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玉成 王寧江 朱寧 滕黎暉
企業外債具有撬動發展的優勢,須強化宣傳引導、加大監管力度、不斷夯實發債能力
企業境外發債是我國有效利用外資、擴大雙向開放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外債資金在促進擴大內需、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本文在分析近年浙江省企業境外發債總體情況的基礎上,開展了企業調查問卷和熵值法模型研究,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企業中長期外債(以下簡稱“外債”)是指我國境內企業及其控制的境外企業或分支機構,向境外舉借的、以本幣或外幣計價、按約定還本付息的1年期(不含)以上債務工具,包括境外債券、國際商業貸款等。
2019年至2023年8月底,浙江企業累計獲批外債發行額度約合677億美元,規模居全國前列;實際共發行境外債券217只,總量約合425.7億美元,發行成功率高達63%。2019年至2022年間,實際發行總量從2019年的47.8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88.3億美元,年均增長22.7%。企業問卷數據顯示,近三年省內實際發行外債企業(含國際商貸)中,國企數量占比65%、民企占35%;從外債期限看,以3年期為主(占比70.7%),其次為五年期(占比15.1%);從外債結構看,以直接發行為主(占比36.3%),其次為擔保發行(占比32.4%);從行業類別看,以城投類企業居多,其次為商務服務業、制造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企業。
近年來,在政府鼓勵引導下,地方國企將外債資金回流用于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資金規模持續增加,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地方國企外債募投項目數量、總投資、累計使用外債資金額和累計完成投資額均呈穩步增長態勢,增幅分別為12.4%、18.2%、57.5%、27.5%。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市縣區國企存量募投項目164個、總投資2960億元,擬使用外債資金91億美元,約占總投資的21.5%;已累計完成投資1496億元,累計使用外債資金51億美元,約占累計完成投資的23.9%,資金撬動作用逐步顯現。
省、市、縣三級發展改革、外管等部門加強企業外債監督管理,促進企業境外融資健康有序開展。省發展改革委堅持“關口前移加強事前防范、閉環管理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的外債管理工作原則,率全國之先發文建立了企業外債事中事后監管和風險防范的工作機制,通過存量調研、部門核查、定期報告、項目監測、企業約談等多項舉措,持續服務和助力企業境外融資健康有序開展。

助力企業發展。企業境外發債不僅為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還助推其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促進人才鏈、資金鏈良性互動,以此助力企業發展壯大,拓展國際化布局。
一是企業對于外債認可度高。問卷數據顯示,大部分企業認為外債相較于其他融資方式具有一定優勢,其中43.1%的企業認為其優勢在于資金成本較低,25.2%的企業認為優勢在于資金量充裕,21.1%的企業認為優勢在于使用靈活。97%以上的企業認為外債審批、發行和資金使用環節較為順利,95.9%的企業有繼續申請外債的意愿。
二是絕大多數企業認為利用外債對企業“多鏈融合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問卷數據顯示,93.5%的企業認為利用外債有助于推動項目建設、樹立品牌影響力;92.7%的企業認為利用外債有助于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增強企業實力;77.2%以上的企業認為利用外債有助于推動技術進步、培養專業人才。如吉利集團、莫干山高新集團、湖州經開集團等一批省內企業,以產業為引領、以資金為紐帶、以項目為載體,將外債資金投用于先進制造、地理信息、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和重點領域建設,優化資金鏈、保障產業鏈、暢通供應鏈、激活人才鏈,以此賦能競爭力提升,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
助力地方發展。外債資金發揮“撬動”效用,助推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通過構建“外債—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和熵值法研究發現,利用外債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均衡發展態勢。如外債發行規模居前三的杭州、湖州、紹興,當地企業利用外債程度活躍,有效協同和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杭州利用外債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兩項綜合得分均位列全省第一;湖州、紹興利用外債綜合得分位列全省第二、第三,兩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均位居全省前五。
二是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上述三個設區市企業主要將外債資金用于地方政府鼓勵的重點項目建設。募投項目涉及生態環境治理、特色小鎮打造、民生事業改善、共同富裕推進等多個重點領域,多年來利用外債資金成功建成和助力杭州市取水口上移、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紹興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等工程建設,為地方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三市98個存量募投項目擬使用外債資金40億美元,撬動項目總投資達1586億元。
利率匯率波動或加大企業償付壓力和風險。為應對通脹壓力,美聯儲自2022年3月開啟新一輪加息周期,至2023年7月已加息11次、幅度達525個基點,由此導致境外債券融資成本上升,企業境外發債動力減弱。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走低且存在階段性回調壓力,企業償還到期債券或將面臨一定的匯率風險和匯兌損失。
“二次備案”使外債資金到位時效受限。企業外債審核和監管涉及多個職能部門。發行前,企業需向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申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受理之日起3個月內對符合規定的申請出具《審核登記證明》;外債實際發行日起15個工作日內,企業需到所在地外管局辦理登記后方可將資金回流至專用賬戶。從企業反饋看,受“二次備案”影響,自外債申請、審核、發行、登記直至資金回流入境持續時間長達半年或以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推進時序和資金使用效率。
企業能力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境外發債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流程環節多,部分企業對此理解掌握不深,同發展改革、外管等相關部門溝通交流不充分。同時,企業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環境變化缺乏前瞻性分析思考,對外債認知有所局限,導致其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能力和經驗不足,僅依靠其內部人員較難獨立完成發債任務。
強化政策宣介。幫助企業了解、探索和嘗試綠色債券和國際金融組織非主權貸款等一系列新型投融資工具,開拓多元化融資渠道。引導企業境外發債優先選擇人民幣,有效規避風險,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加強用途引導。引導企業聚焦主責主業,將外債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投用于5G、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裝備等新興產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區域發展動能。
增強風險意識。一方面,進一步壓實發債企業主體責任,服務指導企業提升風險意識,合理選擇金融市場工具規避和對沖各類風險。另一方面,持續加大風險管控力度,適時組織第三方機構開展外債風險排查和監測預警,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保障金融市場穩定。
探索協同監管。加強部門間對企業境外發債全流程的協同監管,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發展改革部門重點強化對募投項目的監管,人行(外管)部門加強對外債資金的監管,地方切實履行事中事后監管職責,逐步健全上下協同聯動的全流程、全鏈條、閉環式的風險防控動態監管機制。
實現辦理聯動。針對企業訴求,發展改革、外管等部門探索建立“企業一次申報、部門間聯動辦理”的一站式、集成式服務模式架構。由此,逐步實現外債申報、審核、登記等多流程工作事項的聯審會商,提升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化水平。
推動信息共享。部門間定期共享信息,督促企業及時、準確、充分地披露募集資金使用、項目進展等方面信息和重大事項,以信息互通促監督貫通。加強對企業資產負債率、凈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和存量外債、資金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形成重點風險關注、一般風險關注和常規統計等多類管控層級,有針對性地做好防范應對。
企業練好內功。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和發債工作需要,培養鍛煉一批專業人才,學習掌握境外發債政策和業務知識,并及時聘請券商、評級、律所、金融機構等人員組建專業團隊,協同推動發行準備、信用評級、盡職調查、路演演示等相關工作。同時,企業應制定合理融資規劃和科學避險預案,積極把握時間窗口,精準實施發債融資。
營造市場氛圍。政府聯合智庫、券商、評級等專業機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通過開展專題培訓、組建聯盟等多種方式,搭建各方溝通交流平臺,營造良好市場氛圍。由此,推動外債有效信息互通互惠、優質資源共建共享,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提振發展信心,保障企業境外發債行穩致遠,為地方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