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縱觀歷史發展,在時間的坐標軸上,鐫刻著無數令人難忘的時刻。對于中國而言,1978年便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標識。那一年,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開啟了沖破思想桎梏的行動,從封閉僵化中迸發出新的力量;那一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打開了思想解放的總開關,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關鍵抉擇,冬寒料峭中孕育出春的生機。45年來,改革開放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滯,改革開放已經熔鑄為中華民族的不朽精神。
革故鼎新,沖破藩籬。改革開放的45年,是由貧窮到全面小康跨越式轉變的45年:一份土地承包責任書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深圳經濟特區的創立到雄安新區的設立,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改革開放這幅壯麗畫卷不斷向縱深、立體展開。改革開放的45年,是從因循守舊到開拓創新的45年:從“南海之濱”到“黃浦江畔”,經濟之變見證了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實踐;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科技之變見證了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發展;從“無法可依”到“完備的制度體系”,制度之變見證了中國之治的變遷……一幅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在世界面前鋪展。
守正創新,求索修遠。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推進改革開放,不是拋棄根本,忘卻源泉,而是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只有在創新基礎上守正才不會故步自封,在守正基礎上創新才不會偏離方向。那年,鄧小平同志面對紛繁復雜、思想多元的思潮強調,“我們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沒有丟馬克思,沒有丟列寧,也沒有丟毛澤東。老祖宗不能丟啊”,為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改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只有恪守正道,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才能確保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這艘巨輪行穩致遠。
不忘來路,永不停頓。一個國家所以能順利實現快速繁榮,一定是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前進路徑;一個社會能快速實現歷史巨變,一定是蘊含著成功的內在秘訣。中國45年的發展實踐證明,這關鍵的一招正是改革開放。然而,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積累了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仍面臨深水險灘、千難萬險,是駐足觀望還是勇往直前,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我們要在危機與變局中跋山涉水,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使之成為社會的發展常態。回望來路,披荊斬棘走過45年的崢嶸歲月;眺望未來,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