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利芳 彭 娟 郝 峻*
(1.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醫院公共衛生科,湖北 武漢, 430015;2.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消化內科,湖北 武漢, 430015)
護理是診斷和治療人類已存在或潛在健康問題的一種行為方法,是健康照顧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是向患者提供生理和精神心理方面的照顧,保持或促進人的健康。醫療實踐活動的推動,使得人們對護理工作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由于時代環境的變遷,人們的健康需求隨之轉變,也為護理領域的發展創新帶來了新的挑戰。醫護工作者不能只局限于對患者疾病的治療和照料,還需要將關乎健康或疾病的多種因素(環境、遺傳、心理等)完整納入研究范圍[1]。傳統中醫藥治療是我國古代醫學先賢千百年來的實踐經驗總結,是他們奉獻給后人的寶貴智慧遺產。中醫學是從整體、宏觀、動態的角度來認知生命和診療疾病的,其關注形、神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與整體護理的理念相契合。中醫藥的開發建設是國家醫療戰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中醫理論思維融入護理工作之中,突顯中國特色,具有特別意義。中醫護理知識的學習,也是現代護理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以“形神一體”理論為指導,可為日常護理工作的精進提供新思路。
與現代醫學以物質為基礎的一元世界觀所不同,中醫藥理論的重點放在人體氣化、運動、整體宏觀的相互平衡,將病機作為疾病分類體系和基礎診斷模式的核心,體現了整體統一的系統性思維。它屬于對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全方位考量,遵循審證求因、治病求本、辨證論治等觀念,是一種多元的世界觀[2]。
形神觀是中醫重要思想之一,《淮南子·原道訓》描述記載為:“夫形者,生之舍也;神者,生之制也。”“形神一體”生命觀將人體的生命活動概括成是形和神所共同構成。人體的有形實體,包含臟腑組織、關節四肢、皮肉筋骨等,都屬于“形”的范疇。“形”是人類生命活動的載體;人的精神情志、自主意志、思維活動歸為“神”,“神”代表了大腦神經的精細結構和功能活動。人的所有生命活動基礎是其形體軀殼,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志活動依靠形之氣血的潤養[3],彼此各安其位、各盡其職。形和神是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兩大要素,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實際診療過程中,二者密不可分,調神離不開調形,調形依賴于調神,需要全局考量[4]。把握“形神一體”觀念可以更好地指導和優化臨床護理工作。
眾多中醫理論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之中,與古代哲學相互滲透影響。中醫理論框架包括陰陽五行、整體觀與辨證思維的哲學屬性。中醫哲學思維是對社會、文化、物質和人類的理論研究體系,屬于自然觀哲學;于勞動人民智慧和傳統文化土壤之中不斷發展,具有深入中華民族血脈的基因。中醫哲學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由中醫理論和傳統哲學交融演化而來。“形神一體”觀念同樣包含了意象思維與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辯證觀點,結合古代形神觀與氣化論之精華,具備自然和人文的雙重屬性,值得我們重視、研究,并在現代醫療工作中加以應用。
筆者認為,可從護理人員、患者、相關器具與環境三方面分別探討形神理論在護理工作中的有關要點。中醫學將形神統一的觀點作為認識人體本質的途徑,即人體是形神合一的整體。臨床護理工作也需從形神的有機統一和聯系之中認識和把握,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整體綜合考量,才能獲得更加滿意的效果。
臨床系統化整體護理的應用和發展,不僅要求護理人員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以及熟練操作的技術能力,良好的儀容儀表所體現出的專業形象也十分重要。作為帶給患者的第一印象,醫護人員的外形氣質、儀態禮儀非常關鍵。唐代醫家孫思邈曾言:“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乃為大醫之體”[5]。護理人員自身需要服飾整潔、端莊大方、自信親和、態度不卑不亢、言語得體,才能給患者帶來親切感和信任感。護理服務是醫療機構對外的重要窗口,良好的護理形象禮儀是提高醫院服務水平、營造人文價值環境、實現以人為本服務理念的重要體現。護理工作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通過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儀容儀表來展現。塑造優良的護理之“形”,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促進完善自我形象,強化自我認識與氣質修養,從而提升其綜合素質。得體的儀表能夠有效表達出對患者的尊敬,護士風度優雅的儀態舉止有助于獲得患者的信任,撫平患者的創傷;熱情大方、儀容整潔、微笑和善、舉止優雅的護理人員能使患者感到舒心和放心,有效拉進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創造親切友善的就醫環境,促進建立和諧融洽的醫患關系。同時,增強患者對抗疾病的勇氣和信心,對患者的康復起到積極作用。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中將“治神”放在首要位置,強調了其關鍵性。所有護理治療工作的開展都是通過護士的雙手。護士需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遇到各種狀況時保持自信、沉穩,沒有自信力就沒有中醫治神的力量。護士嚴謹的醫療態度要貫穿于護理工作的全過程,并通過行為和語言表現。醫療工作是科學細致的,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護理質量的高低由護理技術所決定,為了體現相關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最佳效果,外在之形與精神意志的結合是關鍵環節。優秀的護理技術不僅僅體現在技能操作之中,還需要有主觀意識的推動。護士需要在整體護理實踐中充滿自信心和責任感,提高自身精神意念,工作中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減少錯誤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這也是“形神一體”的重要體現。
“辨證”是中醫理論指導下護理工作的依據和前提,也是“形神一體”觀念中的重要一環,辨證與施護分別是治療的方法與行為,缺一不可。在“形神一體”整體觀念指導下完成辨證施護,要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把握“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思維。中醫外治技術是中醫護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常護理中開展穴位按摩和中藥敷貼等中醫外治方法,不僅操作簡便、安全,還可以幫助患者調理臟腑,促進陰陽平衡,鼓舞人體正氣,對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具有積極作用[6]。臨床使用時,對同一種疾病的治療包含中藥、針灸以及按摩等多種方法,不同患者所獲得的效果也不同。護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提前觀察分析,才能針對不同患者選擇合適的中醫護理方式。護理工作需要準確地運用各項技能,雖然患者的病狀表象一樣,但誘發疾病的機理不同,亦需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操作時要留意不同療法應用在患者身上的效果差別,根據其不同反應進行思考整合。如陽氣不足、寒濕型的患者適宜艾灸和中藥熏洗泡浴,而熱盛、血瘀、邪實的患者適宜刺絡拔罐、灌腸瀉下通便等治療,這都需要在實際的工作中逐漸積累、總結經驗[7]。只有通過長期的實踐積累,護理人員才能對中醫理念有較為深刻的體會。樹立正確的中醫護理思維觀念,將“形神一體”理念充分融入臨床工作。
首先,護士接觸患者后,觀察患者的形貌特點不可或缺,這有助于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指導下一步護理工作的開展,也為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了有效參考。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強調根據患者的不同特點進行辨證施治。其中,望診位列首位,強調了對外在形神觀察的重要性。
觀察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等有利于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同時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特別是對患者的個性考察、辨證施護,可以保證患者的依從性與配合度[8]。例如,面色紅潤、說話聲音高亢、語速快的患者,多熱盛、陽亢,性格急躁易怒。護理這類患者時應態度和緩,避免正面的語言沖突;對面色發白、脈象遲緩,身體虛弱、少氣懶言、性格內斂的患者,要多給予關注,積極引導和交流,提高患者的主動性。
護理人員亦需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幫助其選擇合適的體位。放松舒適的體位能減少患者不適感,降低不良情緒的影響。如患者惡心反胃時可采取半臥位,以軟墊靠于床頭,尤其是剛進食后不可立即躺下,防止食物反流導致嘔吐,加重患者不良情緒。咳嗽痰多的患者宜選擇側臥位,利于排痰和呼吸通暢。艾灸治療時,可盡量讓艾條和艾灸器具側向放置于人體皮膚,減小燙傷風險。此外,治療前對患者生理和病理狀態的考量,辨別體質特點,利于規避和減少各類不良反應和提高辨證施治的療效。患者過饑、過飽、精神狀態不佳時都不適合進行各種治療。在護理過程中也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形貌之變,如突然發生大汗、面色改變、精神不振或皮膚過敏反應時,要及時停止治療,并做好相應處理。
醫護人員自身除了在治療時保持“精神內守”,還要積極調節患者的精神活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護理學與心理學的結合一直備受重視。外有皮肉筋骨之勞,內有驚憂思慮之傷,任何疾病都包括心理和軀體兩大因素。精神情志因素會影響人的氣機運行,導致升降失常、氣血功能紊亂。負面情緒較多時,也容易招致六淫外邪和飲食所傷。《黃帝內經》記載“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患者長期受病痛折磨,容易有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臨床中大怒、大悲引發的白內障、青光眼等病不乏可見。《素問·陰陽別論》中也描述“有不得曲隱,女子不月”,說明女性的婦科疾病,與情志密切相關。有研究指出[9],當人產生的不良情緒過度時,會紊亂大腦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導致免疫失衡,加重各類疾病的病情。調查發現,過敏性疾病患者的發病率、復發率、發病程度與其精神心理狀態密切相關[10]。部分學者認為,心理因素作用甚至已超越藥物或其他臨床治療手段[11]。人的思維活動會通過大腦皮層神經電化學反應,干擾中樞調控作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可增強各種治療刺激的傳導,幫助減輕和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所以,護士的正確引導可合理化解患者的各種情志障礙,讓其積極配合、意志集中,是護理調“神”的重要依托。
患者對現代護理服務的要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其中以個性化食療、常見疾病的中醫藥知識需求最為突出。單純護理已無法滿足患者的實際需要,培養護理人員中醫思維、掌握相關技能十分重要[12]。在當今老齡化社會、醫養結合模式時興的背景下,中醫護理在養生知識宣教、慢病管理、治未病以及疾病后期康復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根據患者的中醫體質辨識結果,給予科學合理的飲食和生活指導,可以保證患者的機能恢復,促進其疾病康復[13]。良好的中醫健康宣教和情志干預等措施,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對疾病的不確定感,讓家屬和患者對疾病產生更加清晰的認識,了解藥物和各種治療手段的功效;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患者及其家屬在診療管理期間的負面情緒,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和生活,提高在臨床治療中的配合度,增強最終療效[14]。這是貫徹“形神一體”理論,對患者進行整體綜合護理服務的重要體現。
首先,就各種護理工作中所使用的器具外形而言,要保持潔凈規整。各種治療前需查看藥品、敷料、針具等物品的清潔與完整度、生產日期和消毒有效期,嚴格執行護理操作中的“三查七對”制度。醫療用品包裝開啟后應盡快使用、密封保存,防止污染、受潮[15]。對于中醫治療器具,如穴位敷貼、中藥包、火罐等要按時檢查清理;艾灸用具,要定期清潔消毒、清理艾灰、檢查隔灰網有無破損等。
諸如注射針具、中醫針灸、藥包、火罐等器材用品并不存在任何的思想或意志,都屬于沒有生命的物質體。醫護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神氣交流”,是中醫外治療效的重點之一,各種治療器具是護患雙方溝通的橋梁。醫護人員的自信與意念可引導患者,治療器具的“神”是通過醫護的精神傳導而產生。國外研究證明,人類的意念能感染周圍的各種非生命體和生物體,意識可在指定方向影響各種隨機性物理設備的輸出結果,還能影響他人體內的生理器官,涉及呼吸、脈搏等原始動能[16]。意識至少有包括電磁場力和量子力兩種已知的方式作用于體外[17]。因此,各種護理工作中所使用的器具可作為介質將醫護人員的主觀意志傳導給患者。各種器材之上能夠賦予護士的精神意念,使其具有“傳神”之功,它們是護理調“神”的載體。同時,艾灸的熱輻射、煙塵氣味的嗅覺反應,中藥敷貼、耳穴等刺激效應,都可興奮大腦皮層,增強形神共治效果[18]。
另外,作為日常護理的必要物質條件,診療環境也是治“神”中的重要部分。應保持環境衛生整潔、安靜私密,使患者感到恬淡舒適。病室與治療室要光線充足,環境靜謐,溫濕度適宜,有效控制探視人員數量,防止嘈雜。定時清潔整理,防止室內存在異味,大部分初入院患者對異味都會有較強的抵觸情緒。播放優美舒緩的背景音樂能影響大腦半球,促使腦垂體分泌具有止痛作用的內啡肽,降低兒茶酚水平,從而緩和心率和血壓,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19]。患者身心放松、精神集中,才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提高“神”的傳導效力。
“形神一體”觀念對指導臨床整體護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要求我們不可被慣性思維所固化,需從患者的形貌、心理等多角度認真分析觀察,以整體、宏觀角度指導工作。這不僅要求護理人員自身具備較好的醫學水平和心理素質,擁有對患者病情多方面考察判斷的能力,以及合理選擇護理方式和輔助治療手法的能力。此外,還需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以適宜的語言、態度、行為對患者進行正面影響,不僅符合現代醫學模式的標準,也為廣大護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醫學與現代醫藥的互補協調是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顯著優勢。希望廣大醫護工作者能將傳統理論不斷發掘、傳承創新,發揮中醫護理的優勢與特色,進一步提升中醫藥理論在現代醫療與護理研究發展中的影響力,助力我國健康事業的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