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慶 代安琪 劉婷婷
長江大學
從廣義上說,糖塑是用糖來塑造不同的形象,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屬于塑作類民間玩具,與陶塑、泥塑、面塑等十分相似。糖塑在出現之初,是祭祀用的供品,之后隨著商業社會的發展與繁榮,逐漸演變成一種供人賞食、把玩的民俗類玩具。雖然在史料中并無確切記載,但根據制糖歷史的線索可以獲得一些證據。糖塑的創作題材大多是表現忠義、吉祥的民間傳說故事,其審美與欣賞價值更加突出。糖塑是民間美術中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與民間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蘊含著許多民間生活中的智慧與美學。
發展至今,糖塑藝術主要包含三種形式,即糖塑、糖模、糖畫,天門糖塑是“吹”與“塑”的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是功能與審美的結合,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審美取向。
天門糖塑,在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于材料的特殊性,糖塑實物無法存世。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糖塑是祭祀用的供品,故又稱作“糖人供”(通“貢”)。普通百姓最關心的事莫過于生老病死、喪葬嫁娶,伴隨著祭奠、緬懷、歡慶、祝福等不同形式的民間活動,出現了相應的民俗用品,糖塑就是其中之一。
天門市地處鄂中江漢平原,是荊楚文化圈的重要城市,文化底蘊厚重。從天門境內的石家河遺址來看,天門已有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①湖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石家河考古隊《石家河遺址群調查報告》稱“石家河遺址群落,其文化遺存從新石器時代延至周代”,石家河遺址群落位于天門境內。。天門擁有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如荊州花鼓戲、江漢皮影戲以及天門糖塑,都是該地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天門境域,北與大洪山余脈相連,西、南環漢水,依山帶水,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明清時期,由于多發大水,無數天門人背井離鄉,出門謀生。糖塑藝人挑著擔子遠走他鄉,靠手藝養家糊口,足跡遍布許多地方,近的到湖北、湖南,遠的到浙江、福建,一個糖塑藝人出門4~5 個月就可以養活一家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天門糖塑得以代代傳承。
隨著社會的發展,糖塑藝術的禮教功能逐漸削弱,進而演變成一種農閑節慶時供人食用與賞玩的藝術形式,其審美價值與欣賞價值更加突出,題材多為表現忠義、吉祥的民間傳說故事,藝術效果更加立體化、動態化。
以糖表現民間文化的習俗,充滿美好的寓意,表達了甜蜜、團圓的精神內涵。糖制品的象征意義迎合了民間習俗最質樸、簡單的心理訴求,因此被廣泛應用于民俗文化的不同場域中,用來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往生的祝愿,以及對家族美好生活的庇佑與希冀。
豐縣糖人貢是以食糖為原料利用模具注塑成型的工藝品。其形象古樸優美、生動傳神、通體透白、潤澤如玉、晶瑩透亮,用不同的傳統食用色素細致描繪,純凈而艷麗,具有民間傳統文化的特質。糖人貢形狀受到模具的限制,模具是多板塊組合體模具,一般需要4~6 塊板。模具是用整塊堅硬細密的梨木雕刻而成,制成的糖人貢坯體紋路清晰,通體有原雕藝術的立體感。因為使用的模具是多板塊的對稱組合,所以成型的作品也呈現對稱的形式。
成都糖畫一般以銅勺作筆、糖稀為墨,將事先熬制好的麥芽糖用銅勺盛起,用滴、畫、抹、潑、灑等手法快速地在一塊大理石板或砂石板上繪出圖形。糖液遇冷易凝固,在制作的時候要一氣呵成,速度要快,線條要流暢,好的糖畫線條兼具國畫中的白描風格和西方繪畫中的速寫風格。這種通過線條塑造出淺浮雕式的造型,其藝術效果偏向于平面化、二維化。從圖案來講,多是傳統的蝴蝶、蜻蜓、桃子、喜鵲、龍等。從造型和繪制技法來講,糖畫和剪紙藝術、皮影藝術的一些手法相似,造型生動、具有張力、極具特色。
天門糖塑以麥芽糖為原料,糖塑藝人在糖罐中挖出一塊半凝結的麥芽糖稀,通過多次拉扯,然后在其表面上掏出一個小洞,插上準備好的麥秸稈,向糖稀內部鼓吹氣,糖稀看上去像氣球一般越吹越透,糖塑藝人利用扯、捏等一系列手法,邊吹邊塑,形成各種造型,這種制作方法是吹糖人最初使用的技法。后人為了制作造型更為精美的糖人,還曾制作相關的模具,在制作的時候將糖稀放入,然后對著留出的氣孔吹氣,在吹氣的過程中糖稀便形成模具所刻的糖人形象,糖塑藝人在初步形成的造型上進行更加精細的捏制,這無疑是一種創新,但是失去了手工藝本身的一些價值。
天門糖塑以邊吹邊塑的手法塑形,題材多為歷史人物和民間故事,以紅色、黃色、黑色為主色,用彈簧等小工具裝飾局部,形成生動、立體的形態,形神兼備、拙樸生動、惟妙惟肖、趣味十足,創作風格獨樹一幟,兼具歷史感與故事性,展現了濃郁的鄉野文化情懷。
天門糖塑是中國傳統糖藝中的一朵奇葩,是楚文化在湖北天門地區的結晶。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和民俗的消失,天門糖塑逐漸蛻化和瀕臨失傳,保護和挽救這種傳統文化迫在眉睫。保護與傳承天門糖塑的方式有三個方面。
政府、高校甚至全社會都應參與到天門糖塑的活態傳承中。天門糖塑產業的復興與繁榮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高校的學術理論研究以及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地方高校可以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培養非遺保護與發展方面的人才,這是一項耗資高、收效長的科研任務。政府部門必須與高校、傳承人通力合作,提高傳承人的技術水平,建設好實踐教育基地,完成教學范本的編制,確定合理的產業化發展路徑。
制定天門糖塑傳承人系統化、職業化、青年化培養方案,提高天門糖塑傳承人的社會福利,增強傳承人的自信心與認同感。政府部門提供政策、資金、土地扶持,協助傳承人制定傳承與培養方案,使天門地區的技藝類、藝術類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在農業生產上保障麥芽糖原料種植的畝產面積和深度加工,給予種植農戶一定的政策扶持,規范原料加工操作,為天門糖塑的傳承提供有利的后備保障。冷藏保存優秀的糖塑作品,突破了高溫與時間的限制,打造糖塑冷藏展覽館,讓人們能夠近距離感受天門糖塑的魅力。
天門糖塑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是社會發展不可遺失的精神支柱,體現了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天門糖塑作為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代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天門糖塑,筆者提出以下發展策略。
1.拓寬天門糖塑的創作主題,使之不再局限于表現歷史故事和人物,更多表現與時代相關的主題與元素。迎合年輕消費者的審美趣味,多一些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故事和形象,開展線上產品定制、主題定制,使創作更具有時代氣息。消費決定生產,只有緊跟消費市場,天門糖塑才有長久傳承的可能。
2.改良糖塑創作的原料配方。糖塑創作以麥芽糖為原料,麥芽糖遇高溫會融化且不易保存,因此糖塑的創作時間只有四個月左右,大大限制了糖塑創作和傳承。在麥芽糖中加入適量食用膠,可以使糖塑創作不受溫度的限制,延長糖塑作品的保存時間。
設計精美、規范的天門糖塑產品包裝。好的產品需要好的展示手段,根據天門糖塑產品的特性和尺寸,設計不同規格的天門糖塑產品包裝,使天門糖塑不僅僅是大眾走親訪友的禮品,更是值得保存與收藏的精美紀念品。
天門糖塑以人工“吹”氣的方式對加熱后的麥芽糖進行造型,用氣的力度、長短因人而異,不同物件的要求也不同,氣度把握很難客觀量化,這種創作方式不僅不利于傳承,更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不利于糖塑的進一步發展。改革天門糖塑人工吹氣的造型方式,用導管式充氣筒代替。機械化的充氣造型方式不僅有利于操作和控制,還節省了人力,更能有效地推廣,符合當下安全、衛生的時代要求。
1.天門糖塑走進校園、社區,定期開展培訓和宣傳。依托本市中小學和高校美術教育對糖塑進行傳承與保護。逐漸將天門糖塑制作技藝融入美術課程和社區活動中,與相關學校和社區合作,定期舉辦天門糖塑民間美術的講座和手工藝制作評比活動,使天門糖塑文化貼近現實生活,融入現實生活,培養學生對天門糖塑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糖塑的了解,更為培養優秀的傳承人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提升糖塑的宣傳力度,提高天門糖塑的知名度。
2.天門糖塑進高校。與藝術類專業院校合作,將天門糖塑納入藝術類專業課程,傳承人手把手教授天門糖塑的制作過程和表現手法,傳播糖塑制作技巧和相關知識,專業化的人才儲備為天門糖塑的傳承與創新打下堅實基礎,更為糖塑的發展與轉化提供了可能性。鼓勵高校教師研究天門糖塑,從理論層面深度挖掘天門糖塑的內涵和外延,使天門糖塑保持持久的關注度,實現真正的“活態”傳承。
天門糖塑具有產業化發展的優勢,其各類產品適合節慶、景區、景點和商業區。在多方聯合的支持與保護下,設計天門糖塑展示的連鎖門店,形成集設計、制作、教學、體驗、展示、交流、銷售等于一體的天門糖塑產業聚集地。加快天門糖塑的技術創新,使現代化科技融入天門糖塑傳承中。確保傳統與現代雙向發展,既保護傳統風格、古法技藝,又在不改變其本質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組建一支專業化的天門糖塑市場運營團隊,打造天門糖塑產品的產業鏈,利用網絡、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滿足各層次、各地消費者的需求。
打造天門糖塑品牌,展示天門糖塑的藝術魅力,使天門糖塑成為代表天門城市文化的符號。將天門糖塑的典型形象廣泛應用于城市文化宣傳的方方面面,大街小巷的人耳熟能詳,讓天門糖塑不局限在湖北省天門市,而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形象享譽海內外。
在宣傳和銷售天門糖塑產品的過程中,必須制定天門糖塑產品市場規則,正確宣傳天門糖塑的歷史,不能打著天門糖塑技藝的旗號,用制作簡單、技術粗糙的產品冒充天門糖塑產品。
打造天門糖塑線上、線下數字化展覽館。線上,利用新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加強天門糖塑在網絡上的宣傳力度,傳播天門糖塑知識,銷售天門糖塑產品,跨地域提升天門糖塑的知名度。線下,將天門糖塑的發展歷史以展覽館的形式納入地方民俗館陳列主題中,現場展示天門糖塑的制作過程、優秀作品、文化背景,并設置DIY 環節,讓游客親身感受糖塑的制作過程,進一步體會糖塑制作的不易。逐步將新媒體理論與技術相結合,定期面向社會普及天門糖塑常識,使之形成有效的宣傳渠道,將天門糖塑文化植入青年的認知中。
天門糖塑承載了幾代天門人的艱辛,是苦中作樂的民間藝術,反映了該地區的歷史文化、生產生活、民間習俗、審美趣味。通過大量的采訪與觀察詳細了解糖塑的幾種制作技法、造型種類等,闡述糖塑的民俗文化內涵和造型特征,希望為后人研究天門糖塑提供助力。
對天門糖塑的研究,可以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工藝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對其提出的保護和發展途徑也可以推廣至同類型民間工藝中。現在對天門糖塑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我們應從發展的角度去看待民間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在社會多元化發展中繼續為天門糖塑保留一方天地,這需要政府、傳承人、學者及全社會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