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潮陽英歌舞是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亟須進一步推進其傳承與保護工作。因此文章致力于研究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教學的有效途徑,以期加強潮陽的少兒群體與本土文化的溝通與連接,為潮陽英歌舞文化傳承創造契機。方法:文章采用訪談法調查潮陽的少兒群體對潮陽英歌舞文化的認知情況,探討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可行性,并通過教學實踐探索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教學的有效途徑。結果:潮陽英歌舞文化蘊含豐富的文化元素,且擁有諸多值得挖掘的美術資源。此外,潮陽的少年兒童對潮陽英歌舞的表演時間地點、舞蹈道具、樂器以及征集方式都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在課程方面,少兒美術課程設計體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同時課程所使用的美術材料具有綜合性,這為潮陽英歌舞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多種可能性。通過潮陽英歌舞融入少兒美術教學的實踐活動,學生對潮陽英歌舞有了進一步了解,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文化認同,并能夠積極思考文化傳承與保護問題。結論:潮陽的少兒群體對潮陽英歌舞已有一定的認知基礎,而少兒美術則應在少兒的認知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有效途徑,從而形成從“理解”到“認同”再到“保護與傳承”的情感滲透遞進關系。
關鍵詞:“非遺”傳承;潮陽英歌舞;少兒美術;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3-0-04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也是世界的璀璨遺珠。自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而“非遺”融入美術教學,一直是美術教育界的熱點話題。“非遺”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術教學資源,如何提取并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如何激發學生對“非遺”的興趣和認同等,有待進一步探討。《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總目標指出,學生應“了解不同地區、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傳統,理解文化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學會尊重、理解和包容”[1]7。潮陽英歌舞是廣東省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亟須進一步推進其保護與傳承工作。而潮陽英歌舞屬于表演藝術范疇,其中包含舞蹈表演、樂器演奏等多種動態視聽活動。若能將潮陽英歌舞的“動態視聽”元素轉化為“靜態圖像”的美術素材,并將其融入少兒美術教學中,則既有助于傳承和保護當地的文化遺產,讓新一代少兒了解潮陽的傳統藝術,又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少兒美術教學實踐,進一步探討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可行性及實踐途徑,試圖為“非遺”融入少兒美術提供新視角。
1 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現實意義
潮陽英歌舞是汕頭市潮陽區的一種傳統舞蹈,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蘊含豐富的可供挖掘的美術教學資源。探討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1 豐富美術課程,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潮陽英歌舞文化蘊含豐富的美術資源,如英歌臉譜、英歌服飾、英歌動作、英歌道具、英歌故事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美術課程的素材,豐富美術課程體系。潮陽英歌舞作為汕頭市潮陽區的一種傳統舞蹈,當地少年兒童在生活中就能夠接觸到,將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能使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1.2 激發創作靈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潮陽英歌舞文化蘊含豐富的視覺元素,如英歌臉譜的顏色搭配、英歌服飾的圖案元素、英歌動作造型元素等,都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得創作靈感,運用到自己的美術創作中,豐富作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中,可使學生在學習英歌舞知識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認知,同時可以在欣賞英歌舞圖片和視頻資料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對比、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藝術細節觀察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其審美能力的目的。
1.3 增強文化認同感,傳承與保護“非遺”
潮陽英歌舞文化與潮陽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民間故事等具有緊密聯系,文化底蘊深厚。但當前潮陽英歌舞的傳承與保護情況不容樂觀,潮陽區出現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外流現象,英歌舞傳承人也在不斷減少,英歌舞的傳承與發展舉步維艱[2]。將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中,有利于搭建潮陽英歌舞與少年兒童溝通交流的橋梁,通過文化滲透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從而達到傳承和保護潮陽英歌舞的終極目標。
2 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可行性
潮陽英歌舞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探討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可行性,有助于從多維度進行分析,增強其可行性,確保潮陽英歌舞文化順利融入少兒美術課程并發揮積極影響。
2.1 潮陽英歌舞文化元素的豐富性與美術資源的潛在性
潮陽英歌舞文化蘊含豐富的文化元素。作為潮汕地區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潮陽英歌舞反映了潮陽的風土人情和民風民俗,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另外,潮陽英歌舞常用于慶祝節日、婚嫁等,傳承了潮汕地區的風俗禮儀,體現了潮陽的禮儀文化。挖掘潮陽英歌舞文化元素,有利于在少兒美術課程設計中加以綜合利用,從而增強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潮陽英歌舞文化涉及多項美術資源,如英歌臉譜、英歌服飾、英歌道具等,這些可視性的元素都可以作為美術課程的素材,豐富美術教學內容。而潮陽英歌舞中蘊含的大量音樂元素,如英歌樂器、英歌樂曲等,可以豐富少兒美術教學的視聽感受。
2.2 潮陽少兒群體對潮陽英歌舞文化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
筆者采用訪談法在潮陽區某一美術培訓機構少兒班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潮陽的少兒群體對潮陽英歌舞文化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關于“你對潮陽英歌舞了解多少”這個問題,大部分少兒(以下訪談對話將用S表示)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回答。
筆者:你對潮陽英歌舞了解多少?
S1:我在過年的時候在路邊看過英歌舞。
S2:我也是,那些跳英歌舞的叔叔很厲害,拿著英歌棒做各種動作,還能隨時改變隊形。
S3:有的人除了要做動作外,還負責敲鑼打鼓。
S4:我舅舅以前也跳過英歌舞,是鄉里的英歌舞負責人叫他去學的。
S5:跳英歌舞也有女生的。
通過上面的訪談記錄可以看出,潮陽的少年兒童對潮陽英歌舞的表演時間地點、舞蹈道具、樂器以及征集方式都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由此可知,將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2.3 少兒美術課程的靈活性和綜合性
少兒美術課程針對的是3~12歲的兒童,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認知、興趣和學習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少兒美術課程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體現出一定的靈活性。而3~12歲的兒童呈現出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好奇心強等特征,所以少兒美術課程所使用的美術材料綜合性較強,如超輕黏土、扭扭棒、各種材質的紙張等,豐富的材料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并滿足其美術創作需要。因此,少兒美術課程設計的靈活性和材料的綜合性,能為潮陽英歌舞文化的融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將潮陽英歌舞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基礎上,加強潮陽英歌舞與少年兒童的溝通交流,通過文化滲透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從而達到傳承和保護潮陽英歌舞文化的終極目標。
3 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實踐研究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模塊提到:“要廣泛而有針對性地利用地方和社會文化資源,發掘其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樹立文化自信。”[1]121本文以少兒美術教學實踐為研究對象,以8~10歲的兒童為教學對象,以汕頭市潮陽區某美術培訓機構為實踐基地。積極挖掘潮陽英歌舞中的視聽元素,根據兒童各個年齡段的特征設計“從靜態到動態、從局部到整體、從易到難”的少兒美術課程,綜合運用各種美術材料,力求探索英歌舞文化與少兒美術教學結合的有效途徑,旨在增強學生對本土“非遺”的認同感,豐富文化認知和藝術體驗。
3.1 英歌臉譜元素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實踐研究
少兒美術課程一:潮陽英歌臉譜的超輕黏土創作
英歌臉譜是潮陽英歌舞的重要藝術符號之一,用于突出角色性格、表達情感以及強化演出的視覺效果。本課程設計以超輕黏土作為美術創作的主要材料,引導學生認識潮陽英歌臉譜的圖案,了解每種圖案的象征意義。通過觀察分析、實踐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學會利用超輕黏土創作英歌臉譜作品,并深入觀察和理解潮陽英歌臉譜的藝術性、裝飾性和象征性。
在課程實施前,筆者提前讓學生收集潮陽英歌舞的相關圖文資料并帶到課堂上。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圍坐一桌就所收集的資料及自己觀看英歌舞的經歷展開討論。通過圍坐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大膽發言,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主題教學情境中。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觀看潮陽英歌臉譜的相關圖文資料,了解潮陽英歌臉譜的歷史文化背景,并且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分析每種臉譜圖案的象征意義。接著,筆者播放了英歌舞者的化妝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英歌臉譜的化妝步驟,感受英歌臉譜的魅力。通過講授、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潮陽英歌臉譜的相關知識,為英歌臉譜超輕黏土創作環節奠定基礎。在實踐操作環節,筆者教授了使用超輕黏土的基本技巧,并為每個學生提供各種顏色的超輕黏土,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創作獨特的英歌臉譜作品。在最后的展評與總結環節,筆者讓學生自主分享作品的創作過程和自己的想法,并根據學生的美術作品、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對潮陽英歌臉譜的理解程度等進行評估。同時鼓勵學生在日常創作中繼續運用潮汕英歌臉譜元素進行藝術創作。
3.2 英歌服飾元素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實踐研究
少兒美術課程二:潮陽英歌舞服飾的綜合材料繪畫創作
英歌舞的套路動作威猛剛勁固然重要,但也離不開服飾的支持。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服飾是英歌之魂。”也就是說,一支英歌隊是否有神氣,主要觀其服飾[3]。本課程以英歌舞服飾為主題,引導學生了解潮陽英歌舞服飾的特點及服飾上的元素象征意義。運用多種美術材料和繪畫技巧,創作英歌舞服飾的綜合材料繪畫作品。讓學生體會潮陽英歌舞服飾的設計之美和細致工藝,感受本土文化的獨特之處。
能否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環節的設計至關重要。為此,筆者在本次課程教學中采用游戲導入法,播放英歌舞音樂并出示潮陽英歌舞的服飾局部圖,組織學生參與“找一找”的游戲,讓學生搶答所看到的圖案。英歌舞音樂可幫助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中,而游戲能夠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另外,筆者還展示了潮陽英歌舞服飾的圖片,介紹其特點和背景,并且引導學生了解英歌舞常見的圖案元素及其象征意義,如花鳥、鳳凰、龍等。接著筆者介紹英歌舞服飾的主要種類,可分為冠帽類和服裝類,再根據不同角色對其服飾特點進行介紹,使學生對潮陽英歌舞的服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美術創作環節,筆者為學生提供多種美術材料,如絨球、彩線、亮片等,讓學生運用繪畫和拼貼技巧進行潮陽英歌舞服飾作品創作。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喜歡的材料進行組合創作,并且個別學生還開展了手繪創作,使有限的繪畫材料發揮出無限的創作可能。在最后的展評與總結環節,筆者讓學生自主分享潮陽英歌舞服飾作品創作過程和想法,并且對學生作品的色彩搭配、材料使用情況等方面進行評估。最后總結潮陽英歌舞服飾蘊含的豐富情感,讓學生體會潮陽英歌舞服飾的獨特魅力。
3.3 英歌動作與道具元素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實踐研究
少兒美術課程三:潮陽英歌舞版畫創作
潮陽英歌舞的舞蹈動作靈活輕盈,同時在表演過程中舞者會借助一些道具來增強戲劇性和觀賞性,為觀者帶來視覺和情感享受。為了將潮陽英歌舞的動作轉化成靜態的畫面,筆者在潮陽英歌舞表演視頻中截取了動作畫面并對其進行摳圖處理,同時收集了一些英歌道具的圖片,將它們作為少兒美術課程的素材。在本次課程設計中,筆者將潮陽英歌舞與長卷版畫相結合,旨在讓學生通過版畫創作的方式深入了解潮陽英歌舞的人物動作和道具功能。同時長卷版畫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能夠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另外,本次課程是潮陽英歌舞美術主題活動的最后一次課程,筆者嘗試在課程總結階段滲透潮陽英歌舞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思想,讓學生思考應如何保護潮陽英歌舞文化。
在教學導入環節,筆者采用視頻導入的方式,讓學生觀看潮陽英歌舞表演片段,使學生直觀感受到英歌舞蹈動作的美感,以及英歌舞者集體舞動所帶來的視覺震撼。接著,筆者結合視頻為學生講解常見的英歌舞蹈動作,并出示相關的英歌舞道具圖片,引導學生了解道具的特點與用途。在講解英歌舞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補充說明,豐富知識內容。另外,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英歌舞的相關音頻,讓學生猜測音頻中出現了哪些樂器,同時利用多媒體逐一展示學生所猜出的樂器并進行介紹,帶領學生領略潮陽英歌舞的音樂之美,為版畫創作提供靈感。另外,筆者簡單介紹了單色版畫的相關知識,并在現場進行版畫制作示范,重點講述用刀規范動作,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版畫的創作步驟。在實踐操作環節,筆者為學生提供了畫筆、膠版、刻刀等工具,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分配英歌舞的人物和道具素材,并分工進行版畫創作。在最后的展評與總結環節,筆者讓小組代表分享潮陽英歌舞版畫作品創作過程和想法,并且對學生小組的合作情況、作品構圖、拓印情況等進行評估。最后筆者組織學生思考應如何保護潮陽英歌舞文化,學生提出了很多英歌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措施。可見,學生對潮陽英歌舞產生了文化認同,并能夠積極思考文化傳承與保護問題。
4 結語
潮陽英歌舞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和教學資源,潮陽英歌舞中的動態元素可以進行靜態呈現,并運用到美術教學中。在少兒美術教學中,美術可以成為溝通潮陽英歌舞文化與少兒群體的一座橋梁,使學生在學習英歌舞文化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認知,在美術創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并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與實踐等學習方式,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促進潮陽英歌舞文化在潛移默化間浸潤學生的心靈。潮陽的少兒群體對潮陽英歌舞已形成一定的認知基礎,而少兒美術的發展方向則應在少兒的認知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潮陽英歌舞文化融入少兒美術課程的有效途徑,從而形成從“理解”到“認同”再到“保護與傳承”的情感滲透遞進關系。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7,121.
[2] 吳雯雯,許祝.潮汕英歌舞在城鎮化進程下的傳承與發展前景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7(12):264-265.
[3] 隗芾,際云.潮陽英歌舞[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110.
作者簡介:陳澤妮(1997—),女,廣東汕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