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韻,劉 煒
(宜賓學院 藝術與產品設計學部,四川 宜賓 644000)
扎染技藝是百姓生產和生活的產物,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民族文化。然而,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扎染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而將扎染技藝與川南旅游產品全面融合不僅能增強扎染技藝的活力,實現其現代化發展,還能進一步豐富川南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實現雙贏。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和染纈,是我國傳統的植物印染工藝,具體是指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然后將打絞成結的線拆除達到染色效果。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藝、四川的自貢扎染技藝等皆是我國扎染技藝的典型代表,曾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我國的扎染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便有了絞纈毛織格子平紋布,被陳列于托乎拉克莊園內;隋代劉存之撰寫的《二儀實錄》中也有扎染的記載,可見秦漢時期便有了扎染工藝,且民間能熟練應用這一工藝;唐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方面發展,社會穩定,為扎染技藝的長足進步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從唐三彩文物便可以看出唐代人民的扎染水平及其對扎染技藝的喜愛;宋代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使扎染技藝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甚至還有部分扎染技藝在此階段失傳;明代資本主義萌芽,扎染技藝伴隨著紡織業快速發展;清朝,扎染技藝在民間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民國時期,扎染技藝發展良好,大理白族地區甚至出現了家庭扎染作坊,可見扎染技藝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
1.2.1 偶發性之美
扎染技藝是一門偶發性藝術,在制作過程中,扎結的松緊程度、染液的滲透率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扎染的成效。為獲取更好的藝術效果,制作者可以通過調整捆綁松緊程度、控制面料、改變用液的滲透程度等控制扎染成效。當扎結較為松散時,染料可以緩慢地滲入植物中,達到更為柔和的暈染效果;當扎結較為緊密時,則會呈現出層次鮮明的扎染效果。同時,在扎染過程中,可以借助不同的面料、捆綁松緊程度等控制暈染效果,由此產生一種偶發性之美[2]。
1.2.2 多變的圖案之美
扎染圖案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豐富性以及民族地域特征。受地理環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扎染圖案不盡相同,而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文化多元等因素為扎染圖案的豐富多變創造了條件。具體來說,我國扎染技藝主要分布在云南舟山、四川自貢、江蘇南通等區域,因地理環境、文化信仰不同,不同地區的扎染圖案也各不相同,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圖案紋飾??傮w來說,這些扎染圖案內容大多來自人們日常勞作場景以及自然中的花鳥魚蟲,極具生活性,而圖案整體構圖嚴謹且具有對稱之感,極富藝術價值。在現代社會,隨著化學染料和現代染整技術的發展,扎染圖案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發展,顯示出自由奔放的藝術特點。
1.2.3 工藝集成創新之美
扎染技藝發展至今,在繼承了傳統扎染技藝的同時融合了當下的新興技術,呈現出獨具個性的藝術效果。在圖案方面,扎染技藝融合了當下先進的數碼印花、電腦繡花、靜電植絨等工藝,創造了諸多個性鮮明的圖案;在材質方面,扎染技術也得到了突破,其載體不再是純天然的棉、麻、絲等材質,還加入了牛仔、皮革、化纖等合成材料,通過對這些材料進行染色處理,產生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效果。
1.3.1 扎結工藝
扎結手法多樣且富有變化。在扎染過程中,扎結力度不同,最終的圖案也不同,而扎結力度無法準確控制,所以扎染技藝無法制作出完全相同的兩件產品。從扎結技術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兩種:(1)縫扎法,是我國傳統的扎結藝術,主要是在預先繪制好的圖案上進行縫制,最后將線抽緊打結,達到防染的效果,并使之呈現出預定的圖案及藝術效果。根據針法的不同,其又可以分為平縫法和繞縫法,二者皆廣泛應用于扎結圖案輪廓的勾勒方面,以便更好地扎染出符合預期的圖案和效果[3]。(2)捆扎法,主要包括中心搭扎法、折疊式扎法、卷扎法、隨意捆扎法和加疊法等。其中,中心塔扎法先縫后扎,適用于填充任何圖案,即以面料的一個點為中心進行扎結,所形成的圖案輪廓是不規則的,極具變化感;折疊式扎法是指將面料折疊,再用線進行扎結染色,所形成的圖案是幾何形狀,極具規整感;卷扎法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借助大小不同且耐熱不變形的筒狀物,具體是指將面料平卷在筒狀物上,兩端用線固定,一端向下擠壓,使面料呈堆積狀,所形成的圖案是無規律的,具有較強的韻律感;隨意捆扎法是扎染中最常見的一種扎結方式,具體是指以面料的任意一部分為中心,用繩隨意地捆綁包扎再進行扎染,這一方法所呈現的效果千變萬化,極具豐富性;加疊法是指運用幾何夾板工具將面料進行扎結并捆綁固定進行染色,所形成的圖案是規律的幾何圖案,具有強烈的規整感和現代感。
1.3.2 染色工藝
在不同地區,扎染的染色工藝各不相同,具體可以分為整體浸染和局部浸染兩種:(1)整體浸染分為單色浸染與套色浸染,其中,單色浸染是指將面料結扎好后全部放入液體中進行整體染色,染色次數與氧化時間影響染料的上色效果;套色浸染是指將面料放入顏色不同的染料中分別進行浸染,形成顏色不同、深淺不一的藝術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制作過程中應由淺入深,染色后將面料晾干,避免下次染色時將不同顏色混在一起。(2)局部染色主要分為段染、注染、吊染、拔染、噴染等方式,其中,段染是指將面料捆扎、分段,將不同段的面料進行單色或多色浸染,以獲取不同的染色效果;注染是指用滴管等工具將染料注入面料中進行浸染,可以與縫扎工藝相結合產生繽紛的染色效果;吊染是指將面料懸吊,將底部浸泡在染液中,利用染料的滲透性形成漸變的效果;拔染是一種與扎染相反的染色方式,用染料進行染色后,再將部分染料放進還原劑中進行除色處理,最后形成深淺不一的染色效果,其所呈現的圖案清新雅致;噴染是指將面料自然堆疊,并借助噴槍進行染色,其所形成的圖案具有自然堆疊的效果[4]。
川南地區是指四川盆地東南部,包括自貢、內江、瀘州等地區。該區域地理位置優越,旅游產業繁榮,因此,創新文創旅游產品并為其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推動川南文旅產業的持續發展及扎染技藝的現代化傳承,實現雙贏。
2.1.1 深挖民族文化內涵
扎染是地區人民為滿足對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需求而創造的極具民族性的工藝。在制作中,匠人傾注了內心情感,并將民族文化和審美追求融入扎染藝術作品中。因此,要想設計出優秀的扎染藝術作品,應深入了解扎染藝術背后的民族文化與民族審美,感受扎染匠人對于扎染技藝的深切情感,并將其融入川南文旅產品設計中,豐富產品的文化內涵。具體來說,設計者應系統學習我國傳統扎染技藝,熟悉自貢扎染、白族扎染、彝族扎染等扎染技藝,在設計過程中進行科學、合理的借鑒,設計出極具民族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
2.1.2 明確產品設計風格
產品設計風格是影響產品市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要想進一步提高旅游文創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需要結合時代審美取向,設計具有獨特設計風格的產品。在具體設計中,設計者應以扎染技藝為依托,結合時代審美價值特點,準確判斷扎染技藝在旅游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重點,統籌產品功能、外表樣式、結構特點,將扎染技藝合理運用于其中,進而設計出兼具民族文化與時代審美價值的產品。例如在家居布藝設計中,設計者應充分考慮扎染用色較深、花樣繁復的特點以及家居布藝簡單大方的風格選擇靛藍、鵝黃等淡雅顏色,設計出更加素雅、明凈的家居布藝。
2.1.3 開拓產品設計思路
傳統的扎染工藝復雜、過程煩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這對制作者能力要求較高。從市場發展角度來說,較短的生產過程以及大規模、批量化生產才是當下市場發展的主流趨勢,因此,要想將傳統扎染技藝原汁原味地呈現在文旅產品設計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且無法滿足市場對商品的需求,這就需要設計者進一步開拓設計思路,豐富產品設計樣式,提高生產效率。具體來說,設計者可以借助現代工藝科技、互聯網優化生產,縮短產品設計、生產流程,拓展扎染技藝在現代文旅產品中的應用范圍,設計出更多的產品樣式,滿足市場發展需求。
2.2.1 材料創新
在川南文旅產品與扎染技藝的融合中,設計者應注意材質創新,不能局限于織布與成型面料,還需要深入市場,了解消費需求,多方面考慮皮革、羊毛、竹纖維、紙纖維等材質,并結合不同的材質選擇相應的扎染工藝方式,創作出豐富多元、獨具個性的文旅產品,切實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2.2.2 工藝創新
由于目前市面上的川南文旅產品的扎染技藝單一且市場吸引力不足,可以對其進行融合創新。具體來說,可以融合其他工藝或者現代紡織技術,突破傳統單一扎染技藝的束縛,設計出獨特的扎染產品。例如,設計者可以結合傳統的刺繡手法,形成豐富的肌理效果,或與現代數碼印花相結合,設計出極具現代感的文旅產品,增強產品的市場吸引力。
2.2.3 載體創新
當前,扎染技藝通常運用于服飾、家紡等旅游文創產品中,種類單一。為更好地增強產品的市場吸引力,可以對其載體進行創新,拓展至床單、桌布、手帕、文化衫等生活用品以及筆記本、貼紙等學習用品;或舉辦扎染技藝體驗活動,引導消費者體驗扎染過程,感受扎染技藝的獨特魅力(圖1、圖2)。

圖1 藍色印記扎染文創作品

圖2 扎染技藝與面料再造的融合設計
2.2.4 圖案創新
傳統的扎染圖案主要包括人們的生活勞動場景以及自然中的花鳥魚蟲,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扎染技藝與旅游文創產品的融合過程中,可以融合現代元素進行圖案設計,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下審美的扎染圖案,進一步提高旅游產品的藝術價值;同時,還應注重顏色創新,傳統的扎染顏色主要包括白色和藍色,白底藍色或藍底白色,顏色較為單一,整體呈灰色調,不夠明艷。因此,在文旅產品設計過程中,可以對扎染顏色進行創新,添加更多符合當下審美的現代色彩,形成多姿多彩的扎染顏色。
在未來文旅產品的設計中,應著力推進傳統扎染技藝與現代文旅產品之間的融合發展,并結合時代特點,創造性地進行產品設計,進一步提高川南文旅產品的市場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