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申霄媛 楊曉春



摘要:畢業設計是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生教學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近年來,隨著規劃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各大院校教學體系的不斷深化改革,各大高校之間的聯合畢業設計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逐漸出現。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是由深圳大學2018年發起的聯合畢設活動。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背景,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充分體現出未來性、在地性、開放性特征,為我國城鄉規劃及相關專業的畢業設計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參考。
關鍵詞:聯合畢業設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設計;城鄉規劃
1?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概況
近年來,隨著城鄉規劃行業的快速發展、各大院校教學體系的不斷深化改革,高校聯合畢業設計教學實踐活動應運而生。聯合畢業設計作為一種高校畢業教學環節的全新模式,一方面能夠增強校際交流,拓展各校師生視野,另一方面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推進學科專業的進一步建設與發展。
2017年,我國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設想,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其規劃建設對大珠三角地區(9+2)提供了更大的發展機遇與想象空間,也為灣區城鄉規劃高校師生提供了嶄新的研究視角與規劃命題。立足于學科教學發展的新要求與國家發展的新方向,從2018年起,深圳大學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華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城市大學針對“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下的跨境邊界地區協調發展合作、灣區活力營造與跨境空間塑造展開了一系列城鄉規劃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教學活動,由此拉開了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的序幕(圖1)。2019年與2020年,第二屆與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分別由華南理工大學與華僑大學主辦,其選題分別為珠澳邊界與廈臺邊界,廣州大學、中山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煙臺大學等更多高校參與其中。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的主辦方再次回到了活動的發起地——深圳大學。此次聯合畢業設計改變了以往城鄉規劃單一專業開展畢業設計的模式,采取城鄉規劃、建筑、地理信息三個專業協作開展方式,在跨校合作的基礎上實現了跨專業合作的改進與突破。2022年后,隨著香港城市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廣西大學等高校逐步加入,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高校隊伍進一步壯大,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至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已成功舉辦六屆,隨著參與的師生人數越來越多,輻射的院校范圍越來越廣,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完善,形成了目前以城鄉規劃設計為紐帶的跨院校交流、跨學科交叉的雙重聯合形式,并以此提升了院校與學科的復合影響力(圖2)。
2?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活動特點
2.1未來性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發布后,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了我國重要的跨省區合作平臺。2017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從此上升為國家戰略,其空間由此承載了更多發展使命與未來不確定性,需要專業人士利用規劃設計工具對其物質形態、政策制度、社會經濟、文化影響等各方面做出綜合指導,這也對城市規劃教學和相關從業者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于此,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選題強調以“未來性”為導向,從灣區發展視角出發,進行“一國兩制”下的跨界發展暢想。從2018屆的深港口岸地區、2019屆的珠澳地區、2021屆的深港沙頭角口岸地區到2022屆廣佛地區、2023屆的深港河套及香港北部都會區的選題,我們圍繞區域協同發展、前沿產業集聚、未來空間功能與組織結構優化、灣區活力營造與人居環境提升等未來核心議題,展開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繪制出一幅幅具有創新性、前瞻性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藍圖,體現出城市在未來基礎設施介入、產業迭代、區域戰略定位優化或轉向等背景下,空間營建和活力塑造的各種可能性。在畢設方案制定的過程中,教師團隊也有意識引導學生對適應未來人類生活的空間場景進行邏輯推演,實現對未來空間場景的預判,從而使學生掌握合格規劃師的前瞻性思考思維[1]。例如在18年深港口岸地區規劃設計的一組方案中,學生通過現狀空間結構推導,結合無人駕駛技術的未來發展前景與趨勢,提出了深港未來AOD城市試驗田的構想,從現有道路改建、遠期AOD化道路設計、未來街塊發展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化,指出了適合深港20-30年后遠期合作發展的新模式與跨界空間發展新方向(圖3)。
2.2? 在地性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一般都會針對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的時代主題背景,同時結合主辦方所在地市地方性特點展開。一方面,聯合畢設在選題上充分考慮了大灣區及主辦方所在地的地區特色與城市發展特殊需求,緊密結合了當地地理特征、資源稟賦、人文環境與社會經濟特點,重點關注與解決當地面臨的實際發展問題。另一方面也積極引導和鼓勵當地企業參與到畢設環節中。例如,由深圳大學主辦的幾場聯合畢設,在灣區發展的基礎上著重聚焦于深圳城市建設由增量規劃向存量規劃轉變的階段性特征、深港邊界互動和口岸發展特征以及深圳城市更新熱點話題與核心問題。在2020年華僑大學主辦的第四屆聯合畢設中,由于受到疫情影響,教師組織團隊籌劃安排了當地知名規劃設計院——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針對研究基地的空間、產業、現狀規劃等開展了系列講座,加強了師生對研究基地的環境認知,有效地彌補了無法實地調研的缺陷。
總體來看,這種既關注了當地城市建設熱點地區的現實問題,又結合了地方政府城市規劃設計的重點區域而展開的畢設題目,一方面具有一定實踐指導意義,使設計成果有望能為城市現實發展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地方企業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對當地規劃問題有著全面的了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使其介入,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當地需求,創作出更具可實施性與針對性的設計方案。
2.3開放性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秉承區位與資源優勢,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具備極大的開放性特色。其主要表現在:
(1)學科開放性: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強調建立健全多學科相互融合與匹配的教學機制,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合作和研究,通過融合建筑、景觀、地理信息等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使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數據分析、總體城市設計、節點設計等層面相互形成聯動與支持,為城市規劃問題提供多維度的解決方案,并呈現出更完善的方案成果。
(2)社會參與開放性:除了多個院校師生聯合參與到方案設計中外,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們會邀請各界專業人士開辦講座、參與評圖,通過城鄉規劃一線從業者與學界專家對研究基地的講解與方案問題的指出,讓學生能夠拓寬專業視野,發散思維,并促進專家與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與交流(圖4)。
(3)學生個性發展開放性: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展現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設計風格,通過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和引導,來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城市規劃專業人才。
3? 2018年、2021年深大主辦聯合畢設具體情況
3.1畢設選題
本文將選取由深圳大學舉辦完成的2018年第一屆與2021年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進行重點介紹。由于深港地區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體系的關鍵節點和重要跨界發展地區,也是我國發展國內大循環、參與國際循環的交匯前沿,在“一國兩制”的政策框架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部署下,具備特殊的區域功能優勢,同時基于深圳大學的在地特征,我們在2018與2021年都選取了與深港跨境發展息息相關的主題作為畢設選題進行研究分析(圖5)。
其中,2018年度畢設選題圍繞深港九大口岸及其周邊地區的綜合發展展開,重點關注四大版塊問題:(1)尺度:政治尺度再構格局下,城市空間的發展應對方式。(2)邊境:持續釋放的跨境互利制度下,邊境(地區)內涵的演變與功能的創新方法。(3)水系:生態環境和城市發展協調共生、實現彈性發展的策略。(4)肌理:口岸地區及周邊空間跨境行為趨勢與兩地社會經濟訴求的體現路徑。
2021年聯合畢設選題相比2018年則實現了從關注深港跨境全要素到聚焦重點地塊在地發展的轉變,選擇了深港邊境口岸中具有代表性的沙頭角地區進行了綜合探討與細致研究。此次選題主要從邊境、文脈、格局、交通四大版塊進行思考切入,關注持續釋放的跨境互利制度下,邊境(地區)內涵的演變與功能創新、新時代城市文化與沙頭角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傳統地區的人居環境與山海格局之間的相互適應與優化、地鐵線路開通優勢下,沙頭角片區及周邊的新發展潛力的激發。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各校師生進行了多元碰撞與交流,從邊界消融、創意空間營造、公共空間質量提升到城中村空間改造、節點空間設計等,各方案組的同學積極思考最適合區域未來發展的可實施性方案,涌現出無數優秀的畢業設計作品[2]。
3.2畢設開展
3.2.1有序安排組織
在聯合畢設開展初期,各高校負責人之間進行了充分對接,聯合制定了全過程任務安排,為外地高校異地調研、嘉賓專業講座等環節的開展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整個活動被劃分成了前期、中期、終期三個階段,并分別設置了分階段目標,以保證活動的有序推進。此外,我們在畢設前期、調研階段、中期階段與終期階段均安排了各大高校之間的匯報交流活動,有效地促進了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思維碰撞,也有助于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提高工作效率。
3.2.2匯聚多元力量
在現有的多校教師混合參與的基礎上,我們著重引入了規劃設計院、政府等行業一線專家的參與,構建起多元聯合指導團隊。一方面,我們穿插開展了多場具備系統性的行業前沿講座,各位學者專家既從宏觀層面介紹了深圳口岸的發展歷程、剖析了區域發展的核心策略,也從微觀層面對跨境公路口岸的詳細規劃設計、香港邊境自然保護區的環境教育規劃、深港跨境共享、住房配套等方面進行了解讀和專題探討,使學生對深港跨境問題的認識逐漸清晰。另一方面,各大設計院、規劃局等企業和管理單位參與到了設計方案技術指導、中期與終期匯報及點評環節中, 從而發揮出了更有效的教學指導作用。此外,2021年聯合畢設還在以往的基礎上充實了建筑學、地理信息科學多專業指導教師力量,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整合,達到了應對當前城鄉規劃專業課題愈加綜合性、復雜性的需求的目的。
3.2.3深入實地探索
在畢設活動開展前期,我們組織了多起調研活動,帶領學生深入現場,實地感受了深港邊界分異現狀。調研以深港邊境口岸問題與城市交流介質為研究導向,鼓勵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提高自身人溝通的能力,并通過社會實踐與調查等課程知識與技能,切身體會深港城市的空間與風土文化的融合與差異,通過自身體會凝練出現狀問題,從而掌握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提高分析復雜城市問題的能力,輔助學生選題以及為后續相關研究做鋪墊。
3.3方案成果
3.3.1 2018年聯合畢設成果
城市空間承載著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口岸作為一種特殊的空間,為深港兩地連接與深入合作提供了契機與可能。而隨著發展的深入,新的口岸區域可以成為兩地貿易往來、文化教育、科技交流、休閑娛樂等多種活動的集成點。基于此,同學們通過多次思考討論,以城市設計的手段,試圖將年輕的思想化為具象可追尋的理想,為優化口岸使用、協調兩地資源配置、提高邊境地區生活品質、打破深港跨境隔閡等目標發出自己的聲音,探索了邊界的消融方式、口岸功能的多元復合手段、城市生態格局與社會格局共建的策略(圖6)。
(1)整體性的設計思維
大體上看,多數方案都呈現出整體性的設計特征,以全局性的思維,首先從宏觀層面出發,立足于灣區戰略提出的目標,從深港縱深合作的角度對基地的發展方向做出研判,明確深港口岸地區未來的發展領域與空間功能。再從中微觀視角出發,通過分析研究基地用地結構、空間功能等特點,明確中微觀設計層面需要解決的問題。最后將城市空間看做一個有機整體,通過深港雙城優勢產業和生活資源的互利互補、區域內外交通流線的合理組織、各功能區的合理設置、邊境管理制度的優化與提升等多元化的方式,打造深港邊境特殊的發展區域(圖7)。
(2)針對性的重點突破
也有方案重點從某一特定視角切入,試圖以區域的特定需求、重點挑戰、核心資源或核心發展目標為突破口,有針對性地制定規劃策略和方案設計。如深圳灣口岸設計方案中,一組方案以深港跨境口岸文化的融合與再生為關注核心,制定文化空間與科技、經濟等特殊功能優勢的復合發展策略,著力于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功能的多元化口岸,構建環灣多樣化生活圈,推動深港聯合打造具有深圳特色、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區(圖8)。皇崗口岸設計方案中,一組方案則重點關注于改革開放以來深港兩地社會文化的矛盾激化與交流阻礙問題,以促進深港交流為核心目的,探索面向未來的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合作模式,希望通過教育增進整個大灣區社會各階層的交流(圖9)。
(3)多樣化的微觀設計
在微觀設計層面上,由于口岸地區獨特的功能特征,交通組織成為了多數方案的關注重點。在未來性導向下,設計方案以遠期規劃的思維與視角考慮到未來口岸貨運量的動態變化情況,結合口岸肌理、建筑、綠化、通風采光等因素,預留廊道空間,構建起未來可以根據貨運量進行調整的功能區(圖10)。在便捷性導向下,設計方案構建起快速換乘的交通系統,通過立體的設計方式與無縫銜接的接駁設計,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體驗(圖11)。在綜合性導向下,有方案在車站周圍整合設計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間,促進了土地功能的混合,以新TOD模式構筑起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除此之外,空間活力的多元塑造也是微觀設計的重點,各方案小組通過對研究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公共空間系統、用地功能權屬、客運貨運流線等復合分析,提出多樣化的口岸空間設計方案(圖12)。有的小組重點以慢性系統為切入點,推動片區階段式的更新升級,從而愈合邊界割裂,激活城市與邊界的活力。也有小組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重點關注了口岸區域城中村的復興與再生,通過改善社交網絡,振興城中村空間,在分階段發展中逐步實現空間改造,逐步增強跨境活力。
3.3.2 2021年聯合畢設成果
(1)從“大而全”走向“關鍵問題導向”
2021年的聯合畢設成果相對2018來說體現出了更為明確與聚焦的問題導向傾向,通過調研走訪與專家座談,研究發現當前沙頭角片區面臨的現實問題與挑戰主要集中在文化、邊境、產業、生態、生活五個方面,具體表現為:①地區商業漸弱,文化活力不足;②跨境設施亟待更新提升;③產業發展失衡,港城關系亟待提升;④山海城聯系割裂;⑤更新擴容的高強度開發趨勢,帶來潛在的負面空間影響。對此,本次聯合畢設小組分別重點針對這五個方面提出了相關設計構想。
① 文旅空間發展問題? ? 沙頭角作為深港邊界中西文化的碰撞地,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同時環境基底良好,具備邊境文旅產業的發展潛力,然而目前該地旅居體驗欠佳,現狀發展情況較差,亟待優化提升。該專題方案立足于我國“文化+旅游”的新發展模式,深度挖掘沙頭角依山傍海的空間資源、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遠離喧囂的小城節奏,分析沙頭角地區邊境產業發展與機遇,著力營造具有活力的濱海城市風情與小城生活。例如深圳大學的一組方案,重點從文旅小城的發展模式出發,從功能提升、交通改善、空間優化提出了三大策略,并通過青年文創IP集群、市場IP集群、中英街傳統院落集群三大板塊整合空間特色,重構文旅產業空間框架,打造宜居、宜業、宜游于一體的獨具文旅特色的邊境小城(圖13)。
② 邊界空間互融問題? ? 邊界不僅是固化的空間分隔物,也是促使邊界兩邊主體發生演化并被持續建構的交往空間。在新的跨境視野下,沙頭角不應是深港隔離的產物,而應作為深港交互視角下的物質文化交往空間。基于此,設計方案通過公共空間、開敞空間、山海景觀空間的編織配合,以空間縫補削弱邊界帶來的物理隔閡(圖14);以產業互動,促使邊界更新與再激活,強化外向型發展(圖15);以協同的交通系統,強化口岸與城市聯系,打造站城一體化的跨境交往目的地,一方面提高城市自身發展活力,續寫沙頭角故事,另一方面喚醒深港共融活力,促進跨境發展,達到邊界消減的目的(圖16)。
③ 產業空間新生問題? ? 沙頭角片區存在產業功能、山海格局、邊境空間和社會生活等多方割裂的情況,與此同時,沙頭角面臨“保留小城生活氛圍的特質”和“現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如何結合的問題,產業與城市共生成為城市發展的難點。有方案借助新穎的城市設計概念,提取特征并融合到城市設計中。如深圳大學的一組方案嘗試提出榫卯的概念,以“榫卯”作為城市功能提升、產業復合、深港銜接、生態發展的節點、最終形成具有小城氛圍的榫卯層次(圖17)。也有方案從更微觀的視角出發,以深港黃金珠寶產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特色產業轉型發展實現“產城人”三者融合。
④ 山海城市格局塑造問題? ? 沙頭角作為山與城之間的自然邊界,具有自然屬性,同時也承載了建設與使用上的功能屬性和價值屬性。目前,沙頭角的發展不斷侵占山體空間甚至突破紅線,損害自然資源。因此,規劃方案從強化對現有邊界的認知印象出發,致力于打造一條城市發展的底線,通過“三生空間”發展優化、發展邊境綠色產業等方式,營造更優質的山海格局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使城市和自然之間的空間能夠相互滲透,釋放更多的生態價值(圖18)。
⑤邊境小城生活構建問題? ? 深港本同源,但嚴格的深港跨境管控使兩地居民產生越來越大的身份差異,沙頭角從一個完整村落被割裂,也導致當地具有復雜的邊境和戶籍制度,其用地功能、交通、開放空間、社區與建筑方面也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從適應性發展出發,沙頭角未來的發展需要基于人群訴求開展,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居住社區,激發社區活力,建設共享家園。為此,深圳大學的一組方案提出了社區適應性評價框架,通過多級指標量化評估社區發展,達到用地與功能適應性、開放空間適應性、交通適應性、社區適應性、建筑適應性,以此構筑邊境小城美好生活(圖19)。也有小組從彈性管制、松綁經營時間、城市成活記憶點還原等策略出發(圖20),釋放小城空間活力,構筑共享生活。
(2)規劃設計方法走向多元化
在本年度的聯合畢業設計中,由于建筑學、地理信息學等多專業的參與,學生作品成果中所使用的規劃設計方法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GIS成為了學生們強有力的設計工具,能夠通過數據的可視化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場地現狀或模擬不同設計選項的效果,從而提供更科學的選擇。例如,學生們通過GIS對基地海岸線及周邊山脊進行視域分析來探索山海視線通廊的合理規劃設計方案,最終得出視域范圍最廣的兩個視點。根據建筑高度的劃分,得出理想狀態下的建筑高度控制與地塊開發強度控制(圖21)。此外,國內外新興發展方向或發展理念成為了同學們方案的切入點,使方案設計在理論層面做出了一定嘗試。如一組方案在碳中和視角下,提出了以“零碳”為目標的“三生”空間發展策略,構建起互聯網+與大數據下的居民綠色共創平臺。
5結語
聯合畢設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為我國城鄉規劃及相關專業的畢業設計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跨學校、跨專業的交流學習,聯合畢業設計開拓了師生的規劃視野,促進了多方交流與合作,也提高了畢業設計的質量和教學水平,推動了畢業設計教學改革。在此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更是立足于國家發展的需求與熱點,以未來性、在地性、開放性為導向,繪制出灣區發展藍圖,體現出時代精神,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在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應該進一步加強高校之間、專業之間的緊密聯系與交流合作,積極探索和創新教學環節新模式,更好地培養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變革中的規劃設計教學探索[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22.
[2]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粵港澳大灣區城鄉規劃專業六校聯合設計坊2018[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9.
圖片來源:
圖1、圖4:作者自攝
圖2、圖5:作者自繪
圖3、圖6-圖12:節選自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深圳大學方案組作品集
圖13-圖21:節選自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合畢業設計深圳大學方案組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