,腫瘤手術就像用鏟子除掉花園里的雜草,化學療法就像在花園噴灑除草劑,放射療法就像利用放大鏡朝雜草所在方向增強陽光照射,三種方式不可避免地都會損害健康花草和土壤。而免疫療法則是改變土壤環境,讓土壤不適合雜草生長,使花園重現生機。

2023年11月24日,黃啟釗(左)與團隊研究骨干在實驗室對一批樣本細胞進行分析。圖/受訪者
“所以免疫治療就是讓免疫系統通過識別腫瘤特征性標記激活針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讓免疫細胞成為殺死癌細胞的利器。”回想起從2019年發現該細胞的作用到論證的全過程,黃啟釗仍頗有感觸。
2021年,黃啟釗所在團隊在對一批動物腫瘤細胞樣本的異質性、分化周期等數據進行分析時,結果總是顯示所有細胞的轉錄平均值表達,樣品中每個細胞特有的狀態并沒有被詳細地反映出來。
“這就好比一杯果汁,我們能測出里面的甜度和酸度,卻無法對配料成分究竟擁有多少蘋果或是橘子等作出詳盡分析。”為了讓實驗數據更具說服力,黃啟釗所在的實驗室團隊向校方匯報了實驗瓶頸,希望得到更微觀層面的技術分析支持。
要得到技術分析支持,便少不了與外校的課題合作,但這也可能面臨科研成果共享的現實問題。
“我們的目的,是用精確的實驗結果論證CD8+T 細胞的免疫功效,并最終實現臨床應用,而非守著一紙榮譽。”在向校方尋求支持的一次匯報會上,黃啟釗的導師,也是該項研究發起人之一,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著名免疫科學家葉麗林教授的一席話動容了現場所有人。
隨后,院校領導高度重視,從學校層面多次與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溝通協商,并最終以共同成立專項課題研究小組的方式達成合作,實現該組腫瘤樣本的單個細胞數據分析。
于是,從2021 年10 月起,黃啟釗便不停往返于廣州與重慶兩座城市。“連春節都沒停過,補充樣本分析、數據結果交流等一次也沒落下。”黃啟釗感嘆,這次合作是來自政策層面的一場“及時雨”,“也讓我感受到重慶濃厚的科研氛圍,自然怠慢不得”。
2022年10 月,該項研究終于取得實質性成果,黃啟釗所在實驗室團隊首次在國際上鑒定出“定位于腫瘤引流淋巴結抗原特異性記憶CD8+T 細胞為響應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關鍵細胞亞群”,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2 年優秀資助成果。2023年,該項研究取得國家發明專利。
“比預期獲取成果時間大大提前了。”面對這份收獲,黃啟釗既興奮又謹慎,這份成績讓他和團隊想進一步搞清新發現的免疫細胞是否都能作為藥物的靶點,并在良好的微環境下減少免疫治療的耐藥性和毒副作用,最終實現提升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
同時,這份成績也讓他堅定了扎根重慶的想法。
“重慶近年來的科研環境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政策支持有了很大提升,科研氛圍也愈發濃厚,我有信心能做出一些有科研價值的事情。”作為在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35歲的陜西青年黃啟釗有自己的信念,他相信在積極的政策支持和理想的研發環境下,可以產生更多有原創性的發現,“就如生命健康需要好土壤的支持一樣,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發也能夠集眾人之力,不斷開創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