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芳 太原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高校美育是立德樹人的教育,對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是考量高校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體現了高校的文化底蘊和育人理念。[1]近年來,教育部及相關職能部門就此多次頒發了指導性意見。2019 年4 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據可依,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2020 年9 月22 日,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2020 年10 月15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進行了系統的部署和全面的設計。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表明了,學校美育的地位不斷提升,美育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得到彰顯,也為高校美育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對于人們的感情的陶冶作用是德育、智育不可替代的,通過美育可以“超越利害的興趣,融合一種劃分人我的偏見,保持一種永久平和的心境”。他還說:“純粹之美育,可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無獨有偶,19 世紀英國社會美學家羅斯金認為:“只有當人在世上快樂、忙碌、行善和有所貢獻時,才是真正受過教育的人。”[2]高校美育不僅是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提高藝術修養的教育,還是健全大學生審美心理、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完美人格的教育。其根本任務和目標就是在“立德樹人”的目標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3]
美育是一項大工程,需要多方位、多渠道、多途徑的學習改進,才能在美育的道路上不斷朝著目標前進,并且發揮其最大效應,使廣大學生群體獲益。[4]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而高校美育卻發展遲緩,在知識和實踐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這將直接影響我國高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多年來,由于諸多原因,美育一直沒受到師生們的高度重視,具體原因如下:一是高校領導層對美育的重視度不夠。許多高校迫于招生、排名等壓力,追求就業率,著重于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格培養,美育只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二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迫于嚴峻的就業壓力,學生不得不將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專業技能學習和繼續深造進修的準備當中,美育課堂只是他們獲得學分的一個途徑,真正想通過通識選修課或藝術教育課堂提高審美能力的學生少之又少。學生由于缺乏對美育正確的思想認識,進而忽略或無暇顧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三是承擔高校美育任務的大多是各大高校通識選修課的主講教師,他們的內動力不足。除去學校硬軟件設備不足外,高校通識選修課堂是由不同專業學生組成的上百人大課堂,由于審美層次、審美喜好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顧及每一位學生,這也導致主講教師在知識的深淺尺度上把握不準,加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消極、敷衍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到教師的上課情緒和課堂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的建設者不僅局限于主講教師和助教,每一位學生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情緒及態度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整體走向。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有滿滿的求知欲,對于我們每一位美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21 世紀以來,互聯網科技迅速發展,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縮短了時空距離,改變了人們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人們的思想觀念、文化生活都發生了質的飛躍,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發生了大變革。互聯網技術對高校教育產生了極大的沖擊,網絡游戲、網絡購物已經成為高校學生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們在為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隱患。這些都將直接影響青年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發展。因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美育,從而遏制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沉迷,以及遠離奢侈、懶惰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5]
多年來,高校美育多半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課間有時會穿插一些課堂討論、課堂練習、影視作品鑒賞等活動,學生在課堂上基本處于“看”和“聽”的狀態,興趣寥寥。這種單一的課堂講授形式、枯燥的教學手段和缺乏趣味性的教學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信息化時代生成性學習資源傳播不暢,諸如超星、爾雅、網絡資源、電子教材、校本藝術課程等資源實際應用率不高,便利性不足等,也是造成美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網絡文化的不斷滲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多樣性教學形式來徹底改變學生的“看”和“聽”狀態,是每一位美育工作者的責任。
另外,高校美育的途徑過于單一,主要是通過學校開設的通識選修課來完成,其他核心課程幾乎沒有這一方面的任務要求。在美育途徑開發方面,不僅缺乏社會機構的參與,而且缺少學生家庭成員的參與,沒有家庭和社會的及時監督和引導,這也是導致美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國高校的美育評價機制較為單一、片面和死板,具體表現為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忽視學生的學習結果;重視藝術比賽的成績、排名,忽視比賽活動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視藝術知識、技能水平評價,忽視更高層次的審美要求及內因動力水平評價。[6]總體來說,條理性、規范性過多,而靈活性、機動性不足。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難免會有失偏頗。它需要依據各藝術門類規律,針對評價對象的實時境況,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
美育是與時俱進的教育,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調整以適應國情的發展和對人才培養的需求。21世紀以來,我國的國情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口結構、文化科技、經濟建設、國內外環境都在急劇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重要變化,人才需求已逐漸從專一型向復合型發展。美育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就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汲取國內外優秀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學經驗,建立新世界觀體系下的美育新形式。
哈佛大學作為世界一流學府,為了培養能適應各種文化、崗位和環境的“世界公民”,2002 年正式啟動,2009 年全面施行哈佛大學最新課程體系改革,“倡導‘通識教育’為核心和向‘自由教育’回歸的革新理念。通識教育是自由教育的一個獨特組成部分,只有當本科教育的其他部分與其相呼應時才能起作用。自由教育的特點是既‘寬’又‘深’。‘寬’意味著學生不受專業限制,凡是現在和將來應該了解的各種知識都要學習。‘深’意味著要挑戰學生的能力極限,所有講授內容均深入到事物的本質。為達到又‘寬’又‘深’的教學目標,新課程體系還倡導‘跨學科合作’(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和‘實踐中學習’(Activity-based learning)的革新理念。顯然,哈佛大學的培養目標不再是專門人才,而是綜合性人才。”[7]
哈佛大學“以活動為基礎的學習”(即“實踐中學習”)是指人文學科為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設計的課堂學習活動,學生“做”事情,而不是在“看”事情,學生可以通過社會活動來獲得知識。如了解都市貧困狀況,學生可以到社區參加工作等。哈佛大學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內容,倡導“跨學科合作”(也稱“合作的文化”),即指在通識課堂上,有些課程是由兩個不同專業的教師主講,來自不同的學科領域,教師的課堂教學風格也截然不同,但是他們每個人講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輪換講授,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十分和諧、默契。[8]
借于此,結合我國美育現狀,借鑒哈佛“跨學科合作”和在“實踐中學習”的革新理念,在高校美育課堂中開展“深”知識和“寬”專業的教學改革嘗試,必將使廣大學生受益匪淺。
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建設傳統美育工作坊,如陶瓷工作坊、扎染工作坊(見圖1)、刺繡工作坊、皮影工作坊、鼓樂工作坊等,開展工藝審美與自然審美教育。除本校主講教師外,還可聘請有影響力的民間藝人、行業導師等在工作坊中實地演示指導,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激發起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知識素養、審美能力素養、審美情感素養、審美創造素養和審美道德素養等,建構高校美育新模式,達到美育的終極目的。
另外,還可建立多部門聯合育人模式,例如與文管部門、社區、福利機構等合作,開展生活審美、價值審美、人格審美教育,通過具體的社會活動,有目的、分批次、多崗位地靈活推進,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啟發,擁有辨是非善惡、懂溫良美善、知公正道義的能力,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哈佛大學的“合作的文化”啟發我們在美育過程中,可以嘗試多位教師共同“合作”的教學模式,取長補短,巧妙安排,有效合作,以達到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中,主講是美術專業教師,涉及音樂方面的知識時難免會出現力所不能及的現象,這時如果由擅長音樂的教師來合作教學,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其他專業課程也可根據課程設計要求,適當進行教師間的“合作”活動(見圖2),跨專業挑戰學生的能力極限,以突破他們的知識局囿,提高審美能力,適應時代發展。
總之,通過構建我國美育新形式,必將極大地幫助大學生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提高審美品位、人文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建構完美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