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容然,黃小慧,余智欣,陳淑君,潘辛瑜,黃佩璇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政法系,廣東廣州 510800)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人口流動現象日漸增多,由于教育求學所帶來的人口流動是流動人口的重要構成部分,人口的流動必然會帶來文化的碰撞。高中生正處于三觀塑造的重要時期,隨著越來越多的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進入班級,關注他們在高中求學階段的文化融入體驗無疑是極其重要的,這將直接影響著其三觀的形成。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廣東的流動人口超過5000萬人,在全國遙遙領先,同時廣東的省外流入人口也是最多的,因此在廣東省的學校在流動人口異地求學的發展樣本上具有多樣性和典型性。
本研究使用問卷法、實地觀察法和訪談法三種方式收集數據,基于此來探究共同體意識下不同地域高中生的文化融入。問卷調查方面,共收集157份有效問卷,包括在56個非廣東籍學生、101個廣東籍本地學生;在主要調研階段,筆者訪問了22位與不同地域高中班有關的人員,涵蓋江門培英高級中學、廣州協和中學、廣州玉巖中學、廣州廣雅中學、肇慶中學、東莞高級中學、深圳坪山高級中學7所中學,對于本研究來說,這些都是典型個案。目的是為數據分析提供全面的角度,也增強了本研究的可靠性。
今天的“中國”是由中原、北方草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等亞區域“多元互構”演化而成的體系。所謂“多元”,是因為中華大地上有多種自然生境,其上的人群在歷史上造就和分衍出不同形態的政治—經濟—文化秩序,這些秩序有著深刻的環境適應性[1]。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在進入班級后由于其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帶有本原地域文化的印記的影響,容易在交流交往過程中與當地學生形成較為明顯的差異,這也將影響其文化認同與社會融入。
文化融入作為社會融入的一個更深層的維度,主要涉及該群體對遷入地語言、習俗、生活理念、文化和價值觀念等的了解、接納和適應程度[2]。不同地域高中生的文化融入是“不同地域高中生在新的社會環境中遭遇當地文化這種異質文化之后經歷不適、震驚,在當地文化與本原的地域文化之間進行調試、適應,并有機地內化當地文化,最終能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過程”[3]。在跨文化交流與溝通日益頻繁的時代背景下,不同地域的學生的文化融入是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抓手,而多元文化共生共榮是文化融入的重要測量指標。
不同地域的高中生文化融入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校內身份的認同度;二是日常學習生活的語言交流;三是社會交往過程中文化習俗與生活習慣的調適。不同地域高中生的文化融入就是適應變化了的學習生活環境,適應新的社會交往關系,學習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習得當地的行為規范并在此過程中達成對新身份的認同的過程。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是其地域文化得以在碰撞、調適中不斷豐富發展的場域。不同地域高中生的文化融入,不僅關乎當地就讀深造的每一位學子的個體學習體驗,還事關多元文化的共生、共榮、共贏以及國家教育環境長足發展。
身份認同是指個體對所屬群體身份的認可,是一種對價值和意義的承諾和確認,在本文則體現在不同地域高中生與本地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歸屬感,身份認同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融入。根據訪談記錄的比較分析了解到,不同地域生與本地生的社會交往情況良好,與對方交往的意愿都較高。有來自廣東外的受訪者表示,一開始大家相處會有些不自然,因為部分文化差異導致雙方的交流比較拘束,但慢慢地邊界感會弱化,共同體意識提高,具體表現在班級榮譽感增強等方面。身份認同度通常不會被很直觀地體現出來,而是從言語間不經意的態度、措辭等細節處得以窺見,例如,某不同地域生提到的“我們學校做得很好”,言辭間透露出對學校的歸屬感以及與同學的親密感。除此之外,他們多數人十分認可自己共產主義接班人的身份,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多元文化一體,也是身份認同度高的表現。
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和身份象征,是人們用于拓展社會網絡、構建社會認同的重要手段。人們對于語言的態度直接決定其是否能夠融入當地社會文化,找到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身份認同包括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4]。不同地域學生使用普通話語的頻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將提高其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不同地域高中生在進入廣東之后,在交流時面對不同群體的語言選擇上出現分化趨勢,使用的場合也出現分離,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根據訪談記錄得知:不同地域學生在與家人朋友打電話時會使用維語,與同鄉的同學交流時,其會選擇使用本土方言交流;在與本地生交流時則使用普通話交流,也就是在公共場合更多會選擇普通話交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疆域廣闊的國家,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習俗各不相同,在當地文化習俗的影響下,不同地域生各自形成了較為獨特文化習慣和行為。同時,多地域文化交織將引發相互吸收融合,導致其原本的文化發生變化,也就是形成文化整合。
不同地域生在進入內地高中班后,受內地的文化習俗的影響,他們受文化整合的影響相對更為明顯。例如,研究組在訪談中對于是否吃豬肉的問題,訪談對象有“我們不吃,在那我們也不吃,平常吃飯都會注意這個”的保持原本文化習俗的回答,也有“像有些同學,之前不吃豬肉,但后來就吃了”的較輕程度接受豬肉的回答。
整體而言,不同地域學生的文化習俗的表現程度受文化整合的影響顯現出更為多樣的特點。同時,文化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間的文化認同,因而進入同一班級學習生活有利于其增進民族認同感,推動其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意識。
不同地區所自有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熔鑄了不同地域學生群體的特有特征,其具體集中表現在生活習慣及風俗習慣方面。不同地域學生進入同一地區學校班級生活后會經受當地生活習俗等各方面文化沖擊,而這不僅會使不同地域學生意識到自己與本地生之間的不同進而產生跨文化適應困難,也影響了他們的文化融入。就風俗習慣方面看,大多數不同地域學生表示:“我們不吃豬肉,在哪我們也不吃,平常吃飯都會注意這個?!币灿斜镜赝瑢W表示:“個別不同地域同學對于豬肉的忌諱已經達到連鍋鏟上沾著豬油都會受不了?!庇捎诓煌赜蛲瑢W因宗教風俗上所具有的特殊性,有本地生坦言“在不認識的時候去和他們交往確實會有小心翼翼的感覺,就害怕冒犯到他們的風俗習慣。”
在生活習慣方面,較為集中的問題表現在不同地域學生的洗澡頻率上。有些地域同學表示:“兩天洗一次已經很可以了,我不會每天都去洗澡?!睋丝芍?,不同地域學生在進入廣東就讀后并不能認同且適應當地每天洗一次澡的生活習慣。由于生活習慣的差異,本地生對其他地域學生難免產生了“某些地域學生體味大”的群體偏見。本地生直言:“我們對他們有太多偏見,比如他們會幾天沒有洗澡,會體味大啦等等。”而這無疑阻礙了不同地域學生間的社會交往。
文化之間的分歧和差異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在跨文化溝通時往往存在語言溝通障礙。不同地域學生和本地生之間的語言交流障礙首先體現在語言運用上。不同地域學生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且受詞語搭配及文化語境等要素的制約[5],在普通話表達和使用方面往往不能游刃有余,影響語言意圖的表達,進而影響與本地生之間的文化互動與文化融入。例如,有本地學生表示:“部分地域同學有時候和我說的普通話我其實有些聽不大懂,就你需要停一下才能反應過來他講什么?!?/p>
其次,不同地域學生彼此交流之間大多數使用地區方言而不是國家通用語,語言的鴻溝使本地生不能明白其他地域學生的語意,難以與其之間進行語言交流。而這也無形地產生了交往圈中的語言界限與族群邊界。語言是文化融入中的核心要素,是民族的標記和烙印,是民族的形成和存在的標記。各民族各地區的人民群眾若不能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就難以打破語言交流障礙的藩籬,就難以模糊族群界限,讓其他民族、地域文化流入廣東嶺南文化的“肌理”中相互融合,就難以構建多元文化一體下的文化融入新局面。
不同地域學生的文化融入需要國家、地區、個人三方面的努力,鼓勵不同地域學生融入當地,適應當地生活的同時,要幫助不同地域學生解決在求學時遇到的交往交流問題,促進各族各地學生交流、交往、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廣東高中班級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每個人的民族習慣、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各不相同,在與本地生日常學習相處中會出現“小摩擦”,因此必須培養班級內的多元文化一體意識,不同文化要相互尊重,加強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交流,增進各民族、各地域學生間的和睦相處。
學校在宣傳欄等地宣傳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知識,營造多元文化環境,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一體意識。此外,可將不同地域學生與本地生進行結對子活動,在學習生活上互相幫助,增進各民族、各地域間的文化理解。每逢古爾邦節、三月三等其他地域的傳統節日或者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法定傳統節日時,學??梢耘e辦一些活動,讓不同地域學生與本地生一起度過這些傳統節日,感受節日氛圍與文化習俗,增加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了解的同時還能促進不同地域學生與本地生的感情,增強不同地域學生的班級認同感,建構多元文化一體意識。當不同地域學生因群體特殊性在生活上出現矛盾時老師要及時解決問題,向雙方了解矛盾發生的原因并從中調解,各民族、各地域學生間要及時溝通,互相包容,促進多元文化共融的聯動,提高多元文化適應的意識。
采取“課堂培訓+日常交流+特色活動”的方式加強“雙語雙向”教育,對語言基礎較弱的學生給予更多鼓勵和幫助。學校創建學習普通話的環境和氛圍,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可舉辦朗讀比賽、同讀一本書、同創一份報等活動,為學生學習漢語創造便利條件,將趣味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激發不同地域生提高普通話水平的興趣,加強他們的跨語言溝通能力,提升學習效率,在生活上能與本地生有良好的溝通交流,增強不同地域學生的文化認同,促進“融入融合”發展。此外,應當積極倡導不同地域學生在學校交流時使用國家通用語言,避免不同地域的學生因為語言交流不同而劃分出內外群體不安全感或者排斥感。
各學校因地制宜,挖掘當地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例如,組織學生們去廣州、珠海、深圳等地的知名建筑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實踐中,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感受當地優秀文化精神,培植學生的文化自信、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組織學習中國文化經典,講好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鮮明特色,促進血脈相通、靈魂相融,筑牢學生們的思想基礎,使他們回到本原地域后也能夠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與他人共同鑄牢多元文化一體意識。
綜上所述,筆者根據不同地域高中生文化融入的概念及自身實際的調查數據,先是具體呈現不同地域高中生文化融入特征,再闡述其當前所存在的文化融入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總而言之,不同地域高中生的文化融入研究對做好新時期團結教育工作,鑄牢多元文化一體意識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