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麗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融媒體中心)
媒體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電視紀錄片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泛娛樂化、商業化、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極大阻礙了電視紀錄片的高質量發展,使電視紀錄片傳播逐漸偏離了“真實揭示生活現實意義,反映事物變化”這一宗旨。相關部門提高對電視紀錄片創新發展問題的重視程度,探索針對性的問題應對措施,成為電視紀錄片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媒體融合主要是指在社會信息化背景下,不同類型的媒介間實現技術與內容相融合,以達到更大范圍內使用信息資源目的的一種形態。媒體融合本質上是采編方式、受眾定位、經營理念、營銷策略等的融合,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界線被逐漸淡化,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媒體傳播和信息交流,整體提升各個媒體表達內容的深度與廣度,為受眾帶來更優質的傳播內容。21世紀以來,我國在社會經濟與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進入了媒體融合新時代,傳播環境改變,信息技術更新,網絡服務更加便捷化,為電視紀錄片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1]。
媒體融合時代,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內容將更加多元化,不僅體現在紀錄片資源豐富性提升方面,還體現在紀錄片拍攝者靈感來源更加多樣上。第一,依托互聯網資源和信息技術發展,每個互聯網使用者皆可上傳日常生活中拍攝的視頻,通過網絡平臺的系統整合,能夠激發受眾深入了解的積極性,從而為增強電視紀錄片受眾黏性提供前提條件。第二,傳統電視紀錄片存在電視臺獨家傳播壟斷的情況,媒體融合時代,隨著受眾信息接收方式的改變,這種形式將被打破。與此同時,媒體傳播的開放性給電視紀錄片的拍攝者帶來了新靈感和更大的創作空間,采用網絡平臺現存紀錄片影像資料可以為二次創作提供豐富的資源。第三,電視紀錄片拍攝將更加貼合受眾生活。在拍攝之前,拍攝者可利用網絡平臺的強大功能對紀錄片素材內容、拍攝形式、創作想法等進行線上征集,以此為基礎的電視紀錄片將更受受眾追捧,有利于促進內容呈現和有益發展。
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受眾信息接收途徑、內容等也有了更多選擇的余地。在此發展形勢下,電視紀錄片在拍攝內容與受眾貼合度方面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紀錄片拍攝者需充分把握受眾碎片化信息接收需求,從內容選擇、景別構造、敘事方式等方面作出針對性的創新,以便更好地與受眾生活節奏合拍。此外,媒體融合時代,不同受眾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均具有個性化特點,受眾文化素養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電視紀錄片需以受眾興趣和實際需求為基礎,確定紀錄片的題材、內容及拍攝手法,盡可能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不同信息接收習慣人群的真實需求。
媒體融合極大程度上改變了電視紀錄片傳統的營銷渠道,促使其營銷策略更加多樣化,營銷路徑更加豐富。在紀錄片拍攝與播出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娛樂平臺進行內容營銷,制訂詳細的營銷方案,形成話題效應,不斷加大傳播力度,提高電視紀錄片的知名度。視頻軟件的發展也對電視紀錄片的播放平臺進行了有效拓寬,電視紀錄片不僅可以在電視臺欄目播出,還可與愛奇藝、騰訊視頻、搜狐視頻等視頻軟件達成合作,在視頻軟件上增加紀錄片單元,能有效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紀錄片。借助現代信息網絡平臺的強大功能,受眾在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可以進行評論、轉發、討論等活動,通過二次剪輯,能夠實現多平臺相關聯,從而形成高密度的網絡傳播網,繼而提升紀錄片的播放量和知名度[2]。
媒體融合時代,依托新網絡技術與平臺,電視紀錄片傳播將突破空間限制,打破電視紀錄片傳統線性傳播方式,呈現傳播即時化特征。電視紀錄片在傳播過程中,能夠以電視為傳播主體,以網絡、移動平臺等為輔助,實現傳播渠道的有效融合,建構“1+X”立體式傳播局面,在此局面下,電視紀錄片能脫離時間、空間限制,實現即時化傳播。在電視紀錄片拍攝之前,可廣泛征集受眾的建議和想法,在拍攝過程中可創建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官方賬號,對相關內容進行不斷宣傳,借助新媒體為電視紀錄片傳播蓄力,既能幫助紀錄片拍攝者及時了解受眾的想法,有效增強受眾的話語權,提高拍攝合理性和細節性,又能提升紀錄片拍攝者的創作積極性,以此增強紀錄片的影響力。
電視紀錄片本質上是敘事作品,在媒體融合時代,更應保持這一基本特征,更需要采用創新性的敘事手段為受眾展示更優質的內容。就許多電視紀錄片敘事手段使用情況來看,存在創新不足的問題。首先,敘事表達方式不合理。許多電視紀錄片的拍攝者看到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前景,開始采用藝術化拍攝手法向受眾展示內容,但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敘事表達方式混亂、內在節奏不強的問題,極大影響了受眾思維連貫性。其次,敘事元素選用不合理。電視紀錄片網絡傳播應滿足受眾觀看實際需求,部分拍攝者對受眾群體文化素養、信息接收方式等認知不清,忽視了視聽結合的重要性,選用的敘事表達元素不合理,導致紀錄片立體感不強,其感染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3]。
電視紀錄片具有記錄真實事件或者反映事件發展真實特征的作用,在內容方面不僅要注重事件記錄的連貫性、完整性,還需注重拍攝內容題材表達主旨的價值。媒體融合時代,部分紀錄片拍攝者在實際的拍攝內容選擇上,以滿足大眾娛樂需求的游戲競技、雜耍、唱歌、舞蹈等為主題,刻意忽視民生、社會進步等話題選擇,以娛樂、調侃形式向受眾傳播“快餐文化”,對受眾思考能力和探索事實真相動力產生不良影響。此外,現代電視紀錄片越來越看重消費、收視率等,許多拍攝者在紀錄片播放過程中,加入過多的廣告內容,這脫離了最初的創作理念,會導致受眾對電視紀錄片內容的接受度逐漸降低。
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極大改變了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和途徑,電視作為紀錄片的主要媒介,其應用率同手機軟件應用率相比已經明顯降低。部分電視紀錄片拍攝者未能深入分析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平臺的發展趨勢,在制定紀錄片營銷與播出策略時,顯示出明顯不合理之處,忽視了網絡在受眾群體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對移動通信傳播速度認識不清,導致紀錄片在營銷環節對網絡、手機媒體平臺應用不足,出現營銷效率不高的問題。在紀錄片播出平臺選擇上,仍以電視播出為主,同視頻軟件平臺合作不足,導致電視紀錄片真正的傳播力無法真正達到預期目標[4]。
電視紀錄片傳播最基本的目標是采用記錄生命的方式,向受眾傳遞生活的意味,探求生命的價值。部分電視紀錄片拍攝者認為紀錄片只是向受眾表達事件進展和客觀事實,不必考慮具體要表達的價值觀念,在實際拍攝之前,并未對想要表達的內容與價值進行深入思考,這種觀念和做法會導致紀錄片缺乏人文關懷,無法真正讓受眾感受到其中的意義和價值,還有部分紀錄片拍攝者缺乏用細節鏡頭表達真實意義的意識,導致紀錄片真實性缺失。此外,部分拍攝者追求其播出時產生的經濟收益,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常采用引人注目的鏡頭來提升受眾關注度,注重形式變化和多樣性,但忽視了情感表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受眾黏性。
敘事手段即講述故事的方法,不管在哪一階段,都是電視紀錄片創作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媒體融合時代,受眾對電視紀錄片要求越來越高,敘事手段也應有所創新,以便更好地把握節奏,吸引受眾的同時向受眾傳遞價值觀念。第一,創新敘事表達方式,具體包括微觀敘事、劇情再現等。微觀敘事主要以微觀視角引導受眾關注紀錄片人物的情感表達,達到反映人性、揭示主題、引起受眾共鳴的效果,而劇情再現是一種保證真實性前提下,將某事件中人、事、物向受眾全景式展示出來的敘事手法。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拍攝時,一改傳統說教形式,將重點放在了稀有文物修復細節、修復大師修復過程等方面,以此展現中國文物中的文化意蘊和修復大師的高超技藝,不禁讓人動容。第二,選用恰當的敘事元素,采用添加解說詞、三維動畫等方式增強紀錄片感染力。電視紀錄片以畫面語言為主,在媒體融合時代,可適當添加解說詞,以增強受眾觀看的專注力,向受眾展示個性化內容。三維動畫技術的出現,為工程題材紀錄片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可將數據、文獻、技術等內容向受眾更加直觀地展示出來,讓畫面更具表現力[5]。《舌尖上的中國》被戲稱為“舌尖體”,可以說是解說詞紀錄片的典型代表,時而溫潤飽滿、時而詼諧幽默的解說詞,結合詳細畫面,有效提升了傳播張力,帶給受眾極強的親切感。
“內容為王”是電視紀錄片拍攝者始終需要遵循的創作原則,也是電視紀錄片影響力提升和高效可持續發展的制勝法寶。第一,豐富電視紀錄片的內容題材。電視紀錄片拍攝者應看到紀錄片記錄社會事件的價值和意義,不應將視角只停留在充滿娛樂性的領域上,需充分分析自身紀錄資源和拍攝優勢,尋找記錄對象和記錄內容,以此提升紀錄片的飽滿性。《焦點訪談》是央視推出的一檔深度新聞報道節目,主要通過調查、追蹤及報道的方式,揭示社會生活中的違法行為,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始終追求節目品質,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第二,控制電視紀錄片的廣告質量與數量。電視紀錄片拍攝播出過程中,如果不對廣告加以控制,則有可能導致虛假廣告、廣告數量過多等問題出現,在進行制度約束的同時,拍攝者應樹立正確的創作價值觀念,盡可能降低電視紀錄片的商業性。《語錄》拍攝者從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事件出發,轉變創作思維,采用品牌廣告與紀錄片相結合的方式,向受眾展現出“永遠向前”的品牌精神,廣告不生硬,也能充分表達出產品內涵,與廣告商共同實現了雙贏。
媒體融合時代,媒介獨立存在局面已經被打破,電視、電信、互聯網等有效融合更能促進電視紀錄片的長久發展。首先,借助互聯網平臺,擴大傳播范圍。互聯網平臺的受眾人群多于電視受眾人群,電視紀錄片在營銷時,須看到依托各衛視互聯網電視臺發展的優勢,實現互相補充,提升傳播效率。其次,提升在手機市場中的占有率。可加強與手機運營視頻軟件平臺的合作,開設電視紀錄片單元,并加強紀錄片推薦,以此提升紀錄片播放率和影響力。同時,還可加強手機電視業務的創新發展,啟動手機電視推廣業務,加快手機電視發展的步伐,將受眾依賴的設備發展成為電視紀錄片生存與發展的平臺,將紀錄片帶到每一位受眾面前。再次,積極開拓新業務。電視作為紀錄片傳播的基礎系統,具有其他媒介平臺無法超越的條件,鞏固其主體地位,對電視紀錄片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要在營銷過程中開拓新業務,還要更新升級電視資源,對電視運營內容進行嚴格把關,提升其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主體地位[6]。
電視紀錄片的創作理念是優質內容表現的前提條件,依托紀錄片傳達出來的思想價值遠比拍攝技巧重要。第一,體現人文關懷。紀錄片記錄真實事件,不僅需要向受眾傳遞真實的發展規律,更應讓受眾感受到其中的人文特點,為受眾生活方向、思想價值提供指引。例如,《美麗中國》作為一部表現中國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觀類的電視紀錄片,采用細節描寫與宏大敘事相結合的方式,向受眾展現山水之間的人文性,拍攝漓江時,將稻田養魚農副結合的耕作方式展現在受眾眼前,傳達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無形中提升了受眾的思想認知。第二,堅持真實原則。在不斷探尋中挖掘真實能夠使紀錄片具有強大的震撼力,能夠帶給受眾不一樣的觀看體驗。以《平衡》為例,其是“一部真正的可可西里”,拍攝者采用真實電影拍攝手法,盡可能捕捉情節和原貌展現給受眾,并用少量音樂和自然風聲做背景音樂,表達出主人公扎巴多杰對生死的參悟和對環保工作的堅持,具有極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更易引發受眾思考[7]。
媒體融合時代,電視紀錄片創新發展是必然趨勢。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受眾分眾化、個性化特點也更加凸顯,電視紀錄片拍攝者須認清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有針對性地解決敘事手段、拍攝內容、創作理念、傳播媒介應用等方面的問題,有意識地創新敘事手段,提升拍攝內容質量,明確紀錄片拍攝理念,提升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質量和效率,從而促進電視紀錄片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