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婧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脫口秀在我國最初就以綜藝的形式被大眾所熟知。1996年,我國第一個脫口秀節目《實話實說》在央視播出,之后各個衛視紛紛推出脫口秀節目。在我國,脫口秀文化曾間歇性地依靠電視綜藝得到一定的發展,但長時間以來,它更多的是一種小眾群體的文化需求。近些年,《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在網絡平臺爆紅,使得脫口秀這一文化形式被越來越多的大眾熟知并喜愛[1]。但與網絡脫口秀節目相比,各個衛視未能趕上這波熱潮,脫口秀類的電視綜藝并未發展起來。
脫口秀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我國的脫口秀節目在本土化的實踐中,依靠造“梗”將脫口秀這一舶來品發展為中國式的喜劇新形式。在這一過程中,脫口秀節目內容出現泛娛樂化傾向嚴重、同質化現象明顯等問題[2]。電視平臺如何喚起觀眾對于脫口秀綜藝的期待,如何創新性地利用脫口秀這一藝術形式引導社會風氣、傳遞正能量,是制作方急需思考的問題。
《今晚開放麥》作為東方衛視在語言類喜劇節目領域的又一創新性嘗試,是國內衛視謀求新發展、提高內容競爭力的新產物。本文將分析該節目的創新特征和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探討電視媒體在脫口秀節目賽道中實現新發展、提升衛視競爭力的破局之道。
《今晚開放麥》節目每期圍繞特定主題,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名人明星,他們基于各自的人生體驗,在經過不同包裝的舞臺上,以多種表演形式為觀眾帶來創新性的脫口秀表演,分享他們的個人經歷和成長故事,引導大眾以幽默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點滴,給觀眾帶來更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節目于2023年1月15日開播,共12期,在“五網”平均收視排名穩居同時段第一,位居中國視聽大數據2023年第一季度省級衛視節目收視冠軍;截至2023年4月5日,該節目的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高達9.7億,相關短視頻的累計播放量超過了22.2億。
《今晚開放麥》在節目內容設置上打破了傳統的脫口秀形式,將“快樂分享秀”作為節目定位,通過設置前置真人秀、開放麥、采訪、真假麥、金句分享和觀眾請開麥6個環節,突破脫口秀舞臺形式,豐富節目內容。區別于“一根桿、一個麥”的單口展示,節目為嘉賓打造了更適合本人的舞臺呈現形式,在舞臺布景上快速使嘉賓和觀眾沉浸特定情境。節目最具創新性的環節是真假麥版塊,舞臺放置一個真麥、一個假麥,嘉賓可以選擇說真話還是說假話。面對一些令人感到意外、棘手的問題,嘉賓慌亂的表現、現場機智的回答也是節目的一個看點。每位名人分享結束后,節目都會提煉文本中的精彩語句,濃縮高光時刻,引發觀眾情緒共鳴。節目還會在每期結尾設置觀眾請開麥環節,打造現場觀眾和嘉賓的即時交流平臺。
《今晚開放麥》中的表演融合了多種元素,形式更加多樣化。除單口脫口秀外,節目還采用音樂表演、情景劇、組合脫口秀等形式,在節目內容中融入音樂、舞蹈、模仿等元素,在脫口秀形式上進行創新性嘗試。部分嘉賓因為缺乏脫口秀表演經驗和技巧,節目組就為不同職業的嘉賓打造了適合他們自身能力的舞臺形式,彌補了部分嘉賓脫口秀表演技巧和文本支撐方面的不足。例如,節目組為金志文和陳楚生兩位歌手設計了音樂脫口秀,兩人通過吉他彈唱完成了故事的分享,這一設計符合嘉賓的特長,幫助嘉賓更好地傳達了文本內容和價值理念。景德鎮喜劇演員孫建弘的互動脫口秀廣受好評,他根據現場觀眾的反應快速作出回應,極大地增強了表演的現場感。在《今晚開放麥》的舞臺上,影視片段、音樂和舞蹈、模仿秀等形式有力地支撐了嘉賓的表演內容,突破了脫口秀舞臺僅是“一人一麥”用語言來創造快樂的模式。節目組的種種跨領域的內容嘗試突顯了當代藝術的“液態”屬性,旨在提高觀眾的接受程度和參與度。
表演舞臺的空間被節目組精心打造成戲劇化的場景。過去一個簡單的沙發和一張桌子就可以開辟一個談話的空間,僅是藝人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就足夠吸引觀眾[3]。但是在脫口秀賽道競爭激烈的今日,空間對于脫口秀的重要性大于過往。電視綜藝視覺畫面的呈現仍然是提升傳播效果的關鍵,因此節目組在豐富舞臺置景以提升觀眾視覺體驗方面作出了創新性嘗試。節目通過打造戲劇化的空間來呈現新的故事,在不同空間設定下賦予嘉賓不同的角色。例如,楊超越表演時的舞臺是按照她的臥室場景來設計的,從她與媽媽看黑白電視的兒時記憶,到長大后出演情景喜劇,一個少女的成長心事在臥室中逐漸展露。在內容方面,節目緊密地聯系著她的個人生活經歷;在空間呈現上,空間的包裝有助于她分享關于“家庭”的內容,戲劇化的空間設計賦予了節目更多情感和細節,使嘉賓的表演更加生動真實。又如,節目組以“過年”為主題,巧妙地把嘉賓的采訪區設置在吃年夜飯的圓桌上,打造貼近真實生活的場景,嘉賓面臨著必須講實話的心理壓力,雙方的交談和表演產生更具真實性的效果,貼合觀眾真實生活,更容易與觀眾形成共鳴,沉浸感也明顯增強。
《今晚開放麥》在環節設計上展現出創新性和獨特性。康德認為,歡笑是從與期待毫不相關之物轉化而來。觀眾會因為事物按照預料發展而感到滿足,但意料外的事件也會帶來歡笑。在真假麥環節,主持人通過向嘉賓拋出出其不意的問題引發觀眾笑點,嘉賓會因為問題棘手而慌亂,而他們選擇說真假話的過程與最后的回答都能給觀眾帶來懸念感和驚喜感。真假麥環節挖掘出受邀嘉賓鮮少公開的一面,主持人提出的問題針對受邀嘉賓的個人經歷和社會關系,犀利刁鉆,考驗嘉賓的臨場反應能力,同時反映出他們的真實想法,滿足觀眾的部分窺私欲。例如,岳云鵬向曹可凡提問“在上海您是不是分量最重的主持人”,曹可凡回答“體重上是”,在嘉賓的繼續追問下,曹可凡巧妙機智地回答“體重以外就不好說了,看你用哪個秤”。節目在這一環節針對不同特點的嘉賓玩出了新花樣,如陳銘在真假麥環節就針對他專業辯手的身份,把真假麥環節變換為正反方辯論,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論“岳云鵬應不應該繼續上春晚”。真假麥環節十分考驗嘉賓的反應能力和專業能力,這樣新穎的環節設計讓節目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極大地幫助嘉賓塑造形象,也使節目在脫口秀領域獨樹一幟。
《今晚開放麥》主題多元化,并且節目組仍在努力拓展脫口秀的內容邊界。節目共設定了11個不同的主題,如“過年”“傳統文化”“演技派”“我和我的家鄉”等,通過將火力集中在特定內容,讓嘉賓能夠精準把握并清晰表達主題,也讓觀眾快速清晰地了解節目主題,使觀眾在快節奏的話題中體會到樂趣。嘉賓在講述、面對、分享的過程中,發揮了“跨界”優勢,講述了只有身處特定環境中才會面對的生活瑣事。節目主題雖然貼近觀眾生活,但是仍圍繞名人的經歷和成就展開,突顯了名人故事的獨特性和吸引力。在以“演技派”為主題的一期節目中,范明講述了自己從初學表演逐步成為男主角的演藝道路,馬蘇和黃奕則分享了“高開低走”的職業生涯,這些故事都展現了演員職業生涯中所經歷的挫折與挑戰,以及演員對表演事業的熱愛和堅持。此外,這期節目是在中國最大的影視基地橫店錄制的,眾多群眾演員參與了節目錄制。“演技派”的主題承載了臺上嘉賓和臺下觀眾共同的演員夢想,嘉賓與觀眾形成了有效連接,嘉賓敞開心扉講述自己的成長歷程,快速與職業人群在工作經歷上形成情感共鳴,節目期間還呈現了無數群眾演員的奮斗和堅持,這也給節目注入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教育意義。
《今晚開放麥》的互動環節反饋及時,節目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為了建立場下觀眾與臺上嘉賓及時互動的通道,節目組在錄制場內設置“情緒價值球”,觀眾通過“拍一拍”記錄快樂值,這一環節使得觀眾能夠即時表達對表演內容的態度,嘉賓也會針對現場觀眾的反應作出反饋,更加突出表演的現場感。例如,孫建弘在介紹家鄉江西省景德鎮和世界聞名的白瓷時詼諧幽默,觀眾頻繁地“拍一拍”為他增加快樂值,現場“啪啪”聲不斷,他笑稱觀眾像是景德鎮拍泥土做瓷器的師傅,此話一出,觀眾又大笑起來。表演嘉賓通過精彩的語言幽默地與現場觀眾互動,臺上的演出、臺上臺下的互動、臺下的反饋共同構成了表演[4]。這樣的互動方式豐富了表演內容,使得快樂的傳遞更加直接,節目內容更加完整。
節目組設立觀眾請開麥環節,搭建嘉賓與觀眾及時交流的平臺,現場觀眾針對嘉賓分享的內容進行提問,嘉賓為觀眾解惑的同時也可以分享最近的人生感悟。在以“演技派”為主題這一期節目中,懷揣演員夢的群眾演員對于范明老師的分享頗有感觸,詢問如何成為一位好演員,范明老師用真誠回應,強調熱愛事業的態度,并指出扎實練好基本功的重要性。觀眾請開麥這一互動環節的設計可以說是故事傳遞的催化劑,體現了節目組對于“開放麥”內涵的把握,重視觀眾的參與和開放的表達,電視機前的觀眾可以自動帶入現場觀眾的視角,并對現場觀眾的提問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相較于形式上的種種創新,節目組未在文本內容上作出創新調整,嘉賓分享的文本質量不高。首先,《今晚開放麥》的文本內容并未深挖嘉賓故事和跨界優勢,對于素材積累和提煉還有所欠缺,節目內容整體上仍是依賴眾多“梗”的不斷堆疊,最后在結尾強行升華價值,銜接不流暢。其次,文本內容缺乏對當下社會議題的觀照和探討,更多的是基于明星嘉賓個人的生活體驗和工作經驗,其內容甚至不是第一次在公眾面前呈現,無法保證新鮮度的同時更難以做到幽默有趣。再次,受邀的嘉賓多數不熟悉自己的文本,過度依賴提詞器,導致表演較為生硬,也使得節目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文本在主題契合度上也存在問題,多數嘉賓的文本并不能真正做到切題,或是在同一主題下不同嘉賓分享的切入點相同。比如,在以“我和我的家鄉”為主題的這一期節目中,嘉賓都選擇分享家鄉美食,造成節目內核同質的問題,也容易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節目為脫口秀的表達設計了諸多新穎的環節,但是后期并未充分利用這些環節進行內容的提煉,節目逐漸流于形式。文本內容、嘉賓表演和問題設計并沒有很好地服務于環節,使得部分片段冗長乏味。例如,真假麥環節原本可以放大很多嘉賓的特點,極大展現嘉賓的語言魅力,但是由于問題的設計逐漸變得呆板和缺乏針對性,多次重復提問,導致嘉賓的回答變成插科打諢,失去了原本真心分享的意義,這一環節也丟失了新鮮感和驚喜感,無法引爆話題和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再如,節目并未充分地利用“拍一拍”的互動形式將互動與內容有效結合,觀眾的歡樂值作用并不明顯,觀眾的參與也沒有產生實際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電視機前的觀眾對互動環節產生了困惑,影響了節目呈現的效果。
認真打磨文本、創新優質內容、堅持衛視“內容為王”的決心才是節目創新的根本所在。優秀的脫口秀僅憑“梗”來支撐總歸是不夠的,脫口秀文化的意義來自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及深層思考,單純為了娛樂大眾而搞笑會削弱脫口秀的社會文化價值[5]。脫口秀節目的創新最終還是要節目組在內容層面上找到嘉賓能與觀眾產生共鳴的真實豐富的經歷,使觀眾在歡笑過后獲得有價值的思考和信息[6]。節目組應該深挖嘉賓的個人經歷和成長故事,鼓勵嘉賓積極參與文本策劃,傳遞真實的感悟和體驗,這有助于更好地幫助嘉賓突顯自身特點,在表演時做到自然流暢,與觀眾形成有效連接,增強觀眾共鳴。節目組需要繼續豐富話題內容,提供更為清晰明了的主題,為嘉賓提供明確的方向,針對性地整合內容,提升文本質量,傳遞真實的情感。
節目組在利用形式創新優勢時,應堅持內容為王,使環節設計服務于內容的完整呈現,從而突出節目風格。真假麥和觀眾請開麥的互動環節為節目建立了自己的特色和標志,節目組應積極創新節目環節,呈現更有價值的內容。首先,優化真假麥內容,設計更具挑戰性和深度的問題,確保問題與嘉賓緊密相關,以引導嘉賓分享真實觀點和經驗。例如,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避免陷入內容重復的局面;或者設定某個情景,設計意想不到的問題,引發嘉賓創造性的回答。其次,在互動內容上,節目組應整合互動元素,完善“拍一拍”互動環節的作用機制,提供清晰的互動規則和目的,以增強互動環節與內容的聯系,從而提升觀眾參與感。
《今晚開放麥》節目在環節和流程上大膽創新,形式上打破了脫口秀以往的種種限制,設計了新穎的環節和內容。但是節目并未充分利用創新的環節進行有深度的表達,存在文本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形式大于內容等問題。整體來看,節目在語言類綜藝的賽道中破而未立,雖然破除了舊有框架,但是并未解決內容創新匱乏的本質問題。對于以脫口秀為主的語言類節目來講,文本內容是重中之重。不管形式如何創新,仍然不能忘記的是,優質的內容仍是驅動脫口秀綜藝火爆、得到觀眾喜愛和認可的最重要的因素,“內容為王”仍是衛視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破困境最有力的工具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