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鄭雪芹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汽車行業企業需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達成。

“綠色發展——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主題論壇現場
11 月10 日-12 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 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暨第二屆中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生態大會”在武漢經開區舉辦。本屆供應鏈大會以“踔厲奮發,攻堅克難——打造安全、韌性、綠色汽車供應鏈”為主題,設置了“1 場戰略峰會、1 場大會論壇、9場主題論壇”共11 場會議,圍繞供應鏈安全與布局、新型汽車供應鏈打造、傳統供應鏈升級、全球化發展等熱點話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尋找構建世界一流汽車供應鏈的對策、方法和路徑。
其中,在11 月12 日上午舉辦的“綠色發展——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主題論壇上,多位業內專家和企業高層圍繞著汽車行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轉型問題開展了充分的交流和溝通,并邀請相關企業介紹了典型案例,分享建設經驗,探討轉型路徑。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發揮著工業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綠色轉型是中國汽車產業貫徹“雙碳”目標、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汽車產業具有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特征,綠色轉型、綠色供應鏈建設路徑和方法是汽車行業需要探討的重要話題,需要行業企業攜起手來共同推動。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何毅認為,目前我國向綠色轉型的發展方式主要是結構調整,包含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其中能源結構是最核心的轉型壓力。未來,我們要告別化石燃料,也意味著在碳中和時沒有化石燃料,沒有石油,沒有柴油,我們必須要轉型,這種轉型是跟我國整個發展方式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
陽光新能源分布式能源開發總監蔡石生認為,從汽車行業的全生命周期來看,降碳路徑可分為三大方向,一是上下游全產業鏈協同,包括供應鏈;二是在制造過程當中使用清潔能源,比如屋頂光伏;三是在使用過程中盡量多使用清潔能源,比如把傳統的燃油車變為現在的新能源汽車。
在汽車行業企業綠色發展進程中,盡早開啟碳體系建設至關重要。長春一汽富晟集團咨詢產業總經理楊濤認為,碳體系建設可以概括為“4+1”模式,第一個是碳排放量體系,第二個是碳中和體系,第三個是碳資產管理體系,第四個是碳交易體系。其中前兩個模式對車企更加重要,因為對于碳排放和碳中和體系,目前大家都是勢在必行;后兩個模式中,由于碳資產量不會過大,所以大家對于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體系建設動力并不強。
還有一個是信用評估體系,將來碳對國家的貢獻評價有兩個,一是國家制訂的碳評估體系,二是企業應對評估的能力。
綠色能源助力汽車產業加速邁進碳中和是業界的共識。協和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電力市場總監郭金龍認為,實現碳中和的途徑可分為以下幾步:盤查、設定目標、采取措施減排或抵消,最后就是信息披露,落實在ESG 上。
那么,我們怎么來實現這些碳目標,實現綠色用能、綠色減排呢?郭金龍從能源企業的角度分析,推薦使用“綠證”和“綠電”。其中綠證交易是單獨用證來覆蓋已經發生的用能,而綠電是證和電合一的。交易的范圍也略有區別,綠電交易有局限性,會受到地區影響、網價結構影響、電網影響,還有省內省間是否組織綠電交易的影響,而綠證是全國的,全時空、全位置,不受上述因素影響。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葉盛基強調,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實現“雙碳”目標我們永遠在路上。在實現整個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須有效地推動綠色發展,在踐行“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必須永恒地執行“雙碳”理念、“雙碳”發展方案,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產業不斷地向更高質量發展,實現汽車強國目標。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國內交通領域里的碳排放占全國終端碳排放總量的15%,總排放約占8%-10%,是僅次于工業、建筑之后的第三大碳排放源。其中,汽車碳排放約占我國交通領域碳排放總量的75%。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推動汽車產業低碳發展對于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已經對企業“雙碳”工作提出了方向性和綱領性要求,包括鼓勵企業主動作為、率先達峰,降低單位產出能耗和碳排放,健全企業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等,并提出要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

“綠色發展——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主題論壇嘉賓合影
但目前在汽車行業,推進“雙碳”工作絕非易事,雖然許多汽車行業企業已經制定了碳達峰的行動計劃并開展了碳排放管理,但相關政策體系尚未健全。由于汽車行業并非重點碳達峰行業和領域,與汽車行業相關的政策、法規、標準尚未出臺有關,因此企業碳排放核算并沒有充分的依據。
基于此,汽車行業內的企業都希望有統一、明確的核算方法。因此,構建一套行業認可的、統一的汽車行業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對于推動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我國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汽車行業在碳排放核算方式上的難點問題,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總工程師王盛介紹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襄陽達安共同牽頭開展的一個研究項目《汽車行業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技術研究》成果。
在核算方法的界定上,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直接排放和重要的間接排放量之和。其中,直接排放包含固定燃燒、移動燃燒、生產工藝過程排放、逸散(無組織)排放;間接排放包括外購能源、上下游運輸、員工通勤、差旅等。
王盛認為,基于上述方法對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核算和分析,可以幫助企業摸清溫室氣體排放家底,為制定低碳減排計劃提供依據。
通過研究,王盛建議,企業低碳減排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第一,優化用能結構,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積極探索化石燃料替代新方案,加大綠色制造規模,強化低碳屬性。
第二,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技術,以數字化賦能綠色新發展。積極推進低碳材料技術、工藝、裝備創新突破和改造應用,降低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鼓勵企業建立健全數字化碳管理體系,構建相關的碳管理信息化平臺,提升碳管理水平。
第三,落實生產者責任制,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全面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報廢機動車、動力電池等零部件的回收利用,探索廢舊動力電池在儲能、充換電等領域的梯次利用,并通過加大再生材料應用、開展零部件再制造和循環利用等方式,有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資源的高值化利用。
建設碳中和工廠是汽車企業綠色轉型的重要實踐。工廠通過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建設光伏和風電設施,提升綠色能源使用比例等相關措施,逐步建設碳中和工廠,降低組織層面碳排放。
那么,如何打造零碳工廠,成為很多汽車相關企業努力的方向。北京京東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區域市場負責人張益寧分享了京東方零碳工廠實施路徑。京東方聚焦在汽車生產制造環節,基于京東方智慧能源系統提供“源網荷儲碳”一站式零碳綜合能源服務。該方案包含五個部分:清潔能源替代、節能降碳改造、柔直互聯智能微網、智能管控平臺、碳資產管理。
第一部分,清潔能源替代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技術路徑。京東方能源提供的清潔能源替代方案充分利用當地的風、光資源,以及空氣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進行多能協同供給,再根據客戶用能特性協同進行儲電、儲冷、儲熱甚至儲氫的整體布局,最大化增強新能源消納比例,降低企業用能成本,以此助力企業能源從源頭脫碳。
第二部分,節能降碳改造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抓手。針對能耗占比高的冷、熱、壓縮空氣、水處理等系統,通過深度的節能技術和裝備升級改造,實現能源梯次利用、循環利用,實現工廠全系統極致能效。
第三部分是柔直互聯智能微網,也可叫做新型電力系統。新型電力系統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其系統以柔性電網為樞紐平臺,實現峰谷調電、互濟供電、有序充電,進行“源網荷儲”友好互動。
第四部分,智慧能源管控平臺作為節能降碳的智慧大腦,集成了IOT、大數據、云計算等各項數字技術,統攬能效管理、光伏運維、碳資產管理等各類應用系統,可助力園區實現全場景智慧化、零碳化。
第五部分是碳資產管理,這也是“雙碳”目標的政策工具,是消除碳排放的后端手段。碳資產管理主要分為碳排放權交易,包括了碳配額和CCER碳信用,以及綠證交易。
在零碳工廠的打造上,張益寧從服務商的角度提供了解決方案,而東風汽車零部件(集團)有限公司制造工程部部長張日新則從企業的角度提供了實踐經驗——東風零部件綠色智慧工業園建設實踐。
東風零部件綠色智慧工業園建設的理念是:充分考慮“大”要素,打造有溫度的工業園;充分考慮“大”協同,打造有活力的工業園;充分貫徹綠色低碳理念,打造有美景的工業園。具體來說就是:要以高站位、大視野,對東風零部件集團十堰地區的業務布局和未來發展進行統籌規劃;要整體布局充分考慮交通、產業、環境、人文等大要素,實現人與自然、企業與環境共生共榮;要體現工業核心、高端智能、人文和諧、綠色生態的特征;要充分考慮協同共享,實現能源、研發、信息、培訓、物流協同共享,降低園區各單位整體運營成本;在園區逐步實現5G+物聯網技術深度應用,打造無人化、少人化運行的智能工廠;充分貫徹綠色低碳理念,生產過程綠色低碳,光伏技術廣泛應用,實現資源充分循環利用。
智能制造是用技術的手段解決管理上的問題。東風零部件綠色智慧工業園的愿景是以“極致化工藝、柔性化制造、數字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綠色化發展”為主線,打造“先進、綠色、智能、精益、高效”的AGiLE 2025+制造體系,實現與客戶的同期(品質同期、成本同期、時間同期)運行。
對于綠色制造,東風零部件的方針是貫徹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按照“綠色、低碳、集約、高效”原則,開發、應用清潔節能降耗減排技術,持續打造“先進、綠色、智能、精益、高效”的制造體系,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推動制造模式轉型升級,邁向綠色可持續發展。主要路徑是能效提升、運營效率改善、產品結構調整、綠色電力,目標是實現2028 年碳達峰,2050 年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