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劉通
深化兩岸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有利于增強兩岸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是兩岸產業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

“兩岸協同——打造新能源汽車智能新生態”主題論壇現場
兩岸產業鏈互補性強。大陸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技術全球領先;臺灣在精密機械、半導體及汽車電子等領域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為加強兩岸融合發展,兩岸企業家峰會智能制造及裝備產業合作推進小組聯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2023 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召開之際舉辦兩岸新能源汽車產業融合發展主題論壇。
論壇邀請兩岸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以“兩岸協同——打造新能源汽車智能新生態”為主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兩岸企業家峰會智能制造及裝備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副召集人宋曉剛出席會議并致辭。緯創軟件(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民、寧波捷方優制科技有限公司CEO 方華韋、江蘇恩高光學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茂林、英華達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顧問馬斌嚴等企業代表,圍繞智能化和數字化在汽車產業融合發展,以場景化AI 及全向物流機器人賦能汽車柔性供應鏈,輕量化節能減碳、安全防護的智能科技車窗、光伏車身覆蓋件,新能源車增程系統等主題發表精彩演講。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國際合作部處長孫媛媛主持演講環節。
會議后半程,提愛思全興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資材部部長周國剛、長春一汽富晟集團咨詢產業總經理楊濤、蓋世汽車高級總監王顯斌等特邀嘉賓圍繞“如何融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數智化轉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臺企融入大陸汽車產業思考”三大議題展開探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何毅主持圓桌對話。
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在碳中和政策的驅動下,全球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市場近年來高速成長。大陸在此方面發展尤為迅速,正在引領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
據宋曉剛介紹,近年來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為此大陸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前三季度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了5.2%,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量和銷量在整車中所占的比重分別達到了33.7%和30.5%。
從市場規模來看,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產銷量連續8 年穩居世界首位,生產累計突破2000 萬輛。這標志著大陸新能源汽車在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上,邁入規模化、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正成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產業體系來看,大陸已建立起一套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及充電設施、制造裝備、回收利用等結構較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以充電基礎設施配套為例,大陸充電樁已經建成627.8 萬臺,換電站3460 座。
從技術水平來看,大陸新能源汽車產品已實現從“趕超”到“領跑”的跨越,能效水平和續航里程顯著提升。目前大陸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航里程超過460 公里,乘用車中L2 級以上自動駕駛水平車輛占比近40%。
與此同時,大陸新能源汽車品牌競爭力大幅度提升,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國內市場銷售占比達到80.2%,新能源汽車出口82.5 萬輛,同比增長1.1倍,總體來講大陸新能源汽車無論是技術、產業還是市場,都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
然而,基于高新技術的網聯化、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趨勢,又使得這一行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與角逐。補齊供應鏈短板,強化產業鏈韌性,成為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的重點。
憑借完整的半導體產業布局、高度專業的分工模式及高水平整合能力,具有特色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的臺灣在精密機械、半導體及汽車電子等領域,取得了全球領先地位。具體到汽車產業,臺灣的汽車電子行業供應鏈完整,技術層次高,未來成長空間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前景廣闊。
面對深刻復雜的內、外部環境,立足大陸規模市場,深化兩岸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融合發展,有助于發揮臺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優勢,增強兩岸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提升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會上,兩岸企業家代表聚焦汽車材料、芯片、零部件、汽車電子系統等領域進行技術交流、經驗分享和需求對接,直面行業企業發展痛點和難點,共同探索新的合作商機和共同發展的新途徑。

“兩岸協同——打造新能源汽車智能新生態”主題論壇嘉賓合影
劉建民在會上簡要介紹了其對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的洞察;并分享了緯創集團在汽車產業智能化和數字化進程中的經驗。他認為,傳統的燃油車正迎來“諾基亞時刻”;展望未來,智能網聯汽車將蓬勃發展。
劉建民表示,2025 年中國智能網聯電動汽車銷量預計將超過1000 萬輛,中國市場將繼續引領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產銷增長。億歐智庫預測,2025 年,由中國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催生的智能網聯市場規模將突破2 萬億元。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已經成為汽車產業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和趨勢。而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主要在五方面展開:核心技術競爭、運營產能競爭、人才競爭、客戶體驗競爭、全球化競爭。
正因如此,緯創集團已全面入局汽車產業。目前其車用產品覆蓋駕駛艙產品、連接器產品、軟件產品、人體舒適性系統、動力總成系統、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等細分領域。
作為一個初創公司,寧波捷方優制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在智能制造領域研發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柔性供應鏈管理平臺及智能倉儲解決方案。方華韋介紹到,捷方優制切入汽車行業主要是從柔性供應鏈兩個方向切入:一是以AI 軟件切入汽車場景,其技術主要包括四方面:柔性供應鏈軟件、倉儲管理軟件、物流管理軟件以及產線自動化軟件;二是通過全向物流機器人的硬件方式切入,其產品優勢主要包括擁有十幾項專利的全向式腳輪產品以及國產替代方案的價格優勢。
一直以來,江蘇恩高光學材料有限公司專注于研發與制造輕量化安全防爆PC 透明復合產品及創新應用,擁有已取得專利的獨創設備技術和材料工藝。據高茂林介紹,恩高光學突破了國外加工設備及工藝流程的難題,成功開發出全球獨特的前硬化可熱壓印刷PC 硬化板及大尺寸PC 玻璃,并成為中國首家獲得歐洲汽車塑料安全玻璃 E-mark 認證,通過ECE R43 測試的汽車塑料玻璃制造企業。目前,以變色天窗、超大規格PC 窗、光伏車頂、透明觸控顯示等高科技PC 產品為主線,取得多家主機廠一階供應商資格,與多個知名品牌達成項目合作,并加快成長為PC 玻璃創新應用的行業領跑者。
英華達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電動汽車動力控制系統,包括電池管理系統、馬達控制器以及智慧雙電池系統iDEP 的設計與開發。會上馬斌嚴給參會嘉賓帶來不一樣的電池驅動思路。據介紹iDEP(intelligent Dual Electrical Power system)是英華達最具特色產品,它將電池分解成動力電池跟增程電池兩個概念,其中動力電池滿足日常生活;增程電池用于長續航應用,搭配管理系統實現增程效果。其最大的特點是增程電池跟動力電池的電壓不必一致,iDEP 控制器可以把增程電池上的任何電壓都適配到車輛的動力電池上,從而實現增程電池包的標準化。
一方面大陸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包括數字化轉型正面臨全新的挑戰,并帶來更多的機遇;另一方面臺灣企業,特別是初創企業有強烈意愿融入到大陸汽車產業中。大陸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大陸跟臺灣又該如何相融?
“雖然中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目前處于引領位置,但同樣需要海外技術來支撐國內研發。以前人才支持是別人教我們來執行全球同步開發,現在是國內市場有需求,海外做支持。”周國剛表示,“另外,終端市場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之前制造領域管理中的柔性化、智能化生產制造管理,需要持續更新換代?!?/p>
楊濤則以一汽富晟集團為例,介紹了目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一些轉變。其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產品交互,之前是用產品換技術,現在擁有了自己的研發中心,但仍要跟國內外領先企業對標,合資合作;二是提供咨詢服務和培訓教育服務,通過跟外資企業合作,一汽富晟提煉典型管理技術和管理方法,對外進行咨詢服務和培訓教育服務;三是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主要是車載數字化和加工系統裝備數字化兩方面。
隨著智能化發展,不管是自動駕駛還是智能座艙,遠遠超出傳統汽車領域的范疇和概念。進入新的領域,自研還是合作,成為許多整車企業糾結的問題。王顯斌認為,整車企業與零部件或科技公司要有一個分工界限和定位,任何一家公司,不管是整車或者是Tier1、Tier2,包括軟件公司一定有自己的資源能力。另外,企業要建立開放生態,不管是應用端的APP,還是操作系統、中間件、功能軟件甚至開發理念,只有開放生態,定位清晰,才能合作共贏。
對于臺灣企業如何融入到大陸或者是大陸企業,楊濤從三方面給出意見和建議。一是產品融入。產品融入更確切的是產品創新或者差異化。目前大陸產品幾乎能全覆蓋,臺灣企業要想把產品推向大陸,需要有創新技術、成本優勢或差異化、補充化特征。二是資源融入。依靠集體力量,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這樣的平臺或者是大的體系公司,進行戰略合作。三是體系融入。整車企業對于零部件企業要求嚴格,且每家車企準入體系要求不盡相同,這需要臺灣企業深入了解主機廠準入政策或尋求咨詢公司對接體系資源。
王顯斌則認為臺灣車企進入大陸市場,首先要堅持長期主義,堅持產品創新;二是臺灣企業要在某些領域建立自己的標準,特別是在芯片半導體等優勢領域;三是在大陸品牌全球化進程中,已完成全球化布局的臺灣企業能夠發揮其在半導體、汽車電子,包括硬件上的本地化導入和配套,甚至幫大陸主機廠構建生態體系。
總之,兩岸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在技術、資金、市場、人才等方面各具優勢,產業鏈互補性強。深化兩岸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有利于增強兩岸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是兩岸產業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