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晉鋒 王玉潔
科學導報訊 近日,長治市上黨區人民法院八義法庭審結了一起案件。該案系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原告在被告處工作多年,但在2022年原告在工作中從梯子上掉下受傷,并被鑒定為十級傷殘。原告為追討醫療費、傷殘賠償金等賠償將被告訴至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法官發現原告起訴的公司并非他簽訂勞動合同的公司,也即原告起訴的主體不適格。當事人訴請有理,但訴由不當,是“依法駁回”,還是釋法說明利弊,由當事人作出更有利于問題依法公平公正解決的決定?考慮到案件當事人有多年共事的感情,而且也有著比較強烈的調解意愿,八義法庭毅然選擇了后者。在向當事雙方詳細講解相關法律規定和兩種處理方案的利弊之后,法官仔細辨析當事人訴求及理據,準確把握雙方情感,在法律規范的自由裁量權范圍內,給當事人提出了調解方案,很快案件便得到了圓滿解決。
人民調解“小舉措”,往往能調出為民司法“加速度”。這一案例正是八義法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積極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堅持政通人和案結事了理念,努力將“如我在訴”的意識真正落在實處的小小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