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爽爽 劉姝 楊永紅
山西省體育科學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12
社會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人類健康埋下了隱患。慢病人群的日益壯大、兒童青少年肥胖、脊柱側彎、以及兒童青少年因肥胖導致的成年后患病幾率增大,加之我國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在帶來巨大醫療負擔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廣大民眾的生活幸福指數。
目前關于“體醫融合”大致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它就是體育與醫學的結合,是運動醫學、保健體育、康復醫學、醫學營養、健康評估、運動處方等眾多知識的集合,體育與醫學的緊密結合,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1]。另一種是指社區體育要與正在逐步建立中的我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相結合,借助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在人員、技術與設備等方面的優勢,促進體育部門與醫療衛生部門在醫學體檢、體質測定,運動健身和保健康復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以求達到增強社區居民體質,防治疾病,維護健康之目的[2]。
社區作為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作為宏觀社會的縮影,本身就具有某種互動關系的和共同文化維系力,是一個“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3]。
根據我國社會發展情況,社區服務機構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為社區成員提供如衛生保健服務、設置家庭病床、指導計劃生育、免疫接種、打掃公共區域等社區服務,這樣的職能決定了社區能夠直接面對著廣大“體醫融合”的最終受益者。可以直觀了解社區居民在“體醫融合”服務方面的真實需求[4]。作為中西部省份的山西省,與先進省份相比在“體醫融合”方面的推進與落實相對滯緩,而社區因其服務職能和服務范圍涉及面廣,對接人群多,作為“體醫融合”服務對象的集合地,通過社區可以直觀了解到太原市居民對于“體醫融合”服務的真實需求。
以太原市社區居民為調研人群,旨在研究太原市社區居民對“體醫融合”服務的需求。
1.2.1 問卷調查法
按照一般情況、“體醫融合”服務需求設計問卷,服務需求從認知層面、人員結構需求、服務內容需求、服務機構需求等維度進行設計。
研究采用問卷調研形式進行,隨機選取太原市11 社區的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00 份,調研回收的問卷總數為200 份,回收有效率為100%(見表1)。

表1 被調研社區、性別、人數分布情況
1.2.2 數理統計法
應用Excel 2016 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將被調研人群對此內容每個題干總體需求得分賦為1000 分,統計發現:被調研社區居民對“體醫融合”的服務人員需求四種人群類型都有需求,被調研人群對體育保健師的需求最大,其次為在醫生和體育專家指導下的需求,表明人們對于通過體育鍛煉健身和治療疾病,由誰來指導還是有所傾向的,人群健身的安全意識已經有了提高。(見表2)

表2 “體醫融合”服務人員需求得分情況
在4 種服務人員需求中,被調研人群對于體育保健師的需要是四類人員需求選項中占比最多達57%,非常需要人數比例占到11%;在醫生和體育專家指導下需要人群比例達到45%,非常需要人數比例占到20.5%(見圖1)。

圖1 被調研人員對“體醫融合”服務內容需求情況(%)

圖1 被調研人員對“體醫融合”服務人員需求情況(%)
將被調研人群對服務內容每個題干總體需求得分賦為1000 分,統計發現:人們對于體質監測的需求是最高分797分,說明我國堅持執行的20 年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已潛移默化影響了大家認知和需求,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體質健康全民意識的覺醒對實現“全民大健康”意義重大;人們對于運動指導的需求排名第二780 分,說明人們開始對健身有度,健身有方法引起更多關注,不再盲目鍛煉的觀念開始影響人們過往體育鍛煉的認知;運動營養知識指導排第三766分,表明現階段在衣食住行得到滿足后,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已經開始從量的追求向質的方向轉變,這種需求的轉變,是一種良性信號的輸出。只要能夠真正意義上的管住嘴邁開腿,實現全面健康指日可待;人們對于運動處方和建立個人健康檔案的需求緊隨其后,作為前面幾種需求變現的具體化表現,這兩項內容的有序開展對于“體醫融合”的最終開展和落地是必須且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建立健全為“體醫融合”規模化和數據化的開展提供了可能;運動心理需求得分排名并不靠前,但從其在“體醫融合”試點推進的實證來看,它對于人們的身心幫助還是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的地,如北京安定醫院在治療抑郁癥患者方面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見表3)。

表3 “體醫融合”服務內容需求得分情況
在6 種服務內容需求中,被調研人群對于體質監測的需要是6 個機構需求選項中比例最多達63%.,非常需要人數比例占到18.5%;對運動指導需要人群比例達58%,非常需要人數占比15%;對運動營養知識指導需求比例為49%,非常需要占比15.5%;對運動處方需求比例占到48%,非常需要比例占到14%;對運建立個人健康檔案的需要比例為41.5%,非常需要比例占到25.5%(見圖2)。
將被調研人群對服務機構每個題干總體需求得分賦為1000 分,統計發現:人們更傾向選擇在公共體育健身場所來執行“體醫融合”的相關內容,得分高達794 分,“體醫融合”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參與人群的發展壯大,實施地點的選擇尤顯重要,隨著全省體育設施全覆蓋工程的實現,各個社區都已經實現了體育健身公共場地的配套,這樣的條件使得社區成為最容易實現民眾這一需求的陣地之一;社區衛生健康機構需求排名第二749,衛生健康機構的社區化能夠最小半徑地服務于社區居民,為“體醫融合”實現居民小病就醫家門化,大病出院后的后期康養無縫銜接化,廣大民眾健身指導就近化提供了可能;社會健身機構需求得分742 位居第三,規范化的社會健身機構,在實現民眾在專業人士專業指導下健身的基礎上,還能夠實現“體醫融合”所倡導的科學健身與安全健身;醫院得分726 排名第四,說明在健身的同時人們對醫院的需求仍是不可或缺的,作為人們長期以來診療治病的主要場所,它帶給人們的信任度和依賴度是不可忽視的。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防病于未然,以練代養,健康端口預防前移,使得醫院在日常服務的過程中,也開始重視體育鍛煉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醫院作為民眾依從性較高的實施單位,運動處方和營養指導如果能從醫院就開始介入,那么“體醫融合” 來講才能夠實現從組織機構上的真正融合。更是為“體醫融合”廣泛開展與推進提供了最好的規避運動風險的技術與理論支持(見表4)。
在8 種服務機構鍛需煉求機中構,被調研人群對于公共體育健身場所的需要是8 個機構需求選項中比例最多的,達到61.5%.,非常需要人數比例占到21.5%;對社區健身機構需要人群比例達到60%,非常需要人數比例占到10.5%;對社區衛生健康機構的需要比例為57.5%,非常需要比例占到15.%;對醫院機構需求比例占到53.00%,非常需要比例占到11.5%(見圖3)。

圖3 被調研人員對“體醫融合”服務機構需求情況(%)
“體醫融合”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一種新的理念,其落地形態目前尚無統一的模式要求。按照“體醫融合”的根本目的,目前所知的不同省市按照各自經濟發展水平與政策導向支持,已經落實或正在試行的融合模式有:(1)醫院健康指導中心模式,如: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與煙臺市體育局共同組建的煙臺市運動損傷診療與康復指導中心;(2)社區體質檢測中心模式,如:上海市體育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將智慧健康驛站納入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在實現智慧健康驛站街鎮全覆蓋的前提下,不斷推進社區老年人“體醫融合”中心建設。(3)逐漸形成“體醫融合”的慢病運動干預社區工作新模式,如:江蘇省“堅持以人為本,聚焦增強人民體質”,江蘇省體育局協調省衛生健康委出臺“體醫融合、資源共享”健康促進政策;(4)提高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服務水平,鼓勵體質檢測機構和體檢機構融合發展模式;(5)廈門市體育局會同廈門市衛健委在全省率先實施“體醫融合”試點建設,通過政府主導,街道社區提供場地資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高校組建專家團隊的合作方式,成功構建了“政府部門-醫院-社區-科研院所”四位一體的廈門“體醫融合”模式;(6)體育俱樂部模式,如:北京郡王府陽光康曼俱樂部,在體檢中心、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康曼健身的合作基礎上,實現了該俱樂部的“體醫融合”新模式;政府與市場相結合模式等四種。
上述“體醫融合”服務模式無論何種形式,其服務對象都是包括健康人群(兒童、成年人、老年人)、亞健康人群、慢病人群、患病人群的全生命周期人群。無論何種人群,服務內容始終圍繞著對不同個體的醫學診斷、體檢指標、國民體質測試結果、結合評定指標由醫學與體育專家給出個性化運動處方,科學飲食等內容,以“運動行為”實現體質健康為核心,培養其養成科學“運動習慣”為目的,最終實現“體醫互融,共生共養”的真正的全民健康實現途徑。
社區作為“體醫融合”最終受益人群的集聚地,是宣傳“體醫融合”網格化落地的最小陣地。社區人群對于“體醫融合”的需求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眾對于體醫服務的真實需求。這種需求的被滿足是“體醫融合”能夠深遠發展的重要實現窗口之一。
(1)對體質監測需求提高,堅持20 年的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已影響大家的認知和需求;人們對通過體育鍛煉健身和治療疾病,誰來指導是有傾向性的,健身安全意識提高,不再盲目鍛煉;
(2)“體醫融合”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參與人群的壯大,實施地點選擇很重要,全省體育場地全覆蓋工程的實現,使社區成為最容易實現這一需求的陣地;衛生健康機構社區化能最小半徑服務社區居民,為其健身指導就近化提供可能;規范化社會健身機構和專業人士的指導,實現“體醫融合”倡導的科學健身與安全健身;同時人們對醫院需求仍不可缺。
(1)加強“體醫融合”理念、模式宣傳力度,深度發掘制約我省“體醫融合”發展原因;全面了解民眾對于“體醫融合”真正的需求所在。(2)加強“體醫融合”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提升服務民眾的實戰能力;(3)與衛生健康部門聯手,開展積極開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培訓,增設科學健身、運動康復課程;在體育部門開展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中,增設基礎醫療和急救課程;做好兩個領域學科和知識與技能的交叉培訓;(4)按照民眾需求探索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體醫融合”服務模式;(5)社區加大培訓運動處方師的力度,使其能夠合理掌控病情,根據患者情況及時開具運動處方,輔以科學的鍛煉方法,力爭將“體醫融合”落點到人,實現在社區,努力推動社區運動康復機構、健康促進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