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有斌
(私立華聯學院)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寫進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不僅是思政課程的任務,也是專業課程的必備內容,同時也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育人全過程,實現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同向同行、和諧統一的重要途徑。
習總書記曾在2020年11月24日舉辦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將工匠精神的內涵概括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這十六個字。深入探究工匠精神內涵,對于改善當前高職院校音樂專業學生聲樂課程教學現狀有著較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現狀一:就業難,難就業,打消了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追求和熱情
目前音樂專業的就業方向相對比較窄,社會需求早已經飽和,再加上各學校對于教師招聘學歷等要求,大專音樂畢業生的就業就更加艱難,學生畢業后基本上只能去一些培訓機構任職,教一些小孩子唱歌跳舞等,似乎已經看到了自己未來不理想的工作狀態的他們對自己的職業預期大打折扣,對于專業學習、聲樂演唱的熱情與向往也隨之減弱或消散,認為學了也白學,不如做些其他事情,很多同學不再專注于自身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學期間兼職其他行業工作,出現來混文憑、混日子的狀態。
工匠精神的內涵是執著專注,這是工匠的本分。工匠可以十幾年,幾十年專注于一項技能或一個崗位,這是一種精神品質。而聲樂課堂中的教師與學生,首先要有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專注,對自己未來工作崗位的認同。職業無高低貴賤之分,能夠奉獻社會,實現自身價值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認可。聲樂本身是一項技能,它不僅可以用于教學,它同樣有傳遞情感、傳遞美好的功能,它可以使人產生審美體驗,可以是自身情感的抒發,即便是做一名機構教師,能夠將美好的情感、美好的聲音傳遞給學生,講授給學生歌唱的方法和技巧,讓自己的學生能夠用美好的聲音傳遞美的情感,也是值得驕傲的。因此通過工匠精神的融入,聲樂教師要干一行、愛一行,專注于自己的專業提升、專注于自己的教學提升。學生也要做一事、像一事,自身聲樂學習要執著對待,哪怕很小的作品也要唱細、唱精,哪怕再小的任務也要做得精彩。
現狀二:基礎弱,學習難,產生了部分學生對聲樂學習的厭倦情緒
在高職院校音樂專業的大部分學生其實對于聲樂學習有一定的興趣愛好,課余喜歡唱歌跳舞,一部分同學在高中之后為了“有書讀”選擇了藝考的專業道路,突擊學習音樂理論知識與技能,拿到了大學的“門票”。但相對于其他類別學校,高職院校的學生聲樂基礎仍相對薄弱,音樂綜合素養不深厚,自身基本功不夠扎實,整體學習起來相對會吃力。特別是近年來高職院校招生渠道越來越廣,招生方面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因此生源素質的差異更加突出,甚至有零基礎的學生,這部分無基礎或基礎較差的學生面對自己的差距,便會產生聲樂學習的畏懼感、面對自己在百般努力后都無法超越后產生了學習的厭倦感,甚至有一部分學生不練習、不上課,放棄了自己的聲樂學習。
工匠精神的內涵是堅持不懈,這是工匠精神的工作作風。盡管學生有不同的層次和水平,但是從教師和學生都要有一種保持堅強的意志、認真的態度。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堅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無論怎樣的水平,只要從點滴做起,只要認真堅持、只要刻苦努力就有收獲,不急于和他人做比較,善于和自己的過去作比較,終究會有意外的收獲。
現狀三:要求低、氛圍差,導致了部分學生的“躺平”心態
相對于文化相對于本科院校,特別是985、211院校的藝術生,高職院校學生自身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自主性、規劃性是有一些差距的,他們到了大學后面對寬松自由的環境,失去了目標,降低了要求,沒有了緊迫感。班級里、宿舍里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缺少你追我趕的學習勁頭,在這種環境中,一部分基礎相對好的學生也在沒有競爭的“優越感”中變得安于現狀,沒有達到其應有的學習高度。
工匠精神的內涵是精益求精,即追求完美,超越自我。精益求精是工匠的追求。聲樂學習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在音樂院校聲樂歌劇專業甚至需要五年的學制,因此其需要探究的深度、專業的技能的高度都需要一定的積累。高職院校學生聲樂學習的學制本來就只有2年多的時間,其實對于專業本身來講是完全不夠的,這就需要提升自身要求,不斷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在有限的時間內將自身技能精益求精。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事實證明在一些省市級乃至國家級的職業技能大賽、聲樂比賽中,高職院校的學生依舊可以力壓群芳、脫穎而出取得優異的成績。也有一些同學通過三年的努力后考入了本科院校或拿到了國外院校的錄取通知。這些同學都是在別人休息,我在努力、別人玩耍,我在鉆研、別人停滯,我在進步,他們有著忍受孤獨的耐力,抱著精益求精的品質,有著超越自我的信念,最終實現飛躍。
現狀四:缺創新、缺特色,阻礙了學生自身潛能的挖掘和發揮
縱觀近年來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仍舊拘泥于傳統教學模式,課堂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缺少學生自身潛能的挖掘與發揮,導致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的減弱,聲樂教學缺少與市場的鏈接,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導致學生在同類競爭中缺少優勢。
工匠精神中的追求卓越便是注重品質的提升,這是工匠的使命。卓越二字要求以智慧和膽識傲立于天下,要高瞻遠矚、富于遠見,要敢于冒險,敢于夢想,追求行業頂尖水平。追求卓越要求我們的聲樂課堂要不斷探索、不斷大膽嘗試、不斷發揮優勢。高職的學生盡管在生源素質、培養年限、培養方案上有一定的局限,無法和音樂院校及其他本科院校抗衡,但是我們的學生思想比較活躍、交往能力比較強,他們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的不足,不傲慢,不嬌氣,肯于吃苦、行動力強,這就是我們的優勢所在,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優勢,敢于嘗試、敢于創新,發揮自身優勢。
教育本身是教師與學生協同合作的一項長期工作,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職業修養、職業技能對學生起到很好的示范性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作為高職院校聲樂課程教師需要不斷打造自身工匠精神。
首先在專業技能上教師要有執著地追求,要堅持不懈地學習。聲樂技術也在不斷革新,聲樂曲目不斷更新,教師身先士卒,學習掌握先進的歌唱的技術,便可以更加有效地解決學生歌唱中出現的問題,快速提升學生聲樂技巧,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學習新作品給學生布置新作品好作品,可以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近年來一些院校積極鼓勵教師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音樂會或匯報會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是可以積極參與到學生中來的,和學生一起不斷地打磨自己的作品、提升自己的歌唱技巧,讓學生親身感覺到教師的“高要求、高品質”給學生起到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有堅持不懈、一絲不茍的教學態度。聲樂教學往往是小組教學,不可否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比較密切,不僅是師生更是朋友,而這種關系不能影響教師在學生考勤、學生作業完成等方面的嚴格要求,課堂中教師要嚴謹嚴格,對待學生技術提升、作品演唱等保持高標準、嚴要求,不要因為師生情感而有所融通。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教師的工作作風與態度,教師的態度決定了學生的態度,教師對待學生的標準決定了學生專業水平的高度。
傳統聲樂課程盡管都是小組教學,但仍舊無法擺脫傳統的教與學的關系,無法擺脫發聲練習、學生回課的模式,這種模式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聲樂課程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去融入新的元素、去進行創新。聲樂課堂中可以開展課題式研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作品的研究中去,去搜集創作資料、搜集不同版本的演唱資料,對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過這樣的研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團隊合作意識,感受對待知識學習的嚴謹態度,同時也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也可以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擔當老師的角色,去主動思考、主動參與、主動點評與指導,切身實際地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在我們剛剛經歷過的疫情,很多時候我們采用了線上教學,我們要求學生將作品演唱錄制成視頻,在錄制的過程中,相信每個學生的手機里都保存了無數個版本,這也是一種工匠精神的體現,而這種方式當我們恢復到線下教學的時候也仍然可以有所保留,學生會不斷嘗試,從無數次失敗或不滿意中,最終選出自己較好的視頻,這種鍥而不舍、不斷雕琢、精益求精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在疫情過后,其實很多教師也會在課后采用讓學生錄視頻的方式跟蹤學生的練習情況,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效果較好。聲樂課堂還需要不斷地走出去,不要將聲樂課停留在教室內、學校內,要帶領學生多觀看一些比賽、講座、帶領學生到鄉村小學、到企業去參觀、送教等活動,通過多方途徑開闊眼界、提升認知、提升能力。
聲樂課程作為學科專業課基礎課,一般情況都會開設至少兩年的時間,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處于動態發展的。有些學生會一直朝著目標向好的方向去發展,不斷進步與提升,而一些學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而在考核中,我們往往關注期末考這個環節,基礎好、條件好的學生即使平時不怎么用功也可以打到很高的分數,而那些一直很努力的學生可能成績還是平平,因此畢竟素質不同、起點不同,單純以期末考試作為評價標準已失之偏頗。
從工匠精神的角度執著專注、堅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需要長期的過程,需要時間的驗證。因此聲樂教學中需要更加注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品質、學習進度等的客觀評價。建立每個學生的個人學習檔案,明確學期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學習狀態進行量化分析、學習效果與不足詳細記錄,讓學生通過這些記錄及時地進行總結反思,通過這些,學生也可以領會在練習和學習中踏實肯干、一絲不茍、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與技能提升之間的必然聯系,在日積月累中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其實一些學校曾嘗試過在每節專業課后教師及學生通過表格填寫的方式對本節課的學習狀態、學習內容、學習收獲等進行反饋,但幾乎都流于形式,無法長期延續下來,認為是浪費時間。其實這種方式是對于師生雙方的共同監督和反饋,并有利于建立學生的長期學習檔案,是有必要予以重視和保留的。
課堂教學只是聲樂學習的一部分,社會實踐、企業實踐、演出實踐等才是檢驗課堂所學的標準。聲樂學習同樣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水平。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可以積極組建社團活動,創辦自己的合唱團、音樂劇社團等,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通過社團的排演、排練中讓學生在團隊中感受到工匠精神中不怕困難、千錘百煉、精益求精的真諦,通過團隊成員的協同合作中碰撞出新的創作靈感與火花,使作品不斷精煉提升,最終完美展現在欣賞者面前。
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演出。廣東經濟發達,城市文化、社區文化等發展基礎較好,學校要積極主動和文化類企業和機構、社區建立良好合作關系,讓學生走出校園,和其他院校的學生一同參與一些實踐演出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開闊視野,可以看到自身的差距與不足,感受到社會對于音樂人才的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從而使自己更加認真執著地對待自己所學的專業,更高要求地要求自己完成好自己的作品。
當然社會實踐不僅僅從音樂活動去開展,在其他行業中,同樣有工匠精神品質可以去挖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一些文物古跡,去感受中國古代人民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可以去一些美術展、雕刻展感受工匠精神下藝術作品的精致。可以去一些現代化企業參觀,感受高標準的企業文化,感受高科技背景下制造業先進水平,可以去服務行業參觀,感受工匠精神下服務行業的品質,這些都可以反射出自己在本專業學習中的差距和不足。
“工匠精神”,是一種優秀且寶貴的品質,以工匠精神內涵為導向、以工匠精神品質培養為目標是高職聲樂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樣也是改善高職聲樂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提升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