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歆寧,張英婕(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需要借助產品的質量提升,以高效率創新驅動、高素質人才隊伍等機制來促進高質量發展[1]。高質量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提升發展的質量,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就需要我國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領域都體現出高質量發展[2]。在這當中必然包括鋼鐵行業的生產、運輸和銷售。
高質量發展要求鋼鐵企業不僅要以技術創新、設備升級來提高生產效率,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實施節能減排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時,高質量發展要求鋼鐵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要加強溝通協作,減少信息滯后對企業帶來的影響,采購、生產和銷售環節都需要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構建高質量發展視角下鋼鐵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從不同維度對鋼鐵供應鏈進行評價研究,為供應鏈管理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幫助鋼鐵企業快速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提高市場競爭力和企業價值。
金碚認為高質量發展的特征是以提升人民幸福感為最終目標的動態經濟發展模式,高質量發展要走特色發展道路并系統地創造發展優勢來滿足人民的各種需要[3]。任保平等對高質量發展的觀點是在經濟發展質量的高水平狀態下,經濟結構優化、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結果[4]。張俊山從經濟發展質量出發,對經濟發展進行研究,認為高質量發展是指國家能夠盡可能地高效利用生產力,最大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物質需求的經濟發展狀態[5]。盡管學者對高質量發展有不同的看法,但核心是相同的,即提升經濟效益、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針對企業,周志龍等結合五大發展理念,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是一種在安全合規的條件下,能夠向社會提供優質產品與服務、實現利益相關者共贏的發展[6]。
國內學者黃浩嵐認為供應鏈績效是指供應鏈運作的過程和運作的效果[7]。在鋼鐵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相關文獻中,鄭季良等和范志穎基于綠色供應鏈協同管理理論,從內外部跨產業協同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全產業鏈的綠色供應鏈績效管理模型[8-9];周容霞等通過神經網絡模型構建鋼鐵企業低碳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并對福建省的鋼鐵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10]。
然而,尚未有學者從高質量發展這一視角對鋼鐵供應鏈績效進行研究,現有的文獻中僅有謝琨等、王愛國等學者在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構建了經濟、創新、社會和生態4個方面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建立了鋼鐵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模型[11-12]。而已有的鋼鐵供應鏈績效評價未考慮高質量發展這一要素,因此本文嘗試以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構建鋼鐵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圍繞高質量發展和鋼鐵供應鏈績效對評價指標進行構建。根據鋼鐵行業專家對評價指標的兩輪打分和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修改并完善評價指標,為我國高質量發展視角下的鋼鐵供應鏈績效評價提供全面的、可量化的、系統的評價工具。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將以平衡記分卡法和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為基礎,對鋼鐵供應鏈進行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
平衡記分卡法分為四部分,分別是財務維度、業務流程維度、客戶維度以及學習和成長維度,這四個維度代表了公司的三個主要利益相關者,即股東、客戶和員工。通過平衡記分卡法來構建指標體系,可以從企業的整體層面來反映企業的戰略實施,平衡記分卡法不僅可以用于評價財務績效,同樣適用對環境績效的評價。
盡管如此,平衡記分卡法對鋼鐵供應鏈業務流程這一維度的指標選取有所欠缺,因此引入了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是針對供應鏈運作流程建立的評價體系,是第一個適用于不同領域的流程管理工具,可以反映出供應鏈的整體情況,并對每一項工序進行完善和改進。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的特點正好可以彌補平衡記分卡法在業務流程方面的缺陷,但是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不能從客戶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客觀、可靠的評價,在高質量發展視角下僅有業務流程維度作為評價指標體系顯得單薄,不能全面地評價鋼鐵供應鏈績效。
因此,本文綜合平衡記分卡法和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的特點,將這兩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建立BSC-SCOR模型,選取符合高質量發展和鋼鐵供應鏈的評價維度,為鋼鐵供應鏈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科學和有效的方法,為高質量發展視角下鋼鐵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構建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指標體系,以確保鋼鐵供應鏈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指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通過BSCSCOR模型,引入業務流程、可持續發展、安全環保和客戶服務這4個一級指標對鋼鐵供應鏈進行多維度的評價。其中,業務流程體現了鋼鐵供應鏈的效率和運作流程,以促進供應鏈流程優化,提高效率;可持續發展關注的是企業的研發和創新,新時代下的企業要緊跟時代發展,走在科技前沿,實現高質量發展;安全環保關注的是員工安全和環境保護,在高質量發展下,不僅要提升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盡可能降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降低能耗;客戶服務關注客戶需求,不斷提高客戶滿意度,增加客戶黏性。
在指標的選取上結合了高質量發展、鋼鐵供應鏈的內涵、平衡記分卡和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即BSC-SCOR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設計出了4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指標體系框架
在知網上分別以“鋼鐵供應鏈”和“供應鏈績效”為檢索關鍵詞,限定文獻類型為“論文”進行高級檢索,將其中出現次數較高的指標作為本文的三級指標,部分指標來源如表2所示。

表2 評價指標來源
為了全面客觀地對高質量發展視角下的鋼鐵供應鏈績效進行評價,根據所整理的評價指標設計了問卷調查表。通過兩輪問卷調查,可以識別出目前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并在第二輪進行改正,收集不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綜合各方面因素構建評價鋼鐵供應鏈績效的指標體系。
問卷調查一共做了兩輪,將第一輪專家的新增和修改意見加在第二輪問卷中,再進行打分,提供更加全面、客觀和可靠的評價指標。通過兩輪問卷調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陳陽等學者的研究表明使用專家打分法的專家人數一般不少于10人[13]。本文兩輪問卷調查的專家人數都超過了10人,第一輪專家人數為15人,第二輪為18人。專家來自鞍鋼集團和攀鋼集團,參加打分的專家有廠長、安全生產環保部部長、車間主任等,且都在鋼鐵行業從業10年以上,專家的具體情況如表3、表4所示。

表3 專家職務分布情況

表4 工作年限分布情況
在兩輪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只有速動比率和主營業務增長率這兩個指標項的平均分在4分以下,將其刪除,其余都在4分以上,眾數和中位數都是5分或4分,這表明專家對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較高的認可度。
本研究的問卷為半開放式,專家除了對評價指標的認可度進行打分外,還可以通過填寫“修改/增添指標”進行修改或提出新的評價指標。在對兩輪結果進行整理分析時,不少專家提出了修改和新增意見,具體分析如下。
3.2.1 新增指標
“成本費用利潤率”的計算公式為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指每付出一元成本費用可獲得多少利潤,用來評估企業的經濟效益,數值越高,利潤就越大,經濟效益就越好。
“噸材物流成本”反映鋼鐵物流的特點,不同的運輸方式、距離的遠近和客戶的不同需求都會對物流成本產生影響,直接影響鋼鐵供應鏈的成本效益。
“全員勞動生產率”的計算公式為總產出/勞動力人數,衡量在一定時間內每一單位勞動力所創造的產出,能夠反映鋼鐵供應鏈的生產效率。
“科研項目數量”是評估企業科研活動規模的指標,尤其是鋼鐵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更加需要加大科研環保的投入,增加科研項目數量。
“成果轉化率”的計算公式是轉化成功的項目數量/總項目數量,衡量了科研成果從理論到實際工作運用的實施率。在專家訪談中得知,目前創新出的新技術存在沒有真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現象,這并不符合高質量發展下的要求,因此,不僅要創新,更要將創新出的技術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安全教育費用投入”在鋼鐵企業中非常重要,因為鋼鐵生產過程涉及到高溫高壓等危險因素,意外事故可能導致嚴重傷害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在訪談中專家提到,許多員工對事故的發生及后果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因此需要對員工進行安全教育,例如通過VR智能體驗,讓員工戴上虛擬眼鏡,身臨其境地感受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和安全事故發生的嚴重性。同時,專家還新增了“安全培訓合格率”指標項。
3.2.2 修改指標
一級指標“業務流程”和二級指標“業務流程”名稱重復,將一級指標“業務流程”修改為“規模效益”。規模效益是指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單位成本逐漸降低。在專家訪談時了解到,在購買原材料和能源時采取批量購買的方式可以獲得更低的價格。鋼鐵生產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設備,例如高爐、煉鋼廠等,這些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都需要大量的固定成本,當生產規模增大時,固定成本可以分攤到更多的產品上,從而降低每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也可以通過高產量分攤勞動力成本。同時高爐、煉鋼等生產設備在大規模生產下的運行效率更高,也更有利于技術的創新和研發。在物流、運輸和倉儲環節也受到規模效益的影響,大規模的運輸通常可以降低單位貨物的運輸成本,規模效益也有助于鋼鐵企業擴大市場份額。高質量發展強調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在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并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規模效益可以使鋼鐵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降低成本和能耗。
“千人負傷率”的計算公式為某段時間內的人身傷害事故數/人數×1 000。在訪談中得知,鋼鐵行業目前已不提“百萬噸死亡率”這一說法,而改為“千人負傷率”,即以每千人的人數為基礎,計算一定時間內發生的人身傷害事故的數量。
3.2.3 重復指標
“員工人均培訓費用”與“員工培訓投資”重復,在兩輪打分中,“員工培訓投資”的平均分都比“員工人均培訓費用”高,因此將“員工人均培訓費用”刪除。“研發投入率”和“研發投入額”都是衡量企業對于研發的投入力度,但兩輪打分的結果都顯示“研發投入率”的平均分比“研發投入額”高,因此保留“研發投入率”這一指標。“研發人員數量”和“研發人員比率”、“安全教育參與人次”和“安全教育培訓次數”同樣如此,保留“研發人員數量”和“安全教育參與人次”兩項指標。
“安全事故發生率”在“千人負傷率”這一指標中有所體現。“‘三廢’綜合利用率”和“萬元產值‘三廢’排放量”在“單位產品二氧化碳”“單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固廢綜合利用率”中已有衡量,為避免重復,將其刪除。“年節約用水量”在“年節約能源總量”中有所體現,“污染治理投資”在“環保投入占比”中體現,故刪除。
綜合以上分析,最終將高質量發展視角下鋼鐵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確定為4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和48個三級指標,如表5所示。

表5 高質量發展視角下鋼鐵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嚴峻的鋼鐵市場環境使鋼鐵企業不得不進行變革,鋼鐵行業面臨的問題比以往更加復雜,因此本文以鋼鐵企業為出發點、鋼鐵利用為終點,基于高質量發展的視角構建了一套鋼鐵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旨在讓鋼鐵企業找到影響自身發展的薄弱點并及時進行調整,更好地適應如今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更準確地反映供應鏈的運作狀況,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