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娣,張益民,孫智源(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信息與商務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2020年6月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了課程思政內容供給。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強調“大思政課”以引入現實社會生活元素為邏輯起點,實質是增強思政課的社會生活內涵,拓展思政課的教育資源、教育場域、教育途徑和方法。可以說,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貫徹落實新時代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1]。從實踐層面上來看,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地將“思政”和“課程”疊加在一起,如何從課程內容中挖掘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才是當前高等教育關注的重點話題[2]。
《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是新文科背景下供應鏈管理專業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供應鏈管理已經從傳統的物流運作轉變為高度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過程,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化供應鏈運營成為一項關鍵任務[3]。為了滿足行業對供應鏈數據分析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企業對科學決策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很多高校陸續開設了供應鏈大數據分析方面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供應鏈管理和數據分析領域的綜合能力。然而,僅僅強調知識和技術的應用是不夠的,還需要將供應鏈大數據分析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供應鏈數據分析人才將具備更高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4]。因此,本文以《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思政為研究內容,旨在探索如何挖掘和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以提升課程的思政教育效果。
《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將在傳統的供應鏈管理課程基礎上融入大數據的知識技能,旨在幫助學生了解供應鏈大數據分析的業務場景,掌握數據獲取、數據預處理、數據建模、數據分析可視化和數據部署等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技能,使學生能夠從事需求數據、采購數據、生產數據、庫存數據、配送數據、市場數據、客戶數據等方面的大數據分析工作,培養學生供應鏈管理和數據分析領域的綜合能力,從而使其更加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需求。目前,《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運行了兩輪,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正在不斷完善,但也存在著一些主要問題。
第一,對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夠,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現有思政元素不夠豐富,且通常強調理論框架層面,而缺少實際應用和實踐的環節,例如對于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到實際情境中進行倫理決策和社會責任行動的討論較少。
第二,思政元素的融入缺乏整合性。在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中,目前思政與專業課內容的融合度較低,思政元素往往被視為附加的內容,而沒有與知識技術融為一體,且思政元素內容缺少親和力,與專業內容協同效應不強,“形式化、顯性化、硬融入”問題突出,導致學生只注重技術層面,而忽視了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等重要因素。
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以綱要和方案為指導,對《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重新進行設計,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合理融入課程內容中,以確保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理解并學會運用思政概念。
課程思政建設必須以綱要和方案等政策文件精神為引領和依據,綱要中明確了關于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方面的思政思想內容供給,這些內容可以作為思政元素挖掘的范圍和重點。例如在政治認同方面,引導學生認識并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培養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家國情懷方面,培養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深厚感情,并關注家鄉和祖國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在文化素養方面,強調文化多樣性和尊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包容性思維等。
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基本前提是有一個明確的課程思政目標,為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提供方向和依據。基于課程思政目標和課程內容確定核心觀念和思政主題,能夠使課程思政元素有針對性地融入課程內容中。在進一步制定課程思政目標時,需要遵循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以學習結果為導向的教育)教學理念[5]。OBE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即培養目標以需求為導向,畢業要求以培養目標為導向,課程教學以畢業要求為導向。根據OBE教學理念,教師在制定課程思政目標時,需要明確期望的學習結果和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說,課程思政目標的制定需要圍繞課程目標和專業目標展開,充分考慮行業特點和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要求,并結合行業發展趨勢來調整課程內容和思政元素的引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實際需求,確保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圖1為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流程圖。

圖1 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流程
根據以上流程,本文確立《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思政目標為:踐行嚴謹負責、科學決策、技術更新、信息安全的職業素養;樹立追求卓越、價值共創、可持續發展的事業觀;樹立誠信道德、公正法治的價值觀;具備貢獻社會和民族自信的理想信念;具備團隊合作精神。
根據課程思政目標中的核心觀念,結合課程內容確定每一內容模塊的思政主題。《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內容包括供應鏈大數據分析概述、數據獲取、數據預處理、數據建模、數據分析可視化和數據部署六大模塊內容,共計35個KT點。本文以第一模塊供應鏈大數據分析概述為例,深入挖掘KT點的課程思政元素。供應鏈大數據分析概述模塊的思政建設列表如表1所示。

表1 供應鏈大數據分析概述模塊思政建設列表
以KT1大數據分析的概念為例,為培養學生科學決策的職業素養,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歷史上的“數據分析師”。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數據分析師,如張良、管仲、蕭何、孫斌和諸葛亮等,他們博覽群書、眼光獨到,通過對大量史實進行分析,從中發現總結了很多規律,并且在實踐中成功預測了很多事件,通過“歷史統計—總結梳理—分析未來”的科學決策方式為組織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以KT2大數據分析的流程為例,為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事業觀,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雙十一淘寶平臺業績分析。雙十一作為全球較大的購物狂歡節,淘寶平臺承載著巨大的商業期望。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通過詳細的數據收集、清洗、探索和模型建立,對雙十一淘寶平臺的業績進行深入剖析,能夠深入了解雙十一期間淘寶平臺的表現,揭示其背后的關鍵因素,提供關于業務改進和決策制定的實用建議,以進一步對雙十一活動進行優化,從而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商業效益。
《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涵蓋的知識面極廣,故其可挖掘思政要素的知識點也較為豐富,不僅可以觀察專業和課程的發展歷程、現實狀況及未來趨勢,還可以關注其所涉及的發展成果、科學家或模范人物事跡,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活實踐、教學實踐等。遵循清晰的流程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可以提高思政元素的建設效率和準確性。
將思政元素融入《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運用》中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育人工作。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時,“說教”“生切”“嫁接”等簡單化插入是不可取的。想要自然合理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需要掌握以下要點。
第一,整合與貫通。合理融入思政元素的前提是教師對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掌控能力,才能通過恰當的知識點進行思政元素的切入。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教學方案設計中,對融入的KT點、方式、方法等進行科學合理設計,也是對課程內容的重新梳理和再造。此外,在“大思政”跨學科整合的背景下,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概念整合起來,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和跨學科素養的提升。
第二,互動與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起引導者和啟發者的角色,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情境模擬教學法、比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反思。
第三,實踐與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價值判斷情境等形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思政元素的內涵及價值,激發學生的思想碰撞與情感體驗,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第四,系統與持續。思政元素融入不能僅停留在某一書課中,而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出系統化的育人環境,在多個課程和教學活動中持續強化思政元素的引導和培養。
以KT4基于大數據的供應鏈體系結構為例,為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融入思政元素——Unilever的可持續發展供應鏈體系。根據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要點,教師可以根據以下幾方面設計教學過程。
第一,引入和導入階段:激發出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興趣,例如介紹全球環境問題、氣候變化等話題;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例如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可持續發展對供應鏈管理有何影響?
第二,知識傳授階段:介紹大數據與供應鏈管理的關系和重要性;介紹Unilever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在其供應鏈體系中的實踐和創新。
第三,案例分析階段:基于Unilever的案例,詳細介紹其可持續發展供應鏈體系的構建和關鍵實踐;分組討論,要求學生分析Unilever取得成功的經驗及其當前面臨的挑戰,以及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角色和責任。
第四,思辨與辯論階段:引導學生思考大數據如何在Unilever的可持續發展供應鏈體系中發揮作用,例如在資源管理、能源效率和降低環境影響等方面的應用;組織辯論或小組討論,讓學生探討大數據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潛力和局限性,以及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道德和倫理考慮。
第五,反思與行動階段:鼓勵學生思考自身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中扮演的角色和需要承擔的責任,引導學生提出個人或團隊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可以采取的行動,并鼓勵他們制定具體的計劃。
通過將以上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設計中,學生能夠深入了解Unilever的可持續發展供應鏈體系,并將其與大數據的應用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認識,使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培養不會顯得太過生硬。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更是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重點內容。本文通過對課程思政綱要、方案及相關文獻進行研究,明確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流程和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要點,將《供應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思政運用到實踐中,不僅豐富了課程思政的內涵,也深化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可以說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也為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更加有益的參考。值得強調的是,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必要根據實際效果和學生反饋及時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工作予以改進,以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和優化。總之,只有不斷探索、實踐和反思,才能持續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