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航/文

科研人員趕在臺風到來前緊急加固試驗架
短短兩年時間,突破20項關鍵核心技術,積累環境因素數據2200萬條,環境效應數據10萬條,申請發明專利72項,發表論文83篇,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來自西南技術工程研究所基礎性軍工科研院所某科研項目攻堅團隊。這支團隊規模大,成員多達234人,覆蓋研究所各中心、職能部門;質量高,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高達70%,高級以上職稱超過50%;能力強,33名核心骨干人才成長為國家級、省部級領軍人才,4個研發團隊和專家室獲批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團隊、工作室。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們的創新必須圍繞國家戰略,堅持支撐裝備自主創新和正向設計的定位,構建先進實用的裝備試驗鑒定體系,確保裝備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好用、管用、耐用、實用。”項目首席專家強調。
在所領導主持下,研究所迅速組建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攻關團隊,梳理相關管理制度50余項,積極研究制定專項管理制度4項,在所領導班子的統一指揮下快速推進立項工作,確定了3個研究方向、9個項目、35個細分課題和31個合作基金項目。
專項首席專家親自研究、靠前指揮,組織各類調研30余次,召開技術研討50余次,帶領團隊完成了發展規劃的編制,通過了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組織的規劃評審并上報國防科工局備案,為專項順利推進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所領導的帶領下,科研部探索建立了一套系統健全的“專項專策”管理體系,涉及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監督等50余項管理制度。
團隊成員以規劃為綱領,以立項論證工作為切入點,以必勝的決心和勇氣,克服疫情影響,搶抓時間進度,奮力推進項目、課題立項論證工作,全面啟動各項研究實施工作。
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項目進度。團隊及時調整工作計劃,重排時間節點,用網絡溝通項目進展,確保持續推進。復工后,團隊成員橫跨7省14地投樣,為了避免因疫情防控被隔離而耽誤進度,投樣人員沒日沒夜地泡在樣品制備現場和環境試驗現場,全然沒有了“今天”和“明天”、“白天”和“黑夜”的概念(如圖:團隊成員頂風冒雨趕在臺風來臨前對樣品進行安全處置)。
迅速分類辨識城市環境是一個難題,如何提高預測精度,提升產品的環境適應性,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團隊。此時,一個年輕的課題負責人——王竟成博士主動請纓,承擔起這項重任,協調方案、查閱資料、討論問題、請教專家……最終以大量城市環境因素數據的主成分聚類結果為輸入,組建了大氣環境分類的SVM 聯合決策模型,廣泛使用人工智能AI 進行學習訓練,確保分類結果預測精度高達95%以上。
“自主可控的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為環境試驗與觀測專業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一支行業內知名的基礎性人才研究隊伍正逐漸形成,各層級人才培養合理、團隊支撐有力……”
“探索建立了一套適應基礎性科研活動的管理辦法,形成了一套‘專項專策’的考核激勵機制……”
項目中期評估會上,專項執行負責人周堃詳細介紹了專項工作中期成果和管理經驗,聽得專家組成員頻頻點頭。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團隊始終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始終把專業發展作為基礎中的基礎,更是團隊敢為人先、創新求變、拒絕借口、爭創一流的生動體現。
攀登何拒千山仞,梅花香自苦寒來。團隊在加快推進專項落地落細中,圍繞科研成果原創性目標,已初步建立環境適應性綜合量化表征與評估方法理論框架;圍繞人才團隊成長性目標,已建成5個國家級自然環境試驗創新基地,培育2名兵器裝備集團院士后備人選;圍繞需求凝練準確性目標,研究成果已在多型特種裝備上實現應用……
這支團隊把創新擺在首位,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開展科技攻關,以實際行動詮釋科學家精神的真諦,勇擔“強軍報國、強企富民”使命,不斷強化自然環境與觀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前沿探索研究,在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辛勤耕耘,砥礪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