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湖北經濟學院 經濟與貿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林揚帆(湖北經濟學院 會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近年來青年高失業率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 年6 月16 至24 歲城鎮青年失業率達到15.4%,其中大學生失業率達到18.2%;2022 年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1000 萬人,2023 年進一步上升到1158 萬人,2023 年5 月城鎮青年失業率攀升至20.8%,促進就業的任務更加繁重。與此同時,中國數字經濟正蓬勃發展,其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對人才需求也大幅度上升。這種崗位需求和青年高失業率并存的現象,意味著當前社會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供給之間存在矛盾。而數字經濟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其崗位需求特征是什么?其給財經專業畢業生帶來哪些就業契機?這些財經人才應具備哪些方面的就業力才能滿足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助于優化財經高校的人才培養路徑,促進財經專業人才供給與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適配互促,既提升數字經濟發展質量,又較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困境。
2022 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了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的數字經濟發展主線。產業數字化是在新一代數字科技支撐和引領下,以數據賦能為主線,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數字化升級、轉型和再造的過程。其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重要組成部分[1]。而數字產業化是將數字化知識和信息轉化為生產要素,融合信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最終形成數字產業鏈和產業集群[2]。隨著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推進,就業市場的崗位需求也必然發生變化。
基于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內涵,我們對“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等國內主要招聘平臺發布的招聘信息、近兩年各省市發布的機關事業單位招考工作方案進行關鍵詞檢索、信息抓取和統計分析后發現,與經濟數字化轉型相關的市場需求崗位可以劃分為三個大類:第一類是數字技術的研發和運維;第二類是數字管理運營及服務;第三類是數字化研究。
第一類崗位是對數字制造裝備、生產線進行設計、安裝、調試、管控和應用,以及對數字產品進行設計、編碼、測試、維護和服務的工程技術崗位。例如人工智能工程師、先進制造工程師、算法工程師等工作崗位(見表1)。這類崗位集中于企業和一些科研機構,其招聘信息中明確注明要求具有計算機、通訊、電子、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學、機械、自動化等理工科專業背景。從崗位任職要求來看,非專業背景的畢業生往往很難勝任。

表1 數字經濟的崗位需求類型
第二類崗位是運用數字技術及數字化工具進行管理和服務,包括應用數字化工具或數據分析進行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等管理和服務,以及依托數字平臺進行銷售運營、顧客服務、視覺營銷等工作崗位。例如,數字化轉型咨詢顧問、數字化解決方案規劃師、數據分析師、數字化業務設計師、數字化運營師、數字銷售專員和金融科技師等。這些崗位主要集中于企業和金融機構,其接受的應聘專業較廣,招聘信息中注明的專業包括計算機、大數據、數學、統計、運籌學、管理信息、經濟學、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財務會計等,財經類專業大部分都囊括在內。這說明財經類專業畢業生如果達到這些崗位的任職要求,就有機會獲得該項工作。
第三類崗位是開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智能化改造、數字化治理等數字經濟相關問題研究。包括進行相關行業的數字化調研,承擔數字經濟相關政策的智庫支撐,編寫相關單位的數字化發展戰略或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等。例如,數字產業規劃研究員、產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員等。這些崗位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崗位要求中涉及的專業既包括通信、電子、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也包括金融、經濟、管理等財經類專業,但對人才的學歷層次要求更高,通常要求碩士以上學歷。由此可知,數字經濟對財經專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第二、三類崗位。
進一步統計上述崗位需求所處的行業和任職要求后發現,涵蓋財經專業人才的數字經濟崗位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崗位需求集中于產業數字化轉型領域,且涉及的細分行業范圍廣。根據招聘條目的統計,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基礎產業①的崗位需求量最高,但主要需求的是第一類崗位人才。而招聘信息中涵蓋財經專業的第二、三類崗位主要集中于產業數字化轉型領域,即正待融入信息通信技術的傳統產業領域。例如制造②、金融、醫藥、企業服務、建筑、交通、娛樂、媒體、教育、農業等行業。其中,制造業、金融業是崗位需求比例最高的兩大行業③。制造業中又涵蓋機械、食品飲料、化工等諸多細分領域,在這些行業的招聘條目中數字化運營、數字銷售等崗位出現的頻率最高。而長期吸納財經專業畢業生就業的金融行業,出現頻率高且與以往有明顯不同的崗位為數字產品開發、金融科技等。這說明數字人才在這些領域還相對稀缺,也顯示出財經專業畢業生在這些領域具有非常大的就業空間。
第二,崗位任職要求兼具“財經+數字”的復合型特征。在第二、三類崗位的任職要求中,除要求具備財經專業知識或專業領域工作經驗外,大多還包括諸如“掌握一種及以上數據分析建模工具”“掌握至少一門數據分析語言”“能夠通過數據挖掘、分析等手段挖掘新的業務機會”“具備收集、統計、分析數據資料并撰寫報告的能力”“能夠基于數據分析及洞察結果提出合理的運營建議”“具有企業信息化、數字化項目交付經驗”“具有數字化轉型、信息化規劃等項目參與經歷”等要求。這說明這些崗位需要的并不是掌握單一財經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人才,而是在掌握財經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能運用數字技術或工具發現、分析、評價和改善在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綜合性問題或參與企業、金融機構數字化運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就業力是個體實現初次就業、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取新就業的能力 (Hillage 等,1998;Fugate 等,2004)[3~4],是一種核心職業技能(Perez 等,2010)[5]。針對大學生群體特征,就業力被細分為多種不同能力。Bennett 等(1999)[6]提出大學生就業力應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工作經驗、職場認知和通用技能五項要素。Knight 等(2004)[7]認為就業力的構成要素包括學科理解力、專業及通用技能、個性特質和元認知能力四項。美國、歐洲和大洋洲的一些權威教育機構(例如ASTD、DEST 等)認為就業力由基本勝任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適應能力、影響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業能力等要素構成。還有的研究將實習經歷、忍耐力、情商、工作態度等都列入其中(Dacre 等,2007;江巖等,2013)[8~9]。這實際上說明就業力是個體綜合能力的體現。那么大學生就業力到底應該由哪些要素構成呢?我們認為關鍵取決于這些要素(能力或素養)是否能夠滿足現實工作需求,這樣才能實現大學生獲得就業機會、維持就業以及提高就業質量的最終結果。
結合現有文獻,重點參考Knight 等(2004)[7]、江巖等(2013)[9]的研究,我們將大學生就業力分成專業能力、專業支持能力、通用職業能力和個性特質四個方面。結合財經專業特點以及上述分析的數字經濟崗位需求狀況,進一步梳理出財經專業大學生就業力構成要素的具體內容。
第一項是專業能力。其是大學生掌握、應用專業知識以及快速學習新專業知識的能力,是個體進行職業方向選擇的基礎。在專業能力方面,一是需要熟練掌握財經專業理論,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二是需要具備運用財經專業理論和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工作問題的能力。這是入職財經專業領域相關工作的最基本且最核心的要素。三是要具備快速學習新的財經專業知識和掌握新的問題解決方法的能力。當前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專業領域內的新情況不斷出現,應具備及時調整方法、持續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在變化的環境中推動專業知識的發展,實現持續性的自我提升,保持長期穩定的工作勝任狀態。
第二項是專業支持能力。其是保障專業能力最大化運用和拓展的信息技術、寫作等方面能力。由于數字經濟發展對就業者的數字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故單列了此項目,它與通用職業能力并不相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將數字經濟所需的信息與通信技術(簡稱ICT)技能分為普通型、專業型和補充型三種。普通型指的是工作中所使用的基礎數字技能,例如使用電腦打字、瀏覽網頁和利用互聯網查找信息等。專業型主要指開發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的產品和服務所需要的技能,例如編程、網頁設計以及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補充型指利用特定的數字技能或平臺輔助解決工作領域問題的能力,例如處理復雜數據信息、提供數字產品方案等。對于現階段的就業者來說,ICT 普通技能已屬于較為基礎的技能,任何專業背景的人才都應該具備;ICT 專業技能是以扎實的ICT 理論和專業知識為基礎,通常只有ICT 專業背景的就業者才能完全掌握;ICT 補充技能側重于數字技術在現實工作場景中的應用,非ICT 專業背景的就業者通過補充相關知識和訓練也有可能獲得此技能。故財經專業大學生應具備的專業支持能力集中于ICT 普通技能和ICT 補充技能,我們也將其定義為財經專業大學生應具備的數字技能。具體而言,一是需要熟練掌握Office 辦公軟件操作和互聯網使用的能力。二是需要掌握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至少一種數據建模工具和至少一門數據分析語言(例如R、Python、SAS 等),具有較強的計算與分析能力,能挖掘、分析財經領域數據,對經營管理業務進行洞察,發現新的業務機會或優化數字化產品及服務,實現數字賦能業務,推進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的落地。三是需要了解數據庫、程序設計等基礎知識,知曉一部分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知識,雖然不一定像ICT 專業人員那樣具有數據開發、運行和維護的專業技能,但應該具有協助ICT 專業人員開展企業信息化戰略、數據架構和數字化應用架構等頂層框架設計的能力。
第三項是通用職業能力。它是職場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無論是數字經濟時代還是傳統經濟時代,就業者都需要具備此項能力,其能促進專業能力和專業支持能力快速轉化為工作成果。根據國內主要招聘平臺發布的招聘信息中對崗位要求的表述,財經專業大學生應具備的通用職業能力包括較強的溝通表達能力、學習總結能力、良好的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優秀的組織協調能力、高度的工作責任心以及抗壓能力。
第四項是個性特質。其是個體天生或在后天經歷中形成的獨特且相對穩定的性格和心理特征。雖然個性特質在個體之間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沉穩細致、樂觀向上、善于反思等品質無論在傳統經濟時代還是數字經濟時代都能更好地幫助個體獲得相應工作崗位,并取得較好的職業發展。
高校人才培養是大學生就業力形成的基礎。從上述就業力構成來看,數字經濟對財經專業大學生以數字技能為核心的專業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提升數字技能,離不開人才培養體系的深度調整,應遵循“調專業-增課程-改模式-優過程”的實施路徑(如圖1 所示),促進財經專業大學生就業力的整體提升。

圖1 財經專業大學生就業力提升路徑
第一,調整和創新專業設置,打造數字需求導向的特色專業。培養“財經+數字”的復合型人才是數字經濟的內在要求。調整和升級現有專業,促進信息技術、數學與財經專業間的交叉融合,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必然選擇。在經濟學科領域,瞄準數字經濟研究、金融業務與技術結合等崗位需求,可以設置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數字經濟等新專業。在管理學科領域,瞄準企業的數字化管理運營等崗位,可以新增或優化原有專業的培養方向。另外,微專業也是當前進行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的創新做法,在一些高校對傳統財經專業大幅度調整的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開設如數字化賦能、跨境電商、大數據實戰、數字化供應鏈運營等微專業,作為財經主專業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促進財經專業大學生擴充數字領域知識技能、提升專業支持能力的明智選擇。
第二,增加跨學科課程,形成“財經+數據+智能”的課程體系。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無論是新設數字需求導向的新專業、微專業,還是調整現有專業方向,最終都落腳在現有課程體系的升級和擴充上。瞄準財經專業大學生所需的數字知識和技能,開設大數據導論、人工智能導論、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等課程,使學生了解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的基礎知識。開設數據挖掘、數據結構與算法、數據可視化、機器學習、Python 程序設計等課程,有助于學生熟知數據分析方法,掌握一至兩門數據分析語言。而針對經濟和管理學科專業差異,還應有選擇地開設數字化轉型與數據治理、大數據平臺技術與應用、商務智能、新媒體運營與營銷、數字物流運營管理等課程,以對接具體領域從業需要。在課程體系擴充的背后,是教學團隊能力提升和基層教學組織的重塑。圍繞單學科組建的傳統基層教學組織已無法適應當前需要。打造具有學科交叉特色的跨學科、跨學院、跨校甚至跨區域的教學團隊成為必然選擇。可以探索運用虛擬教研室這種打破時空限制的新型組織形態來進行交叉學科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同時,結合智慧課堂、智慧教學方式來推進課程建設的數字化,以促進學生數字知識和數字思維的形成。
第三,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多方協同的育人機制。在傳統的人才供求模式中,高校是人才培養方,企業、金融機構或政府部門是人才需求方,這導致工作崗位需求很難及時、有效地引導院校的人才培養。畢業生在入職后往往需要經歷6 至12 個月的在崗“重塑”才能達到任職標準。數字經濟時代必須打破這種人才供求模式。事實上一些企業或金融機構憑借實際場景的經營管理經驗和內部培訓體系,已具備了在較大程度上進行人才培養的能力。高校應著手與數字經濟領域的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合作,協同推進財經數字人才的培養。一是多方聯合制定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使財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契合用人單位崗位需求和任職標準的變化。二是多方聯合開發數字領域部分課程,共同編寫或修訂教材,利用一些龍頭企業的數字化平臺資源共同搭建專業領域的數字化實驗平臺,共建實習基地開展實習實訓。三是聯合打造高質量教學團隊。一方面,促進財經專業教師在合作單位掛職,及時掌握數字經濟領域的實際問題,促進教學內容的快速更新。另一方面,在上述學科交叉的教學團隊建設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各合作單位的人才資源,將數字領域行業精英、政府部門數字研究和管理優秀人才納入教學團隊,形成以專業教師為主體、實務部門精英參與的聯合式師資隊伍。
第四,優化培養過程,構建互為支撐、層層遞進的就業力提升體系。除課堂教學和實習實訓外,作為“第二課堂”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也是人才培養的必備環節。當前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代表的學科競賽和實踐活動促使大學生關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探索經濟管理活動中的數據賦能,有助于提升其理論應用、軟件和互聯網使用、數據分析、團隊協作、敏捷學習等多方面能力。同時,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競爭環境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抗壓能力,激發其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而這些也都是大學生就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由此,應大力推進各類實踐活動,將就業力提升滲透到人才培養各環節,構建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專業實習實訓互為支撐、層層遞進的就業力提升體系,以更有效地促進“財經+數字”的人才供給,提升就業質量。
注 釋:
①信息技術基礎產業指的是信息技術的生產及相應服務業。例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服務、軟件服務、計算機和IT 服務、互聯網服務等。
②此處的制造業是除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以外的其他產品制造。
③我們提取第二、三類崗位的關鍵信息進行關鍵詞檢索,對“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等國內主要招聘平臺檢索所得的前100 頁崗位信息進行整理后得到此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