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權
(湖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與法學院 湖北 黃石 435002)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創新人才培養肩負著國家創新驅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使命,對加快發展壯大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強調“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高校是承載人才的主要載體,人才培養供給和產業需求在結構、質量、水平上的矛盾,以及教學方式方法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兩張皮”現象問題凸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問題亟待解決。地方本科高校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單元,近年來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上要建立分類體系,實施分類管理,優化教育結構,實現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人才培養特色。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管理類人才需求不斷上升,開設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高校比例也逐漸提高,然而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新人才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問題依然明顯,直接阻礙了社會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基于上述背景,如何在教育鏈、創新鏈和產業鏈“三鏈”基礎上明晰高校人才培養定位,破解創新人才培養困境,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對于推動地方本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高質量縱深發展意義顯著。
目前關于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基于不同教育層次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如高職院校[1]、地方本科高校[2]和一流大學[3];二是從農林[4]、經濟管理[5]等不同學科提出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三是融入教育鏈、產業鏈或創新鏈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6]。已有文獻對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入分析,但仍存在不足:首先,結合地方本科高校和經濟管理類專業探討創新人才培養的文獻較少;其次,隨著教育鏈、創新鏈和產業鏈逐漸引入高校教育理念,相關研究只是聚焦其中一種鏈條或兩種鏈條對創新人才培養進行分析,缺少三者的有效融合研究;最后,針對地方本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政策需優化。鑒于此,本文以地方本科高校湖北師范大學為例,將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分析該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問題,最終提出“三鏈”融合視角下的創新人才培養對策,以期為全國地方本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鑒。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手段來研究問題,調查對象為湖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與法學院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的學生,問卷設計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基礎信息,包含性別、專業和年級三個問題。第二部分是量表部分,具體從培養目標、產業協同、學校主導、創新成效、政產學聯合度、課程建設適配性、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方法八個維度來考察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狀況,總共包含44 個相關題項。本次調查總共發放問卷250 份,回收問卷175 份,無效問卷6 份,有效問卷169 份,有效率達到96.6%。問卷數據借助SPSS22.0 軟件進行分析,基本信息統計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問卷數據主要由量表內容構成,采用5 分制形式對八個維度不同題項進行打分,賦分原則根據“1—5”分別表示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不同維度的現狀統計結果如表2 所示。總體而言,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水平質量不高,八個維度均未達到高符合的標準。其中,培養目標、創新成效和產業協同三個維度的平均分數位居后三位。此外,政產學聯合度考察的是政府、產業和高校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狀況,與創新鏈、產業鏈和教育鏈緊密聯系,在所有維度中排名第五。

表2 創新人才培養現狀的統計結果
1.3.1 培養目標不明確
目前我國多數高校教育依然停留在知識傳播的單一層面,學生達到完成了學業就畢業條件,未能及時根據社會經濟狀況的實時變化改變教學培養計劃和修訂專業培養目標。特別是對于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對所學專業定位不清、自身目標模糊問題尤為明顯。調查問卷顯示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只有少數人對于所學專業培養目標所認識是完全清晰的,而大概一半的學生對于專業培養目標的認識模糊。對于學校應該培養應用型、研究型還是復合型人才的問題上,多數學生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這也是地方高校在對學生人才理念培養方面存在不足。
1.3.2 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
地方本科院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固化思想,不能很好考慮到地方經濟、產業特色,無法形成因地施教和因產施教,其思維方式直接與一般普通高校甚至雙一流高校看齊,沒有認清自身定位。其后果就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學科專業、課程設置方面與地方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存在背離。該問題在地方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中較為明顯,通過問卷調查,在“學校對您的培養符合當前就業市場對本專業的需求”問題上,超過半數學生認為學校的培養并不能很好滿足其就業需求,這也反映了當前地方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培養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
1.3.3 政產學聯合度不高
政府、產業和高校作為國家創新的主體,在發揮創新功能方面成效顯著,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政府、產業和高校人才培養合作機制不完善。當前地方本科高校、產業和政府經常傾向于固有思維,以大學為主體進行單向創新模式,相較與三大主體協同創新模式,該模式運行成本、風險承擔和創新成效均不具優勢;二是政府的主導調節作用有待發揮。政府作為宏觀政策制定和經濟運行維穩的總舵手,在對高校人才教育投資以及整合社會企業資源方面存在不足,難以產教融合全發揮最大效用;三是政府、產業和高校的協同舉措存在短板。產業鏈、教育鏈和創新鏈的高度融合離不開政府、產業和高校三大主體的共同支持,然而地方本科高校、產業和政府聯合支持力度明顯不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三大主體在聯合提供“創新創業賽事”“人才培訓基地”“信息共享平臺”等方面評價不盡如人意。
1.3.4 基于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合理
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離不開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課外實踐活動,課程設置在其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地方本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在課程設置上經常沒有意識到專業自身特色,課程內容存在同質性,課程結構存在不合理性。根據問卷統計數據,經管類專業在課程總量設置、理論與實踐教學占比、課程內容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課程評價體系方面得分并不是很高,滿意度一般,特別是理論與實踐教學比例合理性方面評分最低,說明地方本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容易形成“重理論輕實踐”的怪圈。
1.3.5 教學培養方法有待進一步加強
教學培養方法作為教育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同樣面臨教學方法陳舊的問題。一是理論教學僵化缺乏樂趣。經濟管理類專業理論內容學習占據很大比例,并具有抽象性,采用傳統固有板書教育明顯存在很大缺陷,而依靠小組討論、項目完成、課題研究等區別于傳統講授的方式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二是現代技術運用缺乏。諸如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教學、VR+(虛擬現實技術)課堂教學、VR+實踐教學等方式未能在更大范圍推廣;三是校企聯合教學不足。地方本科高校經管類專業極具地方專業特色,校企聯動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然而企業結合自身生產經驗參與地方高校教學的措施明顯匱乏。
地方本科高校具有地方性、特色性和實用性的特征,必須立足地方,依靠地方區域特色和產業特色,實現產教對接、科教對接以及產創對接,培育特色專業和培養特色人才。而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做好如下工作。首先,地方本科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必須強化專業培養目標認識。針對學生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地方高校應該在招生宣傳甚至開學之初進行專業的解讀,專業解讀不能流于形式,需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時事,詳細勾勒經濟管理專業是什么、如何學和未來就業導向,同時專業教師應該在學生全周期學習階段不斷灌輸該理念;其次,地方本科高校應該明晰自身辦學定位。區別于一般重點高校和雙一流高校,地方院校必須清楚自身在國內高校的位置,在國家人才培養戰略中扮演的角色,不要本末倒置,不顧地方屬性,其重點應該突出應用性,兼顧復合性人才培養的定位。
脫離需求的人才培養會造成高校教學資源的浪費,對于推動社會的發展要無益處。地方本科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既要考慮國家社會的實際需要,同時也必須貫徹服務于地方的理念。一是推動人才培養服務區域需求。地方高校必須明確所處區域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特色,尤其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在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專業設置需根據區域產業發展進行適度整合,培育與行業需求相契合的特色學科專業;二是優化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體系。可以根據社會需求變化每四年對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每兩年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微調,保證方案與經濟管理類專業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總體目標相匹配,從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三是建立動態市場監測體系。實時捕捉社會經濟發展最新動態,依托互聯網收集整理經濟管理專業前沿方向,構建“前期監測、中期調整、后期評估”的動態追蹤監測體系。
加快推進產業鏈、教育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政府、產業和地方高校的聯動合作機制。第一,轉變理念。立足產業鏈、創新鏈,圍繞“補鏈”“固鏈”和“強鏈”人才培養目標,轉變傳統人才培養固有模式,因材施教,積極探索個性化、定制式人才培養范式,從而滿足地方行業細分領域多樣化人才的需要。第二,改變模式。實施“產教協同+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堅持開放合作,積極謀劃“引企入教”和“引產入教”,建立產教協同和校企協同育人平臺,通過“理論學習—認知實習—綜合實訓—生產實習”特色模式,實現產業、教育和人才的有效銜接。推廣“科教協同+雙創協同”雙協同育人模式,加強學生科研基礎訓練,以科研成果轉化和服務地方為目的,不斷提高科教融合水平;第三,構建協同新生態。加大政產學聯合度,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保障和創新引領,完善創新人才的頂層設計,圍繞“三鏈”主體,積極謀劃鏈條互動、資源協調整合的新局面。
教學培養內容是教育鏈的核心基礎,優化教學對于實現教育鏈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于“三鏈”深度融合意義顯著。一是課程設置要對接產業人才需要。經濟管理類專業應從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出發,特別是地方本科高校,更需要考慮地區產業發展現實問題,合理設置專業課程,摒棄脫離實際的“假大空”課程,以此實現供求的合理性;二是發揮人才培養基地的聯合教學作用。復合型人才培養不能只依托傳統理論教學的模式,而是應該結合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合作,不斷拓展人才培養的實踐渠道,政府、企業、學校三方主體可以聯合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緊密結合地方企業和產業運轉實際,增強教學的實踐性,改變傳統教學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弊端;三是注重專業基礎課程教學過程的規范性。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教育需要緊跟時代腳步,不斷推陳出新,引入新的理論知識,摒棄與現實脫節的落后理論。同時要強化教學考核的規范性和教學方法的新穎性,通過建立更加科學、客觀的考核標準,使用多樣性、生動性的教學手段,不斷推動教學的有效發展。
創新人才培養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周期,精準把控階段性培養質量是保證創新人才培養成效的有效途徑。其一,建立學校、學院及專業“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專業反映人才培養質量的基層現實問題,學院作為中間執行者,向下需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問題及時修正,向上需對學校如實陳述,通過學校全局謀劃、頂層設計,從而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其二,實施從學校到學院再到院系的三級教學質量監督體系。學校利用督導監學深入教學課堂,學院開展不定期教學檢查,院系實施教師互聽互評,環環相扣,不斷優化教學培養質量。其三,搭建政府、企業、產業、學校多方信息共享平臺。利用地方政府的牽橋搭線,推動科產、科教、產教融合信息的傳遞性和公開性,實時監督各方參與主體的決策行為,及時發現“三鏈”融合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