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順玉/文

檢測人員正在對產品進行內孔探傷
JF-22超高速風洞是什么?讓我們來看看央視新聞的報道。
“風洞相當于在地面人為建造一個‘飛行天空’,是研制飛行器必不可少的大型氣洞試驗裝置。近日,在位于北京的懷柔科學城,國之重器——JF-22超高速風洞剛剛通過驗收……”
隱形戰機殲-20、神舟系列飛船、東風系列導彈、國產大飛機C919……這些國之重器橫空出世之前,都要在風洞中經受考驗。作為研制新一代飛行器的搖籃,JF-22超高速風洞可以復現40至90公里高空、速度最高達每秒10公里、相當于約30倍聲速的飛行條件,而新聞畫面中那些藍色、橘色的長管子就是中原特鋼承制的JF-22超高速風洞里最主要的爆轟裝置——超高壓管體,它是風洞系統的關鍵、核心部件。
超高速風洞對管體要求的嚴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120 m、總重達300 t 的龐大管體系統,不僅要求力學性能、化學成分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還要求管體內外孔精加一點不能變形,直線度公差不能大于0.2 mm。
“直徑這么大,我們的設備可沒干過?!?/p>
“加工精度太高,保險起見,能不能再找個外協廠?”
“全國的廠家對方調研遍了,都沒人敢接才找的中原特鋼,去哪兒找外協廠?”有人打起了“退堂鼓”。
“從設備的技術參數上來看,余量都用上,可以干!”設備負責人首先打破了僵局。
“對呀,之前咱們修復過JF-12管體,非常成功!從技術分析來看,JF-22的精度理論上不是達不到,能干!”項目負責人說。
“JF-22是國家的需要,別人不干我們才更應該干,不僅要干,還要干成、干好!”河南中原特鋼裝備制造有限公司黨委下定決心,迎著困難上,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黨委迅速組建一支跨部門、跨支部、跨工序矩陣式黨員突擊隊,定方案、抽能人、調工匠……“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共產黨員!”“讓黨徽在最需要的地方閃耀!”“堅決完成任務!”在突擊隊員的莊嚴承諾中,“風洞產品攻堅戰”正式打響。
風洞管體集技術研發與加工制造于一體,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多,單重達到設備極限……一經投產,就處處都是“攔路虎”,給整個生產帶來了極大挑戰。面對公司史上最大的空心鍛件,世界第一的立式連鑄生產出了直徑800 mm 的大規格鋼坯;40 t 電渣錠,組織致密性、均勻性更難保證,技術人員夜以繼日盯“爐子”,直到超大型電渣錠完美出爐;隆隆的壓機聲中,油壓機司機“下錘如有神”,超極限的空心鍛件歷經千錘百煉,終于鍛造合格。沒有前人鋪路,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突擊隊員們一路逢山開路、遇水疊橋,攻破了一道道難題。
每一項世界第一,都意味著要解決一系列世界性難題,其中熱裝環節就是中科院專家最擔心的。熱裝通俗地講,就是把大筒套在經過加熱膨脹后的小筒內,兩個管體之間間隙僅有不到1 mm,要想實現鋼與鋼之間的完美結合,加熱溫度、熱裝速度、冷卻程度,缺一不可,哪怕一絲的摩擦,價值不菲的不銹鋼內襯就會報廢,大家之前的努力也會付諸東流。熱裝當天,剛剛加熱完的工件散發著高溫,自主設計、制作的吊掛式工裝“蓄勢待發”;地面指揮人員沉著冷靜,十幾米高空的天車工,瞄準時機,一“桿”到底,“成啦!”20秒!不到20秒!一項新的專利也隨之誕生。
但是,想要順利地交出產品,還必須經過檢測關。按照超高壓容器類產品國標要求,直徑大于500 mm,必須進行內孔探傷,而風洞管體直徑恰恰高出標準20 mm。10支管體,每支就有6 m 長、520 mm 的內孔直徑,就比兩個肩膀間的距離稍稍寬一點,探傷工鉆在這個十分狹小的空間里,無法站立也不能彎腰,只能趴在自制的小滑板車上一點一點地進行探傷,干不了10分鐘,衣服就被汗水和著磁懸液浸濕了。僅檢測這一項,3名探傷工輪番上陣,整整干了7天。
歷經了558個日日夜夜,2020年12月17日,當專家在會上宣布“一致同意中原特鋼生產的超高壓管體產品,通過現場驗收?!睍錾项D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中科院項目負責人說,“我們要感謝中原特鋼這個團隊,你們為這個世界最先進的超大型風洞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條路確實難走,我們摔倒了太多次,但這條難走的路,我們堅持了18個月。8項專利、2個標準、240多張圖紙、160多道工藝、9項第一……”中原特鋼用技術創新,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技術武器,目前,公司已成為風洞產品國內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說:“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定要靠自力更生。”從1946年起,沿著錢學森、郭永懷等科學家部署的戰略方向,經過半個多世紀幾代人的傳承,一路攻關,打造出世界最先進的超高速風洞。
在風洞管體研發制造中,中原特鋼人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甘當國之重器背后的筑夢人,始終秉承“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兵工精神。這種精神,鼓舞著一代代的兵工人開拓進取、無私奉獻;這種精神,更鼓舞著今天的中原特鋼人,在打造高品質特殊鋼研發制造基地、建設世界一流科技企業集團的道路上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