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健閃亮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
在世界影壇中,南美電影是別具一格的存在,阿根廷電影則被譽為“全球新焦點”。豐富的電影歷史和眾多才華橫溢的導演,賦予阿根廷電影以獨特的魅力。
早在無聲電影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百老匯科連特斯大街的電影院就經常座無虛席了,為影片提供現場伴奏的都是當地著名的探戈樂隊。1933年,阿根廷最大的制片企業索諾電影公司成立,隨即拍出了該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探戈》。此后,阿根廷電影產量不斷增加,形式日趨豐富,有情節劇、喜劇、正劇、歷史片等,不少作品憑借其中的探戈元素打開了國際市場。
1998年,西班牙著名導演卡羅斯·紹拉執導了電影《探戈狂戀》。該片實際上是部探戈舞劇片,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末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真實面貌。導演運用鏡頭、顏色和燈光表達人物情緒、襯托戲劇沖突,將阿根廷的文化和藝術生動展現在世人面前。該片入圍1999年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榮獲199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1999年西班牙哥雅獎最佳音效獎和1999年圣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獎。
阿根廷電影擅長用含蓄的藝術方式反映社會和民眾的現實意愿,富有理性和深度。路易斯·普恩索執導的《官方說法》以“五月廣場事件”為背景,透過一位中學歷史老師的視角,講述了阿根廷最敏感的“失蹤者”問題,成為阿根廷現實主義經典電影的代表作之一,獲198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20世紀90年代,阿根廷經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電影行業卻逆勢發展,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創立的電影學院培養了一大批新生代電影人才,他們相互扶持,充滿創作激情。“阿根廷新電影”的開山之作《世界盡頭》橫空問世,才華橫溢的導演里桑度·艾朗素和他的密友查比羅、赫特曼自掏腰包購買膠片,電影上映后立即在阿根廷各地引起轟動。
許多優秀的阿根廷電影從細微處出發,鞭辟入里地反映社會矛盾,深入淺出地揭示人間主題。2002年,《新娘的兒子》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和阿根廷電影評論家協會八項大獎,并在哈瓦那電影節、蒙特卡洛電影節上摘取獎項。《情人節的禮物》是阿根廷著名導演阿雷罕德羅·阿科萊斯提執導的第15部影片,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一個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的八歲男孩的故事,反映出社會的冷酷與溫情,獲得2009年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2010年,阿根廷著名導演胡安·何塞·坎帕內利亞執導的《迷一樣的雙眼》斬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把當代阿根廷電影推向新高潮。
每年10月舉辦的“挪威奧斯陸南方電影節”是僅次于戛納電影節的歐洲電影盛會,2018年最受矚目的影片是胡安·何塞·坎帕內利亞拍攝的《關于魯納的溫情記憶》。同年4月,香港國際電影節特意開辟了“阿根廷新電影”單元,向觀眾展現“神秘的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與“嚴酷的新世紀現實”之完美融合。2018年的柏林電影節堪稱阿根廷電影“高光時刻”:阿根廷資深導演費爾南多·索拉納斯獲終身成就獎,他拍攝的奇幻電影代表作《旅行》啟迪了世界影壇無數后輩導演的藝術想象力;阿根廷電影新秀丹尼爾·亨德勒獲最佳男主角,他在《失落的擁抱》里出色演繹了一名與母親相依為命艱難度日的年輕商場營業員。
對電影人來說,阿根廷是“理想國度”,那里的潘帕斯草原、雪山冰川湖、“世界之極”火地島,以及聞名遐邇的足球、探戈文化,無不激發著創作靈感。著名影片《荒野獵人》《摩托日記》《春光乍泄》等均以阿根廷為主要取景地。
創辦于1954年的馬德普拉塔國際電影節,是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認證的唯一拉丁美洲國際競賽類綜合性電影節。從2008年開始,該電影節每年11月在阿根廷東部海港城市馬德普拉塔舉辦,為期一周,現已成為阿根廷電影人的重要聚集地和拉美視聽藝術發展交流平臺。
1997年好萊塢制作的影片《艾薇塔》(Evita)講述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伊娃·貝隆(即艾薇塔)的傳奇人生,再度將《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這首歌帶火。該片雖獲得三項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但在阿根廷引發爭議,阿根廷電影人表示一定要拍出阿根廷自己的《艾薇塔》,世界觀眾對此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