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3年結束還有5個交易日,機構在年初做展望的時候,都沒有想到今年的整體情況會與預期迥然不同。
今年年初時,經濟學家普遍預計,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的泥潭,美國通貨膨脹會因為猛烈的加息而快速回落,美聯儲很快會啟動降息。在這樣的預期下,投資者減持了股票持倉,轉而增加固定收益的占比。
但實際情況卻與之相反。我們看到衰退并未出現,利率也更長時間維持在高位,通脹率也超過了市場預期。與此同時,固收產品繼續虧損,股票的表現則持續向好,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公司大爆發式增長。
經濟預測總是出現偏差,那預期還有價值嗎?當然是有的。經濟預測可以對當前經濟進行分析與總結,投資者可以從中發掘出哪些潛在的結果沒有被市場充分認知,而這其中或許就存在機會。例如晨星公司認為,美國地區性銀行、歐洲能源股和中國科技公司的風險,遠沒有估值所反應的嚴重,因此具有賺錢機會。
經濟預測一直都是有用的,但作為投資者,若以此來進行倉位擇時,則用錯了這個工具。將經濟預測與行業估值結合起來看,則是一個方便的指標。
主持人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