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呂彤,陳德鵬,殷霜霜,郝喬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 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河南 南陽 473000)
腦動脈瘤是中老年群體多發腦血管疾病,極易誘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導致患者驟然意識障礙,嚴重者可致休克,致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復雜性動脈瘤是腦動脈瘤常見類型,治療難度較大[3]。血管介入治療是復雜性動脈瘤目前常見的治療手段,具有創傷輕微、安全性高、治療周期短等特點[4]。近年隨著外科技術迅速發展,伴隨支架血管介入治療已成為腦動脈瘤一線治療方案,其通過支架提升瘤頸覆蓋率,抑制彈簧圈脫落,增強動脈瘤栓塞程度,促進血管內皮纖維化,改善局部微循環,在復雜動脈瘤的臨床治療中發揮了良好作用[5]。LEO 支架與Solitaire 支架是常用的支架類型,但關于兩種支架效果的比較,臨床報道較少。本研究收集本院98 例腦復雜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LEO 支架與Solitaire支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98 例腦復雜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中支架類型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 例。觀察組男28 例,女21 例;年齡43~73 歲,平均(58.77±7.52)歲;體重指數(BMI)18.9~25.8 kg/m2,平均(22.54±1.73)kg/m2;腫瘤類型:巨大動脈瘤12例,寬頸動脈瘤13 例,夾層動脈瘤15 例,梭形動脈瘤9 例;腫瘤最大直徑2~14 mm,平均(8.31±2.37)mm;合并癥:糖尿病5 例,高血壓12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3 例;年齡44~75 歲,平均(59.22±7.81)歲;BMI 19.2~26.3 kg/m2,平均(22.86±1.64)kg/m2;腫瘤類型:巨大動脈瘤10 例,寬頸動脈瘤12 例,夾層動脈瘤16 例,梭形動脈瘤11 例;腫瘤最大直徑1~15 mm,平均(8.05±2.44)mm;合并癥:糖尿病3 例,高血壓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影像CT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確診,無新發梗阻情況,載瘤動脈無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血管內聯合治療者;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復發性動脈瘤或血管內介入治療史;合并顱內血腫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合并癥控制效果不佳患者。
術前準備。常規檢查:心電圖、甲狀腺功能、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及血常規等項目。影像檢查:顱腦CTA 血管檢查、DSA,建立三維空間關系結構。對癥干預:進行硫酸氫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腸溶片雙抗負荷治療,全身進行肝素化治療,結合體重微量泵注替羅非班。
手術方法。患者仰臥,氣管插管予以全身麻醉。以Seldinger 技術進行右側股動脈穿刺,留置6F 動脈鞘管,行主動脈與顱內動脈造影,針對動脈瘤位置、大小、形態選擇最佳路圖。神經微導絲將支架導管置入瘤腔內適當位置選擇合適電解脫彈簧圈,緩慢釋放但暫不解脫,當微導管經瘤頸至載瘤動脈血管遠端,推送與釋放支架,解脫彈簧圈。多次釋放彈簧圈,每次釋放后均行造影,直至動脈瘤致完全填塞或瘤頸部分顯影,完全釋放支架,撤出微導管。觀察組采用LEO 支架(Balt Extrusion SAS),對照組采用Solitaire 支架(美國Medtronic Inc.)
①栓塞程度:以Raymond 分級[6]評估栓塞程度,完全栓塞為Ⅰ級,瘤頸殘余為Ⅱ級,瘤體殘余為Ⅲ級。②神經損傷指標:采集患者術前、術后14 d、1 個月外周靜脈血3~5 mL,室溫凝固,3 000 r/min 離心10 min 分離血清。以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惠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磁微粒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試劑盒購自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均由本院高年資檢驗科醫師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完成。③預后優良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7](mRS)評估患者術后6 個月預后,0 分:無癥狀;1 分:輕微癥狀,不影響日常生活;2 分:輕度殘疾,獨立照顧自己;3 分:中度殘疾,能獨立行走,日常生活需幫助;4 分:中重度殘疾,行走及日常生活均需幫助;5 分:重度殘疾,臥床,生活完全依賴他人;6 分:死亡。0~2 分計為預后良好。④并發癥情況:腦出血、支架內血栓、血管痙攣、彈簧脫出。
采用SPSS 25.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 分析,以U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即刻、術后3 個月Raymond 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即刻與術后3 個月Raymond 分級比較 [n=49,n(%)]
兩組術前MMP-9、NSE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4 d、1 個月MMP-9、NSE 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神經損傷指標水平比較(n=49,)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神經損傷指標水平比較(n=49,)
注:?與術前比較,P<0.05。
術后6 個月觀察組預后良好率為85.71%,與對照組(81.6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99,P=0.58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6 個月mRS 評分比較 [n=49,n(%)]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為8.16%,對照組為12.24%,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46,P=0.5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49,n(%)]
復雜性動脈瘤會增加蛛網膜出血風險,致死率高達40%,預防動脈瘤破裂是臨床治療的關鍵[8]。手術是目前主要治療方式,隨著微創技術發展,血管介入治療成為顱內復雜動脈瘤的首選治療方案,其創傷輕微,術后恢復迅速。近年血管支架的應用彌補常規彈簧圈填塞不足,能導向血流,抑制動脈瘤內血栓形成,同時增強瘤腔栓塞效果,減少并發癥及術后復發。
Solitaire 支架與LEO 支架是動脈瘤介入治療中常用的輔助支架,其中Solitaire 支架可部分重疊,支架打開貼壁性好,但網眼較大,可視性不佳[9]。而LEO 支架經導管實施,不會影響血管壁,且具有可回收性,但金屬率高,網孔密集,存在血栓形成風險[10]。呂志舉[11]的研究中,對腦動脈瘤患者分別使用Solitaire AB 支架與LEO 支架治療,結果顯示兩組臨床療效與患者預后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認為兩種支架均能獲得滿意效果。而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即刻、術后3 個月Raymond 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與LEO 支架金屬覆蓋率高,能為瘤頸血管內皮提供支撐,促進血管內皮化,進而提高動脈瘤栓塞程度,但與上述研究[11]結果不一致,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有關。大腦是人體的運動中樞,也是機體神經系統較為集中部位。腦復雜動脈瘤手術操作不當,極易誘發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在血管支架輔助治療期間,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合理使用器械,避免操作不當造成損傷。本研究顯示,術后6 個月兩組預后優良率與并發癥總發生率間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支架輔助治療是動脈瘤可靠安全的治療手段。
MMP-9 屬于明膠酶,能降解血管壁細胞外基質,可維持細胞外基質降解、重塑動態平衡[12]。顱內動脈瘤患者腦組織處于缺血缺氧狀態,會促使MMP-9 過度激活,加速動脈瘤細胞外基質降解。相關研究[13]表明,血清MMP-9 水平越高,動脈瘤破裂風險越大。NSE 存在于神經元細胞質中,腦組織缺血缺氧會導致神經中樞損傷,NSE經細胞間隙釋放至血液,導致血清NSE 濃度升高,且升高幅度與腦組織損傷程度呈正相關[14-15]。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術后14 d、1 個月MMP-9、NSE 水平持續下降(P<0.05),表明兩組支架輔助治療均能減輕腦組織損傷,促進病情恢復,但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考慮原因可能是:LEO 支架網眼小,更有利于血流導向,改善患者血液微循環,緩解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同時經導管操作,避免置入過程與血管摩擦,減輕對血管刺激。
綜上所述,LEO 支架與Solitaire 支架輔助治療腦復雜動脈瘤均能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且具有較高安全性,但前者在近期效果方面更具優勢,能減輕腦組織損傷,臨床值得推廣應用。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如樣本量較小或導致研究結果出現偏倚,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