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先秦兩漢文獻關于琴作為禮器在周禮中的使用*

2023-12-25 18:03:15
音樂文化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孔子

劉 晶

內容提要: 在周禮中,琴同其他樂器一樣,不僅被用于演奏音樂,在演奏以外也常作為禮器被使用。就今存先秦兩漢文獻所見,表現在這幾方面:其一,琴與其他樂器一起構成天子、諸(公)侯、大夫、士配有的禮器體系,根據“以多為貴”的減等方法區分其尊卑級差。其二,琴與其他樂器一起構成可表示尊卑級差的禮器體系時,通過在具體演奏中琴與其他樂器的配合使用來表示禮節場合是否減等。其三,琴作為禮器,其是否擺設表示配有者是否有憂樂。其四,琴與其他樂器一樣,作為明器用于喪葬之禮,先陳后藏,且只有其形而實際上無法使用。其五,琴可作為除喪禮器,即守喪期滿后守喪者應該彈素琴以示除喪。這五個方面又反映出兩點:其一,琴作為禮器的功能主要基于它的樂器本質,但不依賴于其作為樂器的演奏功能。其二,琴作為禮器,與瑟一起,是地位最低的士僅擁有的樂器,而這后一點奠定了漢代以后琴融入士人人格文化,形成士人雅琴傳統的基礎。

引言

樂器被用于周禮,具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用于演奏音樂;一種是作為禮器使用。琴也不例外。學界關于琴在周禮的使用,一般著重討論琴作為樂器的使用,比如關于琴在禮樂場合的音樂功能①、演奏形式②、演奏地位③的討論,而關于琴在演奏中或演奏以外所起的禮器作用,暫未見相關研究。琴是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樂器之一,探討其在周禮中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先秦禮樂制度,也有助于研究古代琴制。本文對先秦兩漢文獻中琴作為禮器在周禮的具體使用情況進行總結,以期拋磚引玉。

一、琴作為配有禮器區分尊卑級差

周朝社會制度,人按貴賤分為國人、野人和奴隸;國人按尊卑又分為天子、諸(公)侯、大夫、士四級。周朝禮樂制度通過禮器配有的多少、大小、文質、高低等不同來區分國人的尊卑級差。《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少為貴者……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為貴也。”“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有以下為貴者……天子、諸侯之尊廢禁,大夫、士棜禁。”“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④

樂器也是區分天子、諸(公)侯、大夫、士尊卑級差的禮器。

周代樂器使用“八音”分類法,其中琴瑟屬于“八音”中的絲。一般以為從天子到大夫都配有“八音”,尊卑級差只是體現在配有鐘磬的多少不同,如《周禮·春官·小胥》曰:“王宮縣(按:懸),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鄭玄《注》曰:“鄭司農云:‘宮縣,四面縣;軒縣,去其一面;判縣,又去其一面……’玄謂:軒縣,去南面,辟王也;判縣,左右之合,又空北面。”⑤

對于士來說,要再減等。文獻所見,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士只配有琴瑟。如《鹽鐵論·散不足》曰:“卿大夫有管磬,士有琴瑟。”⑥又如,《新書·審微》曰:“禮,天子之樂宮縣,諸侯之樂軒縣,大夫直縣,士有琴瑟。”⑦又如,《白虎通·禮樂》曰:“士,北面之臣,非專事子民者也,故但琴瑟而已。”⑧一種說法將士分為命士與不命之士,前者除配有琴瑟以外,還配有減等的鐘磬,后者只配有琴瑟。如《周禮·春官·小胥》曰:“士特縣。”鄭玄《注》曰:“鄭司農云:‘……特縣,又去其一面。……’……玄謂:‘……特縣,縣于東方,或于階間而已。’”⑨這是指命士。《禮記·喪大記》曰:“疾病,……君、大夫徹縣,士去琴瑟。”鄭玄《注》曰:“凡樂器,天子宮縣,諸侯軒縣,大夫判縣,士特縣。去琴瑟者,不命之士。”⑩不命之士只有琴瑟可去。

可見,樂器作為禮器區分天子、諸(公)侯、大夫、士尊卑級差,具體用“以多為貴”的減等方法。其中,琴瑟是從天子到士都配有的。可以說,同是禮器,與鐘磬、管竽等其他樂器相比,琴瑟地位最卑。《史記·吳太伯世家》曰:“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裴骃《集解》引服虔曰:“琴瑟不聽,況于鐘鼓乎?”可見一斑。?

二、琴與其他樂器配合使用來表示禮節場合是否減等

周代有房中之樂,是天子之后、諸侯之夫人燕禮時所用。《儀禮·燕禮》曰:“有房中之樂。”鄭玄《注》曰:“弦歌《周南》《召南》之詩,而不用鐘磬之節也。謂之‘房中’者,后、夫人之所諷誦,以事其君子。”?天子、諸侯燕禮時鐘磬與琴瑟并用;而天子之后、諸侯之夫人燕禮為了表示與天子、諸侯燕禮有尊卑差別,樂器要減等使用,即只用琴瑟。

《儀禮·鄉飲酒禮》《儀禮·燕禮》記述在鄉飲酒禮、燕禮上弦歌《詩》的儀節時說到要瑟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沒有講到用琴。《儀禮·大射禮》記述在射禮上要瑟歌《鹿鳴》,也沒有講到用琴。又,《禮記·投壺》曰:“命弦者曰:‘請奏《貍首》,間若一。’大師曰諾。”鄭玄《注》曰:“‘弦’,鼓瑟者也。”?也不包括用到琴。琴與瑟是地位相當的樂器,這里卻有瑟無琴,說不過去。黃以周《禮書通故·樂律通故一》認為:“周之升歌,亦當有琴。《燕》《射》諸禮,堂上有瑟無琴,蓋諸侯待大夫,禮殺而下就也。”?就是說,一般的燕、射諸禮,弦歌應該是琴瑟并用,但如果是諸侯招待大夫(其實也應該包括大夫招待士),畢竟與天子招待諸侯不同,因此以不用琴表示減等。

三、琴作為禮器用來表示憂樂

《禮記·曲禮下》曰:“君無故玉不去身,大夫無故不徹縣,士無故不徹琴瑟。”鄭玄《注》曰:“憂樂不相干也。‘故’,謂災、患、喪、病。”孔穎達《疏》曰:“下言士不去琴瑟,亦上通于君也。……又大夫言縣,士言琴瑟,亦互言耳。”?可見,《禮記》這里是說,日常時,無論天子還是諸侯、大夫、士都應該將琴擺出來,隨時都可以彈奏;如果有憂,才應該撤下來,不彈奏。前面說過,作為禮器,琴瑟是地位最卑的樂器,不彈奏琴瑟,實際上表示不演奏任何音樂,以此作為憂心之禮。《詩·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毛氏《傳》曰:“君子無故不徹琴瑟。”?也是這個意思。

在所見文獻中,有關的具體記載和例子不少。

其一,關于“災”。“災”,指致年成失收的災害,《國語·周語下》“天災降戾”,韋昭《注》曰:“‘災’,謂水旱、蝗蟲之屬。”?

《禮記·曲禮下》曰:“歲兇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榖,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不樂”,鄭玄《注》曰:“去琴瑟。”孔穎達《疏》曰:“士平常飲酒奏樂,今兇年,猶許飲酒但不奏樂也。”?也就是說,如果天下有災,天子可以喝酒,但不能奏樂?;諸侯、大夫封地有災,諸侯可以喝酒,不能奏樂;士所在的地方有災,只能喝酒,不能奏樂。《晏子·內篇·諫上》載:齊景公時,“霖雨十有七日”,“百姓老弱凍寒不得短褐,饑餓不得糟糠”;齊景公從晏子諫,恤民,并且“損肉撤酒,馬不食府粟,狗不食飦肉”,“琴瑟不張,鐘鼓不陳”?。也就是罷所有樂舞。這正是有災憂則“徹琴瑟”的一個例子。

其二,關于“患”。“患”,《說文·心部》曰:“憂也。”?作為“故”的一種應該是指重大的憂慮。

《史記·吳太伯世家》曰:“季札去鄭適衛,說蘧瑗、史狗、史鰍、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但是,賢臣史鰍也曾離開過衛國,致使衛靈公心中憂慮,《說苑·尊賢》載孔子曰:“史鰍去衛,靈公邸舍三月琴瑟不御,待史鰍之入也而后入。臣是以知其賢也。”?心中憂慮,所以“琴瑟不御”,也就是罷所有樂舞。這正是有患憂則“徹琴瑟”的一個例子。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曰“(季扎)自衛如晉,將宿于戚,聞鐘聲焉,曰:‘異哉! 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獲罪于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 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于幕上。君又在殯,而可以樂乎?’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獲罪于君”,杜預《注》曰:“孫文子以戚叛。”“君又在殯”,杜預《注》曰:“獻公卒,未葬。”?這里說的是,此前衛國孫文子在其封邑戚背叛衛獻公,實際上還背叛了衛殤公;后來,衛獻公死,還未葬,孫文子就鼓鐘作樂;不僅違君臣之禮,而且不懂得自己獲罪于兩位國君已使自己處于隨時都有危險的境地。《史記·吳太伯世家》采用此文,最后一句即前引“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裴骃《集解》引服虔曰:“琴瑟不聽,況于鐘鼓乎?”因為琴瑟作為禮器最卑,所以以“終身不聽琴瑟”就表示終身不聞樂?。對于文子因此“終身不聞樂”,裴骃《〈史記〉集解》引服虔曰:“聞義而改也。”?《〈春秋〉左傳》杜預《注》曰:“聞義能改。”?《孔子家語·正論解》曰:“孔子聞之曰:‘季子能以義正人,文子能克已服義,可謂善改過矣。’”?但是,孫文子所謂“改”,并非只改正其在國君殯期作樂的非禮行為,因為國君殯期終有限,不必“終身不聽琴瑟”。孫文子“終身不聽琴瑟”,實際上是在遵循有患憂則“徹琴瑟”的禮,提醒自己因獲罪于兩位國君而有的終身之患。

其三,關于“病”。“病”,《儀禮·既夕禮》“疾病”,鄭玄《注》曰:“疾甚曰‘病’。”?但是,“病”“疾”散言無別,《說文·疒部》曰:“‘疾’,病也。”?

有疾病“去琴瑟”,是指父母有疾病,《禮記·曲禮上》曰:“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鄭玄《注》曰:“憂,不在樂。”?又,《儀禮·既夕》曰:“有疾:疾者齊;養者皆齊,徹琴瑟。”?“養者”,指奉養父母者。又,《禮記·喪大記》曰:“疾、病,……君、大夫徹縣,士去琴瑟。”孔穎達《疏》曰:“此明君及大夫等疾困去樂之事。君謂諸侯也,及大夫等徹縣。知不包天子者,以此篇所記,皆據諸侯以下也。”?但不等于禮制上天子不應該這樣做。

其四,關于“喪”。指有喪事。

父母有疾病要“去琴瑟”,父母喪就更加了。即使不是父母喪,也可能要去琴瑟,《禮記·雜記下》曰:“父有服,宮中子不與于樂;母有服,聲聞焉,不舉樂;妻有服,不舉樂于其側。大功將至,辟琴瑟。小功至,不絕樂。”?“五服”從重到輕的順序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這里說“大功避琴瑟”,也說明斬衰、齊衰更應該如此。

四、琴作為明器用于喪葬之禮

(一)喪葬之禮中琴的陳和藏

按周禮,國人喪葬時要有明器隨葬。隨葬有兩個程序:下葬前先排列明器于宗廟前庭,下葬時一起放入棺槨。前者一般叫作“陳”,后者一般叫作“藏”。如《周禮·春官·大司樂》曰:“大喪,蒞廞樂器。及葬,藏樂器,亦如之。”“廞樂器”,孫詒讓《正義》曰:“此謂陳明器。……謂葬前一日陳于廟庭也。”“藏樂器”,孫詒讓《正義》曰:“樂器蓋亦藏于槨中,見內。”?又,《周禮·春官·大司樂》曰:“諸侯薨,令去樂。”“去樂”即藏樂,孫詒讓《正義》曰:“‘去’‘弆’古今字。”?“弆”,《〈春秋〉左傳·昭公十九年》“度而去之”,孔穎達《疏》曰:“‘去’即藏也。字書‘去’作‘弆’。”?又,《儀禮·既夕禮》曰:“陳明器”,鄭玄《注》曰:“明器,藏器也。”?也說明明器要先陳后藏。

喪禮中陳、藏樂器,琴也應當列于其中。《穆天子傳·卷六》載周穆王時盛姬死,“天子乃殯盛姬死于榖丘之廟”,“天子□賓之命終喪禮,于是殤妃而哭,……樂人陳琴瑟□竽籥笛筦而哭”。?這正是一例。

《〈春秋〉左傳·襄公二年》曰:“夏,齊姜薨。初,穆姜使擇美槚,以自為櫬與頌琴。季文子取以葬。”杜預《注》曰:“‘櫬’,棺也。‘頌琴’,琴名。……欲以送。”孔穎達《疏》曰:“‘櫬’‘琴’同文,知皆欲以送終也。”?杜《注》孔《疏》的意思其實是說:“櫬”“琴”同韻,“頌”“送”同韻,所以做“頌琴”陪葬,取以棺送終之義。這也是琴可陪葬的一例。

(二)在儒家觀念中作為明器的琴應該不可用

在儒家觀念里,琴瑟等樂器作為明器使用時,明器的樣子雖然應該如死者生前所用的一樣,但必須是不能夠使用的。對于琴來說,就是只可以有琴的樣子,但不可以能夠彈出聲音來。如《荀子·禮論》曰:“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存如亡,終始一也。……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張而不均,……告不用也。”?也見于《禮記·檀弓上》。“琴瑟張而不均”,《禮記·檀弓上》作“琴瑟張而不平”,鄭玄《注》曰:“無宮商之調。”?也就是說可以系上弦裝裝樣子,但不可以真的能彈出聲音來,關鍵是必須不可用。

之所以如此,《禮記·檀弓上》曰:“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斵,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鄭玄《注》曰:“言神明,死者也。神明者非人所知,故其器如此。”?又,《禮記·檀弓上》曰:“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 其曰明器,神明之也。”之所以“備物而不可用”,鄭玄《注》曰:“神與人異道則不相傷。”所謂“其曰明器,神明之也”,鄭玄《注》曰:“神明,死者。異于生人。”?又,《儀禮·既夕禮》“陳明器”,鄭玄《注》曰:“《檀弓》曰:‘其曰明器,神明之也。’言‘神明’者,異于生器。”?綜上所述:活人是不知道死人的世界的。如果不給死人送生前的器物,表示活人知道死人的世界不需要這些器物,這是不行的;但如果給死人送的器物與生前的一模一樣,表示活人知道死人的世界需要這些器物,也是不行的。因此,送死的明器只能是有其象而無其實。“明器”之所以叫作“明器”,正因為生死異道,所以要與生人用的器區別開來。如果明器做得與生人用的器一樣可以用是不可以的,孔子甚至看得很嚴重,認為與用活人殉葬沒有區別。

文獻所記,現實生活的確存在這種情況。

先秦兩漢制琴,琴體一般是上桐下梓,《淮南子·脩務》曰:“山桐之琴,澗梓之腹。”?“桐”,指梧桐;“梓”,指楸梓。梧桐木材質具有輕、虛、柔的特點,如《詩·大雅·卷阿》“梧桐生矣”,毛氏《傳》曰:“梧桐,柔木也。”?班婕妤《搗素賦》曰:“梧因虛而調遠。”?《論衡·狀留》曰:“楓桐之樹,生而速長,故其皮肌不能堅剛。”?而相對梧桐,楸梓比較堅硬,如《潛夫論·浮侈》曰:“古之葬者,……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桐木為棺。……中世以后,轉用楸、梓、槐、柏、杶、樗之屬。……今者京師貴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這是說:棺木以硬為要;楸、梓等堅于桐木,檽梓、豫章之木又實于楸、梓等,所以世人轉相用之。因此,先秦兩漢制琴,琴身主體用質地輕虛的梧桐木,琴底用質地堅實的楸梓木,這是樂器發聲的需要,到現在也沒有根本變化。顧梅羹《琴學備要》曰:“琴的體制,上面為梧桐木,下底為揪梓木,是用兩木相合制造的。《太古遺音·琴材論》曰:‘梧桐之材,心虛理疏……’所以用它來作面板,能發出美妙的音響。‘楸梓之木,心實理堅’,……用它來作底板,能凝聚美妙的音響。”51單純的硬木,是制作不了琴瑟的52,如《慎子》曰:“公輸子巧用材也,不能以檀為瑟。”53檀是硬木,《詩·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檀”,毛氏《傳》曰:“檀,強韌之木。”54《急就篇·卷三》“槐檀荊棘葉枝扶”,顏師古《注》曰:“檀,堅韌木也。”55《慎子》這里說木硬做不了瑟,琴也一樣。

但是,前引《〈春秋〉左傳·襄公二年》載穆姜曾用“槚”木做頌琴來做陪葬。槚,就是小葉的楸56,如前引《潛夫論》所述,楸屬的木都屬于硬木,因此,用槚做出來的琴無法彈奏。穆姜取槚木做頌琴來陪葬,顯然一方面是因為硬木不易朽(如《潛夫論》所述世人喜歡棄軟木用硬木做棺一樣);另一方面是要合乎陪葬之琴必須“備物而不可用”的要求。又,《〈春秋〉左傳·襄公十八年》曰:“孟莊子斬其橁以為公琴。”57“公琴”,楊伯峻《注》曰:“公,指魯襄公。惠士奇則謂公琴即二年傳之頌琴,‘頌’與‘公’古字通58。”59“橁”,杜預《注》曰:“‘橁’,木名。”60也就是椿木,即香椿木61。前引《潛夫論》“杶(香椿)樗(臭椿)”之屬的木都是硬木,同樣是不可能拿來制琴的。用來做陪葬的頌琴,正與穆姜取槚做頌琴來陪葬的意義相同。實際上,用“槚”“橁”做琴,上古文獻上除《〈春秋〉左傳》外,再未見提及,就是因為這兩種木不可能制成真正的琴的緣故。

應該指出的是,儒家的這種觀念在先秦乃至兩漢并未普及,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今天尚能夠演奏的實用樂器,而馬王堆漢墓既出土了被認為是實用樂器的竽殘品,也出土了被認為是明器的木編磬、木編鐘、竽。62

五、琴作為除喪禮器

《禮記·喪服四制》曰:“喪不過三年。……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終也,以節制者也。”63《大戴禮記·本命》作:“喪不過三年。……除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終也,以節制者也。”64素琴,指沒有裝飾的琴,《釋名·釋采帛》曰:“物不加飾皆目謂之‘素’。”65《禮記·檀弓下》“奠以素器”,鄭玄《注》曰:“凡物無飾曰‘素’。”66

儒家認為,為父母守喪的期限是三年(實為二十五個月)。《禮記》《大戴禮記》這里是說,喪期剛滿那幾天要彈素琴。這是禮制上的要求,素琴在這里的作用是作為演奏中的禮器使用,因為這里的“彈素琴”,音樂是無所謂的,重要的是彈琴本身。

具體來說,“彈素琴”有以下三個禮制上的意義。

其一,表示不能為父母無限期守喪,滿三年就不能再守了。這就是“鼓素琴,告(示)民有終”的意思。前文已述,君子有“故”則要“去(徹)琴瑟”,所以喪期三年里琴瑟是被撤去的,喪期滿后,當然要用彈琴來表示“故”的結束,表示恢復正常。

其二,表示三年喪剛滿后對守喪者的“節制”。所謂“節制”,不僅節哀,也節樂。《說苑·修文》曰:“子夏三年之喪畢,見于孔子。孔子與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衎衎而樂。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及也。’孔子曰:‘君子也。’閔子騫三年之喪畢,見于孔子。孔子與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過也。’孔子曰:‘君子也。’子貢問曰:‘閔子哀不盡,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盡,子曰君子也。賜也惑,敢問何謂?’孔子曰:‘閔子哀未盡,能斷之以禮,故曰君子也。子夏哀已盡,能引而致之,故曰君子也。夫三年之喪,固優者之所屈,劣者之所勉。’”67所謂“優者之所屈,劣者之所勉”,是說:三年的喪期,對于有些人來說哀猶未盡,守喪三年是不夠的;對于有些人來說哀早就盡了,守喪三年是有多的。但喪期必須三年,使無論哀未盡還是哀已盡都得到節制。無論哀未盡者還是哀已盡者,只要甘心守且只守三年,就是遵禮的君子。而三年喪禮結束即除喪的標志是“彈素琴”,所以“彈素琴”就是守禮以節制自己的表示。閔子騫是“優者”,喪畢而哀未盡;子夏是“劣者”,喪未畢哀已盡。但兩人都能在除喪時引素琴而彈。閔子騫的琴聲音雖然切切而悲,但能夠彈琴,本身就說明他愿意用彈琴之禮來節制自己未盡的哀;子夏的琴聲衎衎而樂,一方面表示除喪后應該按禮制要求應該不再悲傷,而應該快樂,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也按禮制要求到除喪時才進入快樂,而不是喪期未滿時就已進入快樂。所以孔子都說他們都是“君子”。

其三,表示喪期剛滿那幾天是哀與樂的過渡,兇與祥的過渡。先秦以守喪之日為兇日,以除喪以后為祥日,但剛除喪那幾日雖祥猶兇,如孔子母親去世后,孔子守喪期滿彈琴,《禮記·檀弓上》曰:“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68鄭玄《注》曰:“祥,亦兇事。”又曰:“哀未忘。”69

除喪之日是祥日,所以孔子要彈琴;但初祥那幾日雖祥猶兇,孔子心中也還有哀痛,所以彈琴聲音不成音樂。“彈素琴”也一樣:除喪那幾日彈素琴,表示喪已過;但彈的只能是素琴,表示剛滿三年的這幾日雖祥猶兇。

結語

就今存先秦兩漢文獻所見,琴在周禮中作為禮器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上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也反映出兩點:其一,琴作為禮器的功能,主要基于它的樂器本質,但不依賴于其作為樂器的演奏功能。其二,琴作為禮器,與瑟一起,是地位最低的士僅擁有的樂器。而這后一點奠定了漢世以后琴融入士人人格文化,形成士人雅琴傳統的基礎。

注釋:

①參見栗建偉:《周代樂儀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第22—23頁。

②參見牛茹:《先秦古琴音樂初探》,載《音樂創作》,2008年第4期。

③參見范曉利:《儒教與琴理——儒教禮樂教化思想語境下琴學義理的歷史演變》,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15,第25頁。

④《〈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963—974頁。

⑤《〈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874頁。

⑥王利器:《〈鹽鐵論〉校注》,中華書局,1992,第353頁。

⑦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第74頁。

⑧[清]陳立《〈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第104頁。

⑨同⑤。

⑩同④,第1695頁。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簡體字本),中華書局,2000,第1230頁。

?《〈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456頁。

?同④,第2203頁。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中華書局,2007,第1765—1766頁。

?同④,第161頁。

?《〈毛詩〉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第408頁。

?徐元誥:《〈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第105頁。

?同④,第159頁。

?《禮記·玉藻》曰:“年不順成,則天子素服,乘素車,食無樂。”意思相同。同④,第280頁。

?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中華書局,2014,第15頁。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經韻樓》刻本(縮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第514頁。

?同?,第1230頁。

?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第192頁。亦可見《孔子家語·賢君》。

?《〈春秋左傳〉正義》,載《十三經注疏》橫排簡體字版校注匯刊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1108頁。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注》曰:“琴瑟,樂之小者;鐘鼓,樂之大者。此以小概大。”義有所未達。

?同?,第1230頁。

?同?,第1108頁。

?《孔子家語》,明覆宋刊本(縮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103頁。

?同?,第1218頁。

?同?,第348頁。

?同④,第87頁。

?同④,第1218頁。

?同④,第1695頁。

?同④,第1665 頁。鄭玄本《注》曰:“‘宮中子’,與父同宮者也。禮,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不與于樂’,謂也行見之,不得觀也。”

?孫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第1793頁。

?同?,第1786頁。

?同?,同前,第1382頁。

?同?,第1164頁。

?《穆天子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1042冊第262頁。

?同?,同前,第817頁。

?[清]王先謙:《〈荀子〉集釋》,中華書局,1988,第366頁。

?同④,同前,第305頁。

?同④,同前,第305 頁。參見《孔子家語·曲禮公西赤問》。

?同④,第377頁。

?同④,第1164頁。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中華書局,1989,第656頁。

?同?,第1646頁。

?《藝文類聚·布帛·素》引。[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1456頁。

?黃暉:《〈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第218頁。

?彭鐸:《〈潛夫論箋〉校正》,中華書局,1985,第134頁。

51顧梅羹:《琴學備要》,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第3頁。

52《詩·墉風·定之方中》曰:“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鄭玄《箋》曰:“樹此六木于宮者,曰其長大可伐以為琴瑟。”“桐”指梧桐,即青桐。“椅”,指椅桐,即白桐,也叫“泡桐”,《〈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曰:“梓實桐皮曰‘椅’。”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桐》曰:“《本經》桐葉,即白桐也。桐華成筒,故謂之桐。其材輕虛,色白而有綺文,故俗謂之‘白桐’‘泡桐’,古謂之‘椅桐’也。”椅、桐都適合用來制琴(梧桐木可做琴前已述;至于椅桐,《〈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曰:“白桐宜琴瑟。”)但梓、榛、栗、漆其木質硬,不適合單獨制琴瑟,其他文獻上未見說用榛、栗、漆來做琴瑟的。《詩》卻說這些木都可以做琴瑟,南宋嚴粲《〈詩〉緝》這樣解釋:“椅桐可為琴瑟,榛栗可僃籩實,梓漆可供器用。但言‘伐琴瑟’者,取成句耳。他可類推也。”

53《太平御覽·樂部·瑟》錄。[宋]李昉:《太平御覽》,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影印),中華書局,1960,第2600頁。

54同?,第388頁。

55《急就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223冊第44頁。

56“槚”,同“榎”,《爾雅·釋木》曰:“‘槐’,小葉曰‘榎’。大而皵,‘楸’;小而皵,‘榎’。”郭璞《注》曰:“‘槐’當為‘楸’。楸細葉者為‘榎’。”“小而皮麤皵者,為‘榎’。《左傳》曰:‘使擇美榎。’”則槚為楸屬,《說文·木部》曰:“楸也。”

57同?,第953頁。

58說見惠棟《惠氏〈春秋左傳〉補注》。

5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039頁。

60同?,第953頁。

61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八》曰:“椿,《禹貢》曰‘杶’。一作‘櫄’,一作‘橁’,今名‘香椿’。”

62近幾十年來,通過考古,在先秦至西漢的墓葬品中陸續發現類琴樂器:如屬戰國早期的隨縣曾侯乙墓“十弦”類琴樂器;屬戰國中期的荊門郭店楚墓“七弦”類琴樂器;屬戰國中晚期的棗陽九連墩楚墓“十弦”類琴樂器;屬戰國晚期的長沙袁家嶺燕子山“七弦”類琴器物及長沙五里牌楚墓“九弦”類琴樂器;屬西漢早期長沙馬王堆漢墓“七弦”類琴樂器。如何看待這些類琴樂器的形制,應該將是否屬于儒家影響下像而不可用的明器這一要素考慮進去。

63同④,第2353頁。

64[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中華書局。1983,第253頁。亦可參見《孔子家語·本命解》。

65[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第150頁。

66同④,第362頁。

67同?,第494頁。也見于《禮記·檀弓上》《〈詩經·檜風·素冠〉毛傳》《孔子家語·六本》和《淮南子·繆稱》高誘《注》。里面有的人物不同,但事情和意思是一樣的。

68《孔子家語·卷十·曲禮公西赤問》(《四庫全書》本)曰:“孔子之母既喪,……及二十五月而祥,五日而彈琴不成聲,十日過禫而成笙歌。”

69同④,第257頁。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學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4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极品国产在线| 无码专区第一页|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精品视频91| 69av在线|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97成人在线视频|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精品色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91精品小视频|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久久永久视频| 先锋资源久久|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区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在线播放国产99re|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igao国产精品|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久久成人免费|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国产正在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成人在线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www亚洲天堂|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欧美啪啪精品|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伊人91视频| 99爱在线| 波多野结衣二区|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区网址| 成人亚洲国产|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性色一区|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理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国产拍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日韩欧美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