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于麟
1922年7月,《新青年》《勞動周刊》等重要刊物紛紛休刊、停刊,其他幸存刊物遠不能滿足黨的宣傳工作的需要。同年9月,中國共產黨順應革命要求,于上海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份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注重“集體立言”,立志將《向導》周報辦成“代表中國民眾利益的報紙”[1]。有鑒于此,《向導》周報先后設立“通信”“讀者之聲”欄,便于編者與讀者交流,形成了編者和讀者之間的獨特往來。本文試圖挖掘與分析《向導》周報“讀者之聲”欄的編讀往來內容,呈現《向導》周報的一個側面。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通過的宣言指出:“在目前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奮斗目標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2]這在實際上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8 月17 日,為推進民主革命綱領的落實,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舉行了特別會議。會議接受共產國際意見,決定加強宣傳工作,委派負責中央宣傳工作的蔡和森籌辦《向導》周報。
1922年9月13日,《向導》周報在上海創刊。《向導》周報以中共二大所確立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心,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宣傳作用。《向導》周報從1922 年9 月13 日創刊到1927 年7 月18 日停刊,共出版201 期。從第1 期到141 期,每期八頁;從第142 期起,增加為十二頁;從第144期起,增加為十六頁。《向導》周報初創時并不分欄,從第7期開辟“時事短評”“讀者之聲”欄,從第25 期起,《向導》周報增辟“中國一周”“世界一周”欄。此外,《向導》周報還先后開設過“什么話”“寸鐵”“余錄”等欄目,欄目設置日臻多樣。“讀者之聲”欄在1922 年10 月22 日第7 期創設后,便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的來信,成為讀者“批評本報主張”[3]的重要平臺。經筆者統計,《向導》周報“讀者之聲”欄共設75期,第12~47期、第143~193 期相對穩定,其余分布較為分散。同時《向導》累計刊登讀者來信113篇。《向導》周報編輯還以“記者”回信的形式答復了讀者來信所提的意見,共計43篇,與來信一并刊登于“讀者之聲”。[4]
建黨之初和大革命時期,中共中央明確要求中國共產黨深入群眾開展工作。1922 年7 月,中共二大通過的《組織章程決議案》要求“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5]。《向導》周報編者承擔起黨報的群眾工作,既要教育、引導、動員群眾,也要反映人民的呼聲。為強化讀者對國事的關注,激發廣大讀者的積極探討,《向導》周報說明“凡工人團體,學生團體,各地公眾圖書館,閱報室及一切政治圈要看本報者,望將地址開來,本報按期送閱一份”,[6]以利于讀者群體獲取報紙,也指明“讀者諸君對于本報的主張如賜批評,不論贊成反對一概在本報發表”[7]。《向導》累計刊登讀者來信113 篇。在中共二大指導下,“讀者之聲”欄對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目的等進行了大量討論與探索。
中共二大指出,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因而,《向導》周報“讀者之聲”欄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進行了大量報道。讀者白青認為:“反對侵略我國的日本帝國主義,這是全國的愛國人民都應該一致起來,協力同心進行的。”但“因為各國帝國主義者早已和我國的軍閥勾結”“所以我們歷來的任何愛國運動都不能成功!”[8]讀者文恭指出:“僅僅打倒自己國內軍閥,建革命政府”是“完全大錯而特錯”,指明“軍閥靠帝國主義而助植,帝國主義靠軍閥而掠奪”,所以中國革命“必須打倒了國際帝國主義,而打倒國內軍閥,而建設革命政府,自然勢如破竹,迎刃而解了。”[9]讀者“廣大法科教授”梁明致與《向導》周報編輯瞿秋白在《向導》周報第144、146、150期中以“階級斗爭問題”開展了三次探討。瞿秋白借三次討論向讀者群體介紹了階級革命的依靠力量,詳細介紹了革命的對象。
工農群眾是人民的主體,也是民主革命的關鍵力量。《向導》周報編者曾指出:“中國目前的革命是勞動界(即城市工人階級和鄉村農民階級)為主體之國民革命,并非少數智識分子去聯絡勞動界的革命。”[10]因此,《向導》周報編者與讀者在“讀者之聲”欄中就如何動員工農群眾、工農參加革命的必要性進行了積極探討。讀者趙成章提問:“一般勞動界多系無智階級,迫于生計”“安能起來革命呢”,“一般民眾謀生尚難,何暇于”革命。編者答曰:“勞動界受壓迫太厲害已經不能忍受了,已經覺悟非起來推翻軍閥資本家不可了”,工農群眾“比較‘有智階級’更加感覺革命的必要,而且更有力量”[11]。讀者德連認為:“工農階級是民眾內占最多數的被壓迫階級,希望革命的成功”,但其“沒有主義的觀念,即常智常識亦是不夠的,所望革命的成功,離事實果然還遠”。編者對此表示認同,答曰:“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12]讀者符琇認為:“革命若要成功,凡是有客觀眼光的同志,誰都承認非革命基礎——農工……他們自己組織起來為他們的利益奮斗不可。”[13]編者亦對此觀點表示深深認同。
讀者倬云在參加“學術研究會”,和與會者討論“革命的目的”時發生爭執。他認為,“革命的目的是實現一個‘無產階級的社會’——共產社會”,編者回復“這一問題是抽象的問題”“應具體地問”,明確“目前中國革命的目的是,要求民族獨立,推翻封建社會”[14]。讀者映勝在讀第160期后,認同編者關于革命目的的答復。但是,他“在最近又聽到許多人對于革命的目的的解釋”異于編者,因此產生了懷疑,表示想要“一個圓滿真確的答復”。編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系統地回答了這一問題,記者指出:“造成革命的社會條件既然各不相同,革命的內容,革命的趨同,即革命的目的,便自認跟著各不相同。”“只有從這些客觀環境的分析中,才能認識得這一革命的目的”,所以“勉強想象出一些抽象籠統的通用于一切革命的目的,是沒有用的。”[15]從而在根本上指正了中國革命的目的。
讀者根據編者所發文章、社會現實產生疑問,并將問題、見解寫成信,寄與《向導》周報,《向導》周報編者進行回復,構成了編者和讀者之間的多重對話。《向導》周報編者給予對話方向,在社會上引導了良好的輿論。正如蔡和森曾說:“猶憶兩年前本報初揭國際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之理論與事實時,北京大學教授胡適之目為海外奇談,現在這種海外奇談竟成為普遍全中國的政治常識。”[16]“打倒帝國主義”這一口號逐漸被社會各階級共同使用,“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眾多革命者的共同認識,可見,“讀者之聲”欄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性。
《向導》周報“讀者之聲”欄是我黨立于時代背景的必然產物,是溝通群眾的重要途經,更是聽取群眾觀點的重要平臺,助力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再次崛起。“讀者之聲”欄編輯和讀者的往來具有化游弋讀者為忠實粉絲、提高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力、推進國民革命進一步發展的作用。
在歷史長河中,每一個個體都是時代的推動者。如馬克思所說:“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系是形成一切關系的基礎。這些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17]在建黨之初和大革命時期,軍閥割據致使國家四分五裂,社會動蕩不安。誠然,在此種背景下,個體意識逐漸被時代淹沒,成為了隨波逐流的大眾群體,但《向導》周報的“讀者之聲”欄表明,民眾一直期待能參與到國家和社會生活之中,他們通過給《向導》周報寫信傳達個人情感,并以此探尋國家未來。“讀者之聲”欄開設不久,便受到讀者的廣泛認同與支持。廣州讀者曾國光來信說:“在黑沉沉底下的中國,‘向導’真是一線的曙光了。”[18]在《向導》周報受到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公然迫害之際,讀者奮力號召“凡是處于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雙重壓迫下的中國人們,無論誰也應該愛護貴報”“擁護向導報永久的存在,是我們目前第一個任務”[19]。在《向導》周報“難藉以維持”[20]之際,讀者紛紛響應。鄭彥之來信表明:“我現在很愿意將我每月十余元的薪水,按月一元供給貴報。”[21]身處德國的叔隱、浚明、語罕表示:“英金四鎊,聊助公等筆墨之資,四方傳布,必有聞風而起者矣。”[22]讀者的贊譽與擁戴是對《向導》周報編者的認可,也是近代知識分子以筆為器、改造社會夙愿的現實表達。廣州讀者曾國光來信說:“只望‘向導’周報里的諸先生,不斷地奮斗”“也許能夠令華眾漸漸地甦醒起來,團結起來地可能,或發動地準備”[23]。可以看出,“讀者之聲”欄的創立正順應了當時社會上一批游弋讀者,并通過“讀者之聲”欄的雙向互動使其化為《向導》周報的忠實粉絲。
《向導》周報的《本報宣言》和《本報啟示》,均表達對讀者來信采取包容態度,歡迎讀者積極發表己見。讀者來信,無論是批評、贊譽、還是其他,說明其對編者的信任。編者刊發其文章,進行版面回復表現出報刊的開放性、包容性。這樣的編讀往來形式,使讀者實現了寫信價值,還傳遞了辦報者視讀者為衣食父母的態度。反之,“版面沉默”,私下也不回復,勢必會使讀者失望,以至于放棄報紙。“讀者之聲”欄拉近了報紙和游弋讀者之間的距離,打通了編者和讀者的聯系,故含有召喚、化游弋讀者為忠實粉絲的邏輯。
《向導》周報編者貫徹中共中央指示及落實《向導》周報發行策略,激發了讀者的參與意識,在無形中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力。
張永年認為,中國共產黨“以期打倒國際帝國主義的侵略,求全人類解放的成功為目的。”是“被壓迫的被統治的被奴隸的中國弱小民族解放的前途”。[24]邢適生認為,“幸向導早些出世,負了指導提攜的責,我相信盡可跟著他跑,確沒有‘碰墻’和‘陷阱’的危險啊。”,指出中國共產黨“只知努力于革命”[25]。此類來信,往往起到獨特作用。讀者的贊譽與編者的積極回應會間接培養讀者一種呼應權威的心理,隨報刊社會影響力的擴大,還會出現讀者對主流話語的追隨心理。兼之“讀者之聲”欄刊載的文章映射著群眾的聲音,致使《向導》周報編者獲得廣大社會影響力,而《向導》周報編者皆為共產黨員,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力隨報刊的發展不斷提高。
“讀者之聲”作為自由發聲的平臺,掀起了編讀往來的熱潮,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力。中國共產黨一時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熱點,就連國民黨中的讀者梁由都不覺驚呼:“中國共產黨是最革命的黨”[26]。
“國民革命”最早由國民黨提出,中國共產黨在《向導》周報中給予其全新的解釋,即“中國的國民革命就是中國民眾對于外國帝國主義之經濟的和政治的剝削之反抗運動,其目的在推倒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勢力和其走狗——本國的軍閥——而建成一個合于民眾利益的獨立政府。”[27]《向導周報》在反封建的基礎上增加了反帝的內容,這進一步完善了“國民革命”的含義。
以社會輿論推動國民革命發展,是《向導》周報的重要使命之一。廣州的童炳榮在信中說:“世界進化的道路,國民運動是必經的階段;為達到我們理想中的世界,也是必厯的過程;所以無論何派別,在這時候必定要站在這一條路上。”[28]文恭來信說:“被壓迫的民族—工人,農民,兵士,商人,學生,快快起來作舉國一致反帝國主義的大運動,始終要到達驅逐任何帝國主義于中國領土之外為止”[29],兩位讀者表達了應以全國各階級的共同合作推行國民革命,在當時主要指向大革命。同樣,“北伐之失敗,乃一切革命者之失敗,一切革命者在此革命急迫期間中,能合作則存,不能合作則亡,相扶助則存,相猜忌則亡”[30]是大多數讀者普遍認同的觀念。由此,編讀往來引發的社會輿論維護了國共合作,助推大革命的進一步發展。
《向導》周報對20世紀20年代國民革命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讀者之聲”欄作為編讀往來的重要平臺,其發揮的特殊作用更是加深了中國共產黨與讀者的聯系。《向導》周報編讀往來的成功經驗對現今的黨報黨刊“讀者來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迪意義。
《向導》周報作為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宣傳工具,始終堅持“黨管、黨辦”的原則,“讀者之聲”欄也不例外。首先,“讀者之聲”編輯工作始終由中國共產黨人負責,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陳獨秀主持創辦了《向導》周報,并為《向導》周報撰寫了《本報宣言》,確定了《向導》周報的編輯方針。同時,陳獨秀也是《向導》周報發表文章最多的作者,在“讀者之聲”欄中多用“記者”解答讀者問題。除了陳獨秀以外,李大釗、蔡和森、瞿秋白等人也參與編輯過“讀者之聲”。他們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對黨有著高度忠誠,由此,不僅保持了“讀者之聲”欄的導向正確,而且深化了內容的思想性和先進性。此外,“讀者之聲”具有嚴格的審查制度,來信需經過主編和編者的共同審核,其一,不刊登質量差的來信;其二,不刊登不符合政治訴求的來信,從根本上避免導向問題的出現。
“讀者之聲”欄對內容和讀者的精準定位,是《向導》周報獲得廣泛影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向導》周報《本報宣言》中指出:“為了要和平要統一而推倒為和平統一障礙的軍閥,乃是中國最大多數人的真正民意。”[31]因此,《向導》周報刊登的文章多為抨擊帝國主義和軍閥、表達革命訴求。《向導》周報創辦伊始的受眾定位于智識分子,尤其在“讀者之聲”欄中,讀者不僅借此平臺發表個人觀點,而且通過與編者的交流解答其心中疑惑,這促使《向導》周報受到社會各界的贊美和擁護。
在紛亂的社會背景下,“讀者之聲”的精準定位切中時弊,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同讀者建立人性化和個性化溝通的有效手段,更是警醒民眾、激發人民抵抗外族侵略的一大思想利器。
《向導》周報能在讀者群體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關鍵在于其貫徹群眾路線,貼近讀者群體。讀者作為報刊發展的衣食父母,報刊只有把編讀雙方置于平等地位,將讀者的需要視為自身責任,才能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基于此,《向導》周報“讀者之聲”欄在群眾路線的指導下,使讀者擁有了可以暢所欲言的公共平臺,也是被服務的對象。編者不僅詳細回答讀者的問題,而且向讀者提供相關的外延服務信息,由此,構成了編讀之間的良性往來。
《向導》周報“讀者之聲”欄作為中國共產黨繼《新青年》通信欄目的接續發展,是無產階級黨報理論在中國的初步實踐。“讀者之聲”欄的設立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踐行群眾路線和黨性原則的重要嘗試。它有效地溝通了群眾與黨員,指引了中國革命的方向,真正做到了堅持黨報黨性與服務人民群眾的統一。
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與媒介技術的高速發展使黨報黨刊編讀往來欄目陷入窘境,因此,當今黨報黨刊應從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中找尋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當下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媒體科技發展相結合,使“讀者來信”欄永葆生機活力。
注釋:
[1]敬告本報讀者,《向導》周報第15期,第124頁.
[2]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33.
[3]本報啟示,《向導》周報第3期,第24頁.
[4]齊輝,陳康.《向導》通信欄與中共早期黨報黨性、人民性特征的建構[J].新聞大學,2022(08):46-60+122-123.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62.
[6]本報啟示,《向導》周報第7期,第60頁.
[7]本報啟示,《向導》周報第3期,第24頁.
[8]白青.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37期,第283頁.
[9]文恭.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80期,第641頁.
[10]記者.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153期,第1469
[11]趙成章.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153頁,第1469頁.
[12]德連.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161頁,第1595頁.
[13]符琇.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191期,第2066頁.
[14]倬云.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160期,第1580.
[15]映勝.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177期,第1844、1845頁.
[16]蔡和森.孫中山逝世與國民革命,《向導》周報第107 期,第893頁.
[1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
[18]曾國光.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27期,第202頁.
[19]雅零.讀者之聲,《向導》第104期,第872頁.
[20]敬告本報讀者,《向導》第15期,第124頁.
[21]鄭彥之.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20期,第164頁.
[22]叔隱,浚明,語罕.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25期,第188頁.
[23]曾國光.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27期,第202頁.
[24]張永年.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162期,第1612頁.
[25]邢適生.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180期,第1893頁.
[26]梁由.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143期,第1309頁.
[27]太雷:《辛丑革命在中國國民革命上之意義》,《向導》周報,第86期,第705頁.
[28]童炳榮.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42期,第324頁.
[29]文恭.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80期,第641頁.
[30]張人杰.讀者之聲,《向導》周報第171期,第1745頁.
[31]陳獨秀.本報宣言,《向導》周報第1期,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