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大型券商業內并購重組預期及券商風險指標修訂落地等利好因素的持續釋放,使券商行業的發展獲得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據了解,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并明確了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將圍繞“五篇文章”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等。
有機構研究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釋放了堅定資本市場改革的積極信號,特別是在提出培育一流投資銀行的背景下,頭部券商有望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進一步做大做強。此外,11月3日,證監會就《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規定》公開征求意見,其意在放松優質券商的風控指標,助力優質券商進一步加大杠桿從而增厚利潤、提振ROE水平。
綜合來看,現階段,資本市場正處于關鍵改革期,伴隨政策面利好的頻繁落地,投資者信心已有所修復。對此,業內人士預計2024年將會是改革集中出臺、推進及兌現的一年,屆時券商多業務線均將有望受益。
數據顯示,自2023年1月1日至12月1日期間,申萬—證券行業指數漲幅為高個位數,而從行情表現來看,今年以來,券商指數共經歷三波上漲行情,明顯跑贏上證指數及滬深300指數,板塊迎來一定估值修復。
根據中原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今年第一波上漲行情主要發生在1月至春節后,其間券商指數最大漲幅接近20%。主要原因為券商板塊跟隨各權益類指數延續去年11月后的反彈趨勢,進行超跌修復。第二波上漲行情主要發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其間券商指數最大漲幅在15%左右,一度創年內反彈新高。主要原因為受上市券商一季報業績明顯改善的提振。而第三波上漲行情主要發生在6月下旬至8月初,其間券商指數最大漲幅接近30%,曾一度收復去年全年跌幅并再創年內反彈新高。主要原因在于7月下旬,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受政策強預期的驅動,券商指數出現年內持續時間最長、幅度最大的修復行情。
從三次的上漲行情不難看出,券商板塊的估值修復與成長主要來自于政策利好和業績的提振,這也是券商板塊貫穿全年的主題。而隨著三季報的披露完成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結束,券商板塊的新一輪行情的預期也持續受到多方機構關注。
東興證券研究指出,從政策端來看,2023年初以來,疫情影響逐步消退,但外部負面因素影響仍存,令權益市場承受較大壓力。針對上述情況,各類政策持續加碼,推動實體經濟復蘇和資本市場信心修復,特別是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后一系列推動資本市場改革的措施漸次落地,之后的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定調未來一段時期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后續證券行業有望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
另外,國元證券亦在研究報告中表示,隨著金融供給側改革深化,證券公司并購迎新機遇。當前政策鼓勵券商間并購重組,做優做強,打造一流的投資銀行。判斷民營資本、區域性券商以及特色業務券商等將更具有并購價值,尤其是輕資本投行、資管業務具有特色的券商將值得關注。
而除了政策方面利好的持續釋放,券商板塊三季度的業績表現亦整體向好。
據機構統計顯示,2023前三季度,證券行業共實現營業總收入3992.44億元,同比增長1.19%;實現歸母凈利潤1169.02億元,同比增長7.06%。同時,截至2023年9月末,證券行業總資產為120224.15億元,同比增長4.61%;凈資產為26374.89億元,同比增長6.41%。行業資產總額和凈資產規模均創歷年新高,資本實力進一步增強。
而個股方面,50家上市券商中有32家實現營收正增長,其中包括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海通證券、中信建投、廣發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招商證券等營業總收入超過百億元;38家實現歸母凈利潤正增長,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招商證券、東方財富、廣發證券、中信建投、國信證券、中金公司位列前十,而增速方面,西南證券、天風證券、財通證券等券商營收增幅排名居前,同時紅塔證券、天風證券、湘財股份等券商的凈利潤則均取得大幅增長。
東莞證券研究指出,“截至2023年11月5日,當證券II(申萬)PB估值為1.34,位于歷史分位的23.25%,低于三年中位數的1.46,行業估值處于較低水平,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預計未來政策驅動與業績驅動形成的合力將有望成為券商板塊跨入新年后的重要驅動力,而在此形勢下,頭部券商以及優質的中小券商均將有望得到估值的修復與成長。
據統計,2023前三季度中,證券行業自營業務實現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合計1153.79億元,同比增長67.54%,超過2022年全年水平,恢復趨勢明顯,這無疑也成為了帶動券商板塊整體業績成長的關鍵。
東興證券在研報中表示,券商自營業務收入仍主要取決于股債市場的表現,二季度以來,市場劇烈波動給證券公司自營投資帶來嚴峻考驗,因此主動配置的權益及固定收益資產受市場沖擊較大,而直投業務是當前券商獲取長久期、較高IRR的重要來源。從資產負債表情況看,在費類業務價值率低迷的情況下,近年來行業自營資金投入規模保持增長態勢,且重要性或將進一步提升。在當前券商業務結構變化趨勢下,不斷上升的規模意味著自營投資的穩定性和持續增長性成為決定投資業績乃至券商整體業績的關鍵因素。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券商的另一業務投行板塊的發展亦受到了市場的高度關注。機構方面指出,自8月監管層提出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后,A股股權融資規模節奏明顯放緩,行業集中度或因大項目減少而下降。但中長期來看,我國權益融資市場仍有較高增長空間,符合國家戰略領域證券化率有望在未來5年顯著提升。而且未來,預計特色券商將進一步強化內部投研協同及人力優勢,并拉伸產業服務鏈條,充分挖掘重點行業各細分板塊及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潛在客戶。
而在此綜合大形勢下,大力發展自營業務的龍頭券商以及區域特色優勢券商均將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據悉,目前我國的頭部券商主要包括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特色及區域券商主要包括東吳證券、西南證券、湘財證券等。此處,分別以頭部券商中的中信證券和特色及區域券商中的湘財證券為例。
據公告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達到27%,占比營收的34%,表現明顯優于行業,其原因主要系公司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所致(23Q1~3公司公允價值變動同比增長143%)。作為頭部券商,公司具有更強的控制風險能力,且業務結構具有一定特色和異質化,抗周期屬性已初步顯現。同期公司投資業務仍領先,市場回暖背景下,其投資收益率亦實現同比增長。
而湘財證券方面,作為全國僅有的13家券商或其資管子公司中擁有公募牌照的全國性綜合券商之一,公司的自營業務主要分為權益投資部、FICC及創新投資部,各板塊核心成員穩定。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湘財證券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大幅扭正至1.94億元,目前來看,公司自營資產質量穩健,且各風險指標優異。另外,在投行與資管業務方面,公司2023年上半年投行業務收入逆勢高增(同比增長93%),且固收業務成績斐然,其優質項目結構可比肩頭部券商。后續隨著公司主動管理轉型的進一步推進,公司資管業務收入將有望企穩回升,估值表現亦將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