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杭州市發展規劃研究院課題組
精準紓困提信心、融通創新增動能、數字賦能助供給,助推杭州市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量多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特色和活力所在,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課題組深入研究杭州市中小微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提出精準紓困提信心、融通創新增動能、數字賦能助供給等對策建議。
2333家中小微企業調研結果顯示,通過實施中小微企業扶持一攬子政策體系,減稅降費穩定發力,紓困救助成效顯著,推動行業產業提能升級。
紓困聚焦救助,企業發展穩中向好。疫情以來“杭十條”“杭四十條”“杭五十二條”等系列企穩經濟基本面、激活市場主體的重要組合政策包,對中小微企業紓困救助成效顯著。一是企業實現盈利和凈利潤增長。與上年同期相比,約八成的企業實現盈利,其中,凈利潤增量10%以上的企業占比達24.13%。此外,2022年中小微規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39億元,較2018年年均增長77億元。二是企業預期向上、經營信心得到改觀。在政策包施行后,有64.52%的企業反映當前經營情況有所好轉,銷售額出現增長的企業占29.1%,77.14%的企業對后續經營預期持樂觀態度。2022年中小微規上企業營收規模和工業增加值分別為12876億元和2578億元,較2018年年均增長836億元和66億元。三是2022年中小微規上企業提供就業崗位77.1萬個,較2018年增加1.4萬個。60%中小企業用工數穩中有升,降薪的企業僅占3.39%。
助企服務完善,減稅降費穩定發力。為緩解疫情等因素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近年來,減稅退稅、減租、緩繳稅費等一攬子紓困政策持續實施。一是稅費減免政策效應顯著,中小微企業稅費成本下降顯著。二是企業普惠性政策惠及面廣,企業延期還本付息、水電氣緩繳、階段性緩繳社保費用等政策通過率高,依次為90.52%、84.91%、65.59%。三是“五險一金”成本持續下降,53%的企業“五險一金”在人力成本占比低于20%,近80%的企業“五險一金”占比低于40%,緩繳社保費政策有效降低了企業的人力成本壓力。
政策攻堅難點,提能升級亮點紛呈。系列政策精準發力,產業生態圈構建和主導行業發展態勢良好。一是五大產業生態圈穩定快速發展。2022年,五大產業生態圈中小微規上企業占比42.8%,實現營收7071億元,占中小微規上企業營收的54.9%。全樣本企業銷售額增加的占29.1%,而生物醫藥(45.16%)、高端裝備制造(38.86%)與智能物聯(31.61%)等產業生態圈企業銷售額增長顯著高于平均水平。其中,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智能物聯產業凈利率實現增長的企業分別達到86.66%、87.87%、86.53%。二是“鯰魚效應”凸顯,帶動主導行業更新迭代。2022年,中小微工業企業前十大主導行業營業收入占比達67.5%。其中營業收入前三名的主導行業由2018年的電氣機械(9.8%)、計算機通信(9.0%)和化學原料(8.7%)更迭為2022年的計算機通信(14.0%)、電氣機械(10.9%)和通用設備(7.5%)。三是專精特新企業快速成長。截至目前,杭州市前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計320家,位居萬億GDP城市第六位,其中近九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來自五大產業生態圈。
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國外經濟形勢變化影響,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當前的突出困難主要包括:
短期增長動能面臨三重壓力。一是內需不足疊加用工成本上升加大經營難度。調研中,多數中小微企業反映當前主要困難是內需不足。與疫情前相比,企業在日常經營中所付出的人力成本增加較為明顯,48%的企業人力成本同比增加。相比其他行業,部分產業生態圈人力成本增幅更為顯著,生物醫藥(61.29%)、高端裝備制造業(61.14%)的企業人力成本增長。二是消費降級疊加用能成本上升制約增長動能。與疫情前相比,企業在日常經營所需的煤、電、油、氣等能源生產要素成本的總和增加。根據調查數據,43.76%的企業出現用能成本增長,其中7.63%的企業用能成本漲幅超15%、11.32%的企業用能成本漲幅在5%~15%之間。三是出口下滑疊加物流成本上升沖擊企業效益。外貿需求持續不振影響企業出口,2023年1-6月杭州市出口總額2404.2億元,同比下跌了3.8%。調研中多數中小企業反映,相比疫情前,出口下滑導致訂單下降嚴重影響中小企業生存。與2022年同期相比,中小微企業原材料、產成品的交通物流運輸成本增加,48.35%的企業反映物流成本增長、6.9%的企業漲幅超15%、13.12%的企業漲幅在5%~15%之間。其中,跨運輸方式、跨作業環節、全鏈條運行效率較低,成本較高。
長期高質量發展面臨三重挑戰。一是大中小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待完善。調研過程中,某數智科技有限公司反映中小微企業在與大企業競爭過程中,仍處于弱勢地位,存在機會不對等現象。例如,在各類政府采購的招投標中,即便服務能力或產品質量相近,采購方也更青睞大企業。二是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格局有待加強。調研數據顯示,76.2%的中小微企業缺少核心技術,其中智能物聯和生物醫藥產業分別有高達89.2%和61.5%的企業缺乏自主核心技術。部分中小企業反映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專業化能力較薄弱,產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處于產業鏈價值鏈的低端,利潤空間不斷縮小,呼吁釋放鏈主企業的創新動能。三是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要素支撐能力不足。調研中了解到部分有意愿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中小微企業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第三方服務供給不足,轉型慢,轉型難;相比大企業,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研發、設備、人才、資金均有較大短板;面向中小微企業的第三方數字技術服務市場供給不足,大部分服務商局限于特定行業或特定場景,深耕本地制造業的信息工程服務商、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較為薄弱,服務的精準度、深度與廣度難以滿足中小微企業個性化需求。
精準紓困提信心。切實幫助廣大中小微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幫扶企業渡過難關。一要通過完善現代服務體系,切實降低企業要素成本。加快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加快運輸、倉儲、配送等領域數字化改造,降低跨運輸方式、跨作業環節、全鏈條運行物流成本。要依托數字化平臺,重點關注困難企業的生產運營狀況,精準對接中小微企業實際需求,精準落實助企紓困降本,如借鑒深圳政策,對經營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實行一定期限內“水電氣”欠費不停供,免收欠費滯納金。二要出臺一批保障性政策,加強市場主體平等保護,保障中小微企業在市場準入、獲取生產要素、招投標等環節中的平等待遇。如揚州實施減免政府投資項目投標保證金、實行差異化繳納保證金等政策,確保中小微企業公平享受政策紅利。還有的地方要求一定金額以下訂單優先委托中小微企業,并給予適當優惠,確保面向中小微企業的預留份額階段性提高。三要進一步延長紓困救助政策期限,實現政策緩釋效用。在助企紓困政策到期前,提前發布相關政策后續支持的期限,繼續施行現有減稅降費、穩崗留工、金融扶持等普惠性政策,穩住企業預期,提振經營信心。

融通創新增動能。一要深化構建大中小微企業融通共享的創新生態。依托大企業,聯合中小微企業,建立和完善融通創新機制與政策,加強“頭雁企業”的平臺資源集聚、信息共享、合作對接能力建設,完善創新共享服務體系,創建面向中小微企業的共享實驗室和服務平臺。二要助推創新載體提能造峰。以高能級科創平臺和創新中心為牽引,加強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加快匯聚全球頂級科創要素。通過補貼、加計抵減等疊加優惠政策,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高質量創新支撐。三要強化創新資源有效引導。積極鼓勵鏈主企業開展源頭創新,大力扶持產業鏈上中下游中小微企業依托創新源,開展面向市場的“成果轉化—產品開發—場景應用”,推動全產業鏈質量提升。
數字賦能助供給。一要強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以“產業大腦”為支撐,以中小企業發展提質、降本、增效為目標,分行業、分區域、分類型探索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路徑,培育推廣一批符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提升中小企業發展質效。二要強化專業的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供給。加強數字化轉型評估診斷服務,優化調整數字化轉型策略和措施,鼓勵服務機構對共性問題多、投資小、工期短、易推廣的中小企業輕量化數字化改造給予更多解決方案。
產業生態圈強發展。一要深化產業生態圈鏈強鏈補鏈固鏈。深化智能物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綠色能源等五大產業生態圈的產業鏈強鏈補鏈固鏈,充分發揮龍頭領跑示范帶動作用,帶動產業鏈內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化發展,實施產業生態圈鏈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形成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鏈。如參考重慶圍繞產業生態圈鏈關鍵技術需求,依托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和“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基金,構建“總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的中小微企業育成體系。二要積極扶持引導中小微企業參與先進生產性服務業,支撐五大產業生態圈的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小微企業進入科技成果評估、轉化、投融資、商業化開發服務等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為五大產業生態圈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支撐。三要依托產業生態圈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先導區內實施全產業鏈質量提升工程,以全產業鏈質量提升為導向,實施“產業鏈企業培優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