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征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新時代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舞臺,對新聞工作者創新拓展文化報道、提升工作效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徽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和時代特征的創新型文化強省,為全面建設美好安徽提供更大文化支撐,新聞工作者要為之貢獻更多智慧力量,可謂責之所在、重任在肩、大有可為。
安徽主流媒體要助力形成與不斷提升的安徽硬實力更匹配的安徽文化軟實力,就要加強媒體深度融合創新,打造更多優質內容,全力提升文化報道的闡釋力、引導力、傳播力,強化文化鑄魂、價值引領,充分展示安徽文化的豐厚內涵、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媒體要做精做強文化報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確立正確視角。文化報道要關照全局、聚焦主線、貼近群眾,增強思想性、指導性、貼近性、可讀性,力革“套路化”、“扁平化”、“淺層化”、“碎片化”之弊。
圍繞文化建設中心工作寫文化。主流媒體編輯記者首先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擔負新的文化使命,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各項重點工作,創新開展文化報道,全力以赴做發展主題主線、文化主流內容和社會主流價值的“放大器”和“擴音器”。
從新時代視角寫文化。要跳出文化看文化,一方面深耕文化領域的“責任田”,深入展現新聞報道對象的文化內核、文化屬性和“文化味”;另一方面著眼文化生成的“土壤”,胸懷國之大者,放眼發展全局,在把握個體和社會的關系中,在體現社會大格局和時代景深中,提升報道分量,拓展文化報道的功能與價值。
在安徽文化的價值闡述、精神引領、資源發掘、功能支撐上發力,會讓報道更開闊、深邃、厚重。如安徽日報推出“行走江淮看文化”系列文化觀察稿件,聚焦犧牲奮斗的紅色文化、賦能“逆襲”的創新文化、崇德向善的“好人文化”、傳承發展的傳統文化等,闡釋其中的安徽特色、社會風貌、時代價值,融合了大視野和小切口,融合了時政性、社會性和文化性,是常規文化深度報道向“大文化”報道升級的一次有益嘗試。
立足更高站位,從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一盤棋的角度,創新報道闡釋跨區域、一體化文化項目,文化報道才能更富開拓性、建設性。安徽日報推出“安徽詩路文化走廊”系列深度報道,推介貫穿安徽全省的“四條詩路”,獲得安徽新聞獎一等獎。報紙開設了“安徽詩文地理”專欄,約請專家撰寫學養深厚、文情并茂的大文化散文,倡導以詩“點睛”,串珠成鏈,活化文旅,引起社會各界重視和良好反響,多家省外媒體跟進報道。“徽學”系列專題報道,貫通徽學學術研究與實踐應用,展現專家將論文寫在江淮大地田間地頭,致力擦亮徽學這個安徽優秀鄉土文化的金名片。
要從大眾視角寫文化。文化類稿件,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溫度,既要關注事,更要關注人。多寫人的經歷、人的發展、人的活動,更好地抓住文化特質、時代脈動、社情民意,讓報道豐富多彩,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如“馬路背后的城市記憶”系列專欄稿件做了嘗試,從群眾生活感受的角度,從一個個文化細節入手,打撈合肥、馬鞍山等城市道路上的歷史文化內涵,激活“區域生活共同體”內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副刊也要更接地氣。安徽日報“黃山”副刊推出“文化皖軍抒寫新時代”文藝策劃稿件,努力注重從百姓生活變遷的小切口,抒寫時代之變、地域之變、文化之變。“黃山”副刊最近在報社領導倡導下,嘗試“百姓寫、寫百姓”,主打“真人真事、真情實感,真知灼見”,在工、農、兵、學、商、教、科、文、衛及新職業人群中發掘作者,以真實自然的生活書寫,寫出時代鏡像、生活浪花、泥土芳香。我們仍有許多不足,應以更多創新探索,努力將黨報文化副刊辦成新型大眾文化陣地。
二是增加文化韻味,文化往往賦予一個地區獨一無二的印記,展現一個地區的獨特韻味與精神氣場。記者要興調查研究之風,自覺用雙腳丈量大地,用雙眼關注現場,通過一個個典型案例,講好安徽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精彩故事。
彰顯時代氣韻。從基層實踐、百姓故事落筆,著眼可見可感可及的群眾文化生活體驗和文化消費,深入報道新時代文化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濃墨重彩展現全國文化版圖中的安徽篇章,深入挖掘國家重大活動的安徽元素,努力呈現全省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根江淮、抒寫時代的實踐探索。主題報道應注意,不能就現象寫現象,就變化寫變化,更要注重講規律、講邏輯、講內涵,講故事。
聚焦徽風皖韻。文化報道一頭承載璀璨厚重的歷史文脈,一頭連著開放包容、守正創新、蓬勃活躍的當代文化創造。安徽主流媒體應努力刻畫屬于江淮的文化表情,擦亮獨特文化標識,增強安徽文化認同感、影響力,安徽日報文化新聞中心做了一些創新探索。如以“安徽文明之光”系列報道中,《舊石器時代,安徽人長什么樣》《7300 多年前,“家”住淮河岸邊》《兩處大遺址,實證中華文明起源的“高光時刻》等深度綜合稿件,梳理安徽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戲曲如何致青春”系列報道,先后聚焦省黃梅劇院、廬劇、花鼓燈、泗州戲等地方劇種劇團,介紹戲曲傳承發展、創新劇目和主要演員,助力傳統文化的戲曲藝術,與時代生活和年輕人的興趣愛好對接。“中醫藥傳承發展”系列報道,聚焦中醫典籍整理活化利用、新安醫學傳承、亳州中醫藥文化產業等,展現安徽中醫文化和產業創新性發展。我們的文化報道要繼續創新話語表達,把深度與鮮活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事結合起來,把記者編輯想講的與讀者想聽的結合起來,在專業性中體現親和力,在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中建立新聞鏈接,用“好聲音”、“好故事”贏得讀者認可和歡迎。
安徽日報文化新聞中心在文化報道中,以“走進文化小鎮”專欄呈現古村古鎮煥發新彩;以“戲曲如何致青春”專欄關注地方戲曲傳承創新;以“全域旅游看安徽”專欄聚焦地方文旅發展;以“非遺瑰寶生新輝”專欄呈現非遺資源傳承與盤活實踐,以“星耀江淮”專欄回顧和展現安徽名人風采等。下一步,應圍繞徽文化、包公文化、淮河文化、地方文旅融合、戲曲、考古文博、古村落、非遺、安徽名人名勝、書香安徽、古建、徽菜美食等,加強安徽文化標識品牌、特征內涵的體系化呈現。
培養黨報氣質神韻。在文化報道中,我們的目標是,創新策劃,記者采寫與專家、作家、通訊員供稿齊頭并進,開門辦報聚合力,融匯古今寫氣象,求新求活接地氣,打通雅俗講故事,一方面展現燦爛文化的歷史與時代精髓,另一方面適應普通群眾的文化審美口味,就能將“書香味”與“泥土味”、歷史性與現代性、新聞性與文化味更好融合。在做好主題宣傳報道的同時,在以硬新聞為主的新聞紙上,營造出一片溫馨透氣的文化綠地,不斷提升報紙的品格內涵。
三是推進媒體融合,推動文化報道內容生產傳播從可讀到可視、靜態到動態、一維到多維的轉型升級。
打通版面頁面、網上網下、大屏小屏,推動文化報道從紙上不斷向網上、掌上拓展。我們的文化報道,必須堅持移動優先,實現文化報道全技術應用、全終端呈現、全方位傳播。安徽日報文化新聞中心成立了皖派工作室,打造了一支文化新聞宣傳融媒輕騎兵,與安徽日報新媒體中心、安徽日報視覺新聞中心緊密配合,推出一批具有時代溫度、彰顯徽風皖韻的文化類融媒產品,利用報業集團新媒體矩陣,努力拓展融媒內容生產力產品傳播力。如鳳陽“明中都”考古、“安大簡”研究專題報道,“鎮館之寶”系列報道,“戲曲如何致青春”系列報道,聚焦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精心制作圖文和微視頻報道,讓遺址、文物、研究成果、藝術門類自己“開口說話”,講述文化瑰寶背后的故事。
突出可視化表達,努力站上短視頻發展風口,注重使用網友喜歡的方式、渠道、話語體系。安徽日報文化新聞中心、記者部、新媒體中心精心策劃、制作一批文化類新媒體作品,用“蒙太奇”意識,將音樂、視頻、文字融為一體,滿足視覺聽覺共情體驗,努力做到體驗真切,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更好地傳播主流價值、時代風貌和文化內涵。同時,增加互動傳播,不但為讀者提供更好的全媒體驗,還要打造“新聞+服務”媒體融合新模式,在提供信息、觀念、情感需求之外,提供對讀者更有用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