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超,李 陽,汪一舟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 成都 61173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研究生教育作為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研究生教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水平、關系到國家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完善教育評價導向、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提出了新要求。以“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為主線,構建研究生榮譽體系,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鼓勵公平競爭、激發研究生教育活力、改革評獎評優評價體系,是推進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促進研究生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和有力支撐。
自1978 年恢復研究生教育以來,經過不斷探索,研究生教育在學科設置、人才培養、學位授予、質量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形成了涵蓋14 個學科門類、113 個一級學科、47 個專業學位類別的學科專業目錄,涵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從單一學術學位培養轉變為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并重培養,從單一學科專業的培養轉變為注重學科交叉融合的培養,人才培養模式也隨著國家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創新。《202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 年全國共招收研究生124.2 萬人,在讀研究生365.4 萬人,畢業生86.2 萬人。近年來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和研究生招生規模的增長,研究生生源多樣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生源結構越來越復雜,往往來自不同層次的本專科院校的不同專業,他們在讀研預期、學術志趣、知識結構、能力水平、職業發展興趣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體中既有應屆大學生,又有往屆大學生,還有在職攻讀人員,他們思想相對成熟,人生觀、價值觀更加多元;自我成長成才意識較濃,注重自我,剛入學時可能更傾向于拓展社交圈,提高交際能力。進入科研學習階段,迫切地想突破自身能力的瓶頸并在科研中實現價值追求;在就業階段,著重考慮提高職業選擇能力;簽約工作單位后,又希望進一步提高社會化的綜合素質,為進入職場平穩轉變身份奠定基礎。因此,研究生學習的動力更具有現實性,對于這些思想和心理特征,通過科學合理有針對性地評價引導,可以更加充分激發研究生追求個人成長的內在動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2013 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研究生獎助工作的新政策,高校相繼建立了以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為基礎,校內優秀獎學金或各類評優為補充的榮譽獎勵體系,在激發學習積極性、強化價值觀塑造、營造良好學風方面發揮了促進作用,但隨著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存在一些不適應培養目標的內容。主要表現如下:
①重物質獎勵輕精神激勵。只有高層次的需求才能對人的行為產生持久的激勵作用和巨大的推進動力。但當前大部分榮譽獎勵都是以獎學金的形式呈現,特別注重物質獎勵,獎學金只是滿足了低層次的物質生活需求,難以對高層次的成長性需求產生明顯的激勵效應。近年來,國民經濟不斷發展,居民家庭收入普遍增長。相比80 后,新生95 后對物質獎勵的追求愿望沒有那么強烈。過于重視物質獎勵,容易忽略精神激勵,非但不能帶來持久的激勵效果,而且還難以在思想上塑造研究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②重結果獎勵輕過程激勵。獎學金的評選總是強調過去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忽視了對學習過程的激勵。獎學金評定方案一般都會設定各種量化指標,例如:論文和專利數量、論文發表期刊的級別、獲獎級別等,使得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將大部分精力專注于完成論文、專利等的數量,而忽視論文、專利等學習成果的實際價值以及學習過程中給自己成長帶來的內在變化。以顯性的成果為導向容易誘導研究生急功近利,引發像灌水、抄襲等學術誠信問題。只有注重過程評價、潛力評價,才能充分激勵研究生把學習科研當作一份追求的事業,而不是為了獲得獎學金。
③重獎勵數量輕激勵質量。學校研究生院、學生工作部、科研處、二級學院等一般都設置了種類繁多的榮譽獎項,獎勵在學習、科研、學生工作、競賽、實踐等方面表現突出的研究生。但各單位各自組織評定,相互之間的評價內容交叉重復,導致各類榮譽項目之間的相互關系、層級協調性不夠明確。特別優秀的學生以同樣的成果在各部門評選過程中均獲得了榮譽,出現了獎勵重復的現象。榮譽集中在少部分優秀同學手中,讓其激勵全體學生的初衷打了折扣。雖然投入了大量獎勵資金,卻因榮譽體系缺乏兼顧性、系統性、協調統一性,難以形成合力育人格局,在激勵質量上打了折扣。
榮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學校對優秀研究生的評價導向,受到研究生、企事業單位、社會公眾的普遍重視,因此,榮譽體系建設必須立足于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研究生榮譽體系一般應具備以下基本特點:
①榮譽類型豐富。從面向的評價領域看,為滿足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需求,研究生榮譽一般應包含:學業類、思政教育類、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類、職業選擇類等。相比本科生,研究生已逐漸成為高校就業的主力軍,而研究生的培養更加凸顯“研”字、更加注重個性獨立、更加重視職業規劃教育,因此也需要榮譽來激勵引導。從評選周期看,既會按照學年評選榮譽,也會按照不同階段成果累積、攻讀學位期間的整體綜合表現來評選,既有培育性質的,又有獎優性質的,分層級、分階段進行激勵,更能體現榮譽的激勵效應。
②評選聚焦學業水平。雖然在評選各項榮譽時會關注非學業方面的表現,但在理工類高校中最能體現學生學業水平的指標,如:綜合成績、學術研究成果、學科競賽獲獎、社會實踐等,依然是需要聚焦看重的。
③多元化的表彰方式。榮譽表彰方式重在激發獲獎學生的自豪感,一般應在學校網站上公布獲得榮譽的名單,頒發榮譽證書,或在五四、年終總結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頒獎典禮。通過頒獎禮上正式而莊重的儀式,讓獲獎學生的自豪感得到充分滿足。
綜上所述,在理工類高校中構建科學合理的榮譽體系,應在充分尊重研究生成長的現實需求基礎上,契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獨特的培養理念,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榮譽體系的導向作用,增強研究生學習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活研究生成長成才的內生動力,全面引導研究生結合職業發展的興趣發揮專長、多元發展。
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研究生教育面臨新形勢、新挑戰,激勵研究生的榮譽也應根據培養目標的變化進行重構設計。在新時代,研究生榮譽應當以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突出精神獎勵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
①以德為先、學術為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為人之先,德高則志遠,志遠則智深。研究生作為高層次人才,更加需要以德為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礎上,在榮譽評選時強化德育評價,引導研究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立志扎根人民、奉獻社會主義建設,這也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理工類高校研究生教育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人民群眾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最前沿,學術研究依然是研究生在學期間的“中心任務”。榮譽評選要凸顯出學術研究的中心地位,營造學術氛圍、凸顯學術創新、獎勵學術佳績。
②分類覆蓋、科學導向。研究生的學業雖然大部分以學術科研為主,但個人的成長背景、興趣愛好呈多樣化,未來發展方向、職業理想呈多元化。榮譽的設置應充分遵從研究生教育規律,尊重研究生的個性,引導專長發揮,按照有利于研究生未來多元化的職業發展來分類構建。各類榮譽的評選導向與社會對優秀人才的評判導向相契合,才能幫助研究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③層級協調、比例恰當。每一類榮譽都能表征獲得者在該領域的先進性,先進的程度需要一定的比例、層級、數量來體現。獲獎比例太低則覆蓋面不足或評價標準偏低,獲獎比例太高又無法體現榮譽的含金量。因此,應綜合考慮設定比例。
④易于評價、配套資源。榮譽的設置應考慮方便評選,能夠盡可能簡化評定程序。資源配套是指對各類榮譽,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量的獎學金之外,還應匹配一定的發展性資源,例如:骨干研修班、高層次人才接洽會、實習實踐等。發展性資源往往能夠進一步幫助優秀研究生擴大視野、促進其成長,增強激勵效果。
立足新時代研究生的思想特征、成長規律,在理順各類榮譽的內涵、榮譽之間的層級協調關系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合理配置榮譽獎勵資源,讓榮譽充分表征優秀研究生學習的獲得感,激發其創造力,弘揚優秀品質,拓展其畢業后的成長空間。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如圖1 所示,分類構建了貫穿培養全過程,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榮譽體系,形成了激勵長效機制,具體設置了綜合類、黨建思政類、學術研究類、科技創新類、實踐類、職業選擇類共六大類榮譽,促進榮譽激勵多元化。

圖1 研究生榮譽體系
①綜合類:主要用于評價研究生的學習成績、科研創新質量、社會服務貢獻、發展潛力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是全方位激發研究生學習積極性的有力牽引,一般包括國家獎學金、十佳杰出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優秀畢業生等榮譽。在評選過程中,往往遵循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不同學位類別、不同學習階段的教育規律,通過多維的評選標準、多元的評選內容,激勵研究生勤奮學習,不斷提高其綜合素養。學校統籌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持續增加投入,嘉獎獲獎研究生,以點帶面,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激勵其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②黨建思政類:主要用于激活各類研究生基層組織的育人功能,樹立先進典型,有力支撐研究生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一般包括優秀研究生干部(標兵)、“三助一輔”優秀獎、優秀研究生會、先進研究生黨支部等個人或集體榮譽。鼓勵研究生集體和研究生干部更好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不斷鞏固研究生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更好地引導研究生通過承擔“三助一輔”崗位工作提升職業勝任能力。
③學術研究類:主要用于鼓勵研究生學術創新,努力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助力學術領軍人才培養。通過“學術青苗”的培育、“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的評選,激勵一批具備優秀學術品質、科研潛力和創新素養的碩士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提高博士生生源質量。通過“學術新秀”的培育、“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選,營造學術研究氛圍,激勵博士生提高學術研究水平,產出高水平學術成果,不斷提高博士學位論文質量。
④科技創新類:主要用于調動研究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積極性,鼓勵其參與國家重大專項和創新創業,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激發研究生群體的創新活力,激勵研究生勇攀科研高峰,不斷增強創新能力。
⑤實踐類:這是實踐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支教、公益實踐、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提供高水平社會服務,培養勇于探索、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實踐育人質量。激勵研究生赴黨政基層單位掛職鍛煉,服務基層治理體系建設,不斷增強研究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⑥職業選擇類:畢業研究生是學校就業的主力軍,更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生力軍。通過設置職業選擇類榮譽,著力引導研究生厚植家國情懷、明確使命擔當,鼓勵研究生到國家重點單位、黨政基層單位、艱苦偏遠地區就業,不斷優化就業結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輸送更多的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
為確保榮譽評選的落地實施、高激勵效益,還需開展條件保障建設,構建與研究生培養相適應的校院兩級榮譽評選管理體系。學校成立“研究生榮譽獎勵評審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研究生榮譽獎勵評審管理辦法制訂、名額分配、評審指導等工作。學院成立“研究生榮譽獎勵評審委員會”,負責學院研究生榮譽獎勵評定方案擬定和具體評審組織工作。只有榮譽獎勵評定實施細則不斷完善,評選程序不斷規范,保證評審質量,榮譽獎勵獎得有理、實至名歸,才能更好地發揮榮譽獎勵的激勵效應和示范引領作用。
構建貫通培養全過程協調統一的榮譽體系,初步滿足了引導研究生多元化成長的需求,激勵研究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確保高校研究生培養能夠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但榮譽獎勵激勵效應的發揮是一個系統工程,榮譽體系及評選機制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一是可以激發一批研究生積極參與評選細則修訂、評選組織實施、評選材料審核等工作,讓研究生充分了解學校榮譽評選的導向,更加重視自身思想政治素養和學術研究能力的提高。二是樹立先進典型,加強成長經歷宣傳,充分體現朋輩之間鴻溝小、共通性大、互動性高的先天優勢,帶動研究生的品行作風和精神風貌整體提升。三是構建榮譽設置的成效評估體系,從以評促培貢獻度、思政教育引領度、學校師生滿意度等方面分析各類榮譽設置的成效,發揮榮譽評選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的杠桿調節作用,進一步優化培養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