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玫 朱競翔
深圳特區
作為經濟特區與社會特區的窗口城市,國家的現代化反映在在深圳的夯實有為之中??s微反映在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微觀之中。城市建設和社會營建的各種行為,具體解釋了“經濟特區”與“社會特區”的變動關系。空間營造的種種細節,潤物無聲地改變著人們的習慣,重新定義農耕社會的價值取向。像福田新校園行動那樣追求非標準的開放答案,挑戰常規觀念,那樣勇敢的先行示范才符合深圳特區的稱謂。
南山發展
南山區有著改革開放先行的傳統。2022年百校煥新計劃,在南山區部門搭建了相當的共識基礎。從學校任務書編制開始到通力合作執行,南山區政府釋放了創新態度:設計創新、社區營建。
南山新校園計劃將是在福田、龍崗新校園計劃實踐之后,再一次的破壁之舉——增強組織力,尋找共識與合力。南山作為城市與建筑現代性的先行區,聯展重要的議題是如何理解、延續與再議這一傳統。當珍視資源和經濟循環成為時代命題,而城市發展也需要為緊湊式的、可持續的發展作出安排。
緊湊都市
本次聯展將沿襲高密度創新與社區融合的主題。但有著更好的基礎與不一樣的城市設計訴求。歷史名城很多高度密集發展模式使用緊湊的城市形態,它們啟發了當代的緊湊城市(compact city)的理論與構想。緊湊城市主張采用高密度的城市土地利用開發模式,有效縮短交通距離,鼓勵步行和自行車出行,降低人們對小汽車的依賴,減少廢氣排放,減少能源消耗,乃至抑制全球暖化。高密度的城市開發可以在有限的城市范圍內容納更多的城市活動,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利用效率,減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緊湊性城市所提倡的適度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可以加強人們之間的聯系,并刺激人們創造多樣化、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土地的緊湊使用還能有效遏制城市蔓延,從而保護郊野的開敞空間免遭開發。
城市設計
深圳城市正在走向緊湊發展。城市設計逐步走向中微觀層面,不再只停留在宏觀層面。城市設計在深圳一方面需要明晰目的、愿景與意圖,也同時間尋找實施的工具與機緣。城市設計需要滲透到街區層級。作為城市各色人群匯聚的時空樞紐,中小學校以及幼兒園是公共生活天然的空間節點。新校園設計需要能夠探索街區變化的可能愿景,新校園建設更應主動實現城市設計的目標,呈現城市發展共識。
城市社區
深圳需要突破都市無止境擴展的囹圄,通過創造多樣化、人性化、混合的鄰里社區,成為踐行實事求是為人服務的城市主義的范本。
透過新校園開發、舊校園再開發或是再生等方法,增強學校作為社區中心的凝聚力。注重自行車與大眾運輸,方便人群到達校園的距離,協助社區意識的建立。學校邊界與公共空間相互融合。學校不能成為只照料自身的孤島,而要將周邊資源整合進更好的場所?!癗場N館”不能自發提供公共生活。原子化社會需要重建社區歸屬感?!皝砹司褪巧钲谌恕背珜鐓^化的空間,以提供公共生活,回歸傳統鄰里。作為城市空間最小的社會組織,社區與社區之間的差異才是歸屬感的源泉。城市社區追求開放,教育本身的守護性質使得校園相對封閉。二者雖有矛盾,總體趨勢仍將是融合。當下設計需對融合趨勢提前布局,為未來高水平管理下的開放提供靈活性。社區服務方面也有著重要價值。從軟件層面提供新來者以關懷,使學校成為社區關系網絡的中心,促進社區融合。
校園建筑
學校是城市社會組織中最日常,頻次最高的交流空間。作為社區建設的媒介,每一次新校園建設需要成為歷史進程的一個部分。速生的高密度南山城區,校園具有功能的時間性特征,它們是構成空間識別性的焦點所在。中小學校是構建人與人、政府與社會、文化與文明新關系的“消息樹”,每一座校園應有獨特的工作焦點。如何引發社區公共生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入涵義?新校園改擴建設計應該關注于此。圖書館與體育運動設施最有內涵成為新一代社區公共空間。不同時期的空間與記憶需要珍視,通過對老建筑、空間與建造記憶的保護、保育與再設計,多元化城市,避免同質化。
聯展舞臺
當下的問題并非空間營造就能夠解決的,需要社會大眾的廣泛介入,需要更年輕一代設計師的加盟。一線城市最后競逐的是效率,消弭沖突、達成共識的速度。競賽與聯展無疑是高效達成共識的方法。
聯展機制之前已經證明它不僅能解決現實問題,也能創造價值。它還能最大化影響力的傳播。如何對密度城市功能的復合性與校園空間的時間性進行權衡,激發設計創新,達致空間方案的多義多解,釋放社會力量與能量。不止于強排方案的城市設計,不止于遴選技術方案,不止于尊重設計師,不止于協力合作,也不止于與社區的交融,通過福田、龍崗的經驗積累,南山區校園的實踐將呈現著不斷進階的創新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