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梅,劉習平(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湖北 武漢 430205;湖北經濟學院 低碳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郭 卉(華中科技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雙碳”戰略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國際社會做出“2030 碳達峰、2060 碳中和”鄭重承諾。教育部《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教科信函〔2021〕30 號)和《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教高函〔2022〕3 號)的發布,明確提出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為高校雙碳培養指明重要方向。2021 年2 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當務之急要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綠色低碳轉型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探索雙碳高質量人才培養瓶頸,構建“產業需求側主導”的雙碳經管類人才培養機制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
2019 年“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 啟動,標志著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工程開啟。2020年《新文科建設宣言》的發布,昭示著新文科建設全面啟航[1]。新財經屬于“新文科”范疇,是財經高等教育在面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形勢下所做的新實踐和新拓展[2]。王維國等立足新時代要求,聚焦經管類專業特色,構建經管類專業數智化升級改造框架,重點提出對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理念、模式、內容及手段等升級改造任務與措施[3]。廖春華等聚焦財經人力資源需求,對“新財經”人才培養進行綜合研判,從培養要求、專業建設、學生發展、教師能力等方面提出系統性的建設路徑[4]。李妙然等在探討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新財經教育改革的價值邏輯基礎上,以國內六所代表性高校新財經教育改革實踐為案例,總結共性元素和差異內容,提出地方高校新財經教育改革推進的重要路徑[5]。王玉婧等提出構建創新網狀課程體系,實現跨學科、跨專業的深度融合,促進經管類專業的高質量發展[6]。隨著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許多學者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有益的探索。陳斌等對“雙碳”戰略背景下環境類新工科“雙創”人才培養實施路徑進行了研究[7]。胡堃等在明確“雙碳”形勢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礎上,構建其相應的課程知識體系[8]。這些研究要么關注新文科、新財經語境,要么聚焦雙碳目標對某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鮮有從產業需求出發,融合“新財經與雙碳目標”特征驅動經管類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
2023 年9 月,湖北經濟學院提出以“新財經”改革為牽引,錨定“十四五”目標和“雙升”戰略部署,以推進學校全局性、系統性、深層次的創新發展。碳經濟學作為該校優勢特色學科,學科交叉融合和升級改造,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新財經復合型人才,對于新財經教育改革與建設尤為重要。本文從“雙碳”背景下產業需求的現實情況出發,結合新財經內涵特征,構建“產業需求側主導”的“雙碳”經管類人才培養機制,以期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高質量的雙碳人才,為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人才培養對策與建議。
經管類的專業點數和在校學生數在文科中占比最高、覆蓋面最廣,是文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0 年10 月,我國共有12897 個經管本科專業點,在校生人數395.9 萬名,占文科類所有專業在校生人數的44%。隨著新文科、新財經在我國語境的出現,特別是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經濟社會轉型帶來人力資源的轉移,雙碳行業規模急劇擴張,出現行業政策先行與雙碳人才培養滯后的矛盾與困境。
一是“碳圈”領域人才需求暴增。國家層面,2021年3 月,人社部將碳排放管理員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成了第四大類新職業。碳排放管理員是指從事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和咨詢等工作的人員。這為雙碳人才進入相應行業從事工作提供了準入機制。企業層面,我國的電力、水泥、石化、鋼鐵、造紙、化工、有色金屬、航空等八大行業屬于控制排放行業,全國范圍內該類企業大約8000 多家,可見,碳排放管理員的市場需求大。碳資產管理運營層面,人才需求不僅包括碳排放數據核算核查,還包括碳市場交易、碳金融風險管理等方面。
二是雙碳人才培養滯后。當前,盡管國家已經將“碳排放管理員”列入國家職業序列,但還未制定碳排放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等。目前在社會面的“碳”培訓機構獲得資質的求職者無法滿足企業對具有系統理論知識的雙碳高質量人才需求;高等院校盡管已經認識到雙碳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如來興平等提出形成“雙碳”元知識體系[9];黃珍等探討了“低碳科技與管理”專業在課程體系、實踐平臺、師資隊伍等維度[10]。但對雙碳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還處在探索階段。關于雙碳人才培養存在交叉融合性、理論性和系統性缺乏,與現實社會經濟發展匹配度差的問題。因此,需要我們探討“新財經與雙碳目標”融合的經管類人才特征,從而構建“雙碳”經管類人才培養機制,以解決雙碳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這類人才的問題,這將是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的重要人才抓手。
新財經是“新”的財經,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前沿領域[11]。新財經改革是新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教育、經濟、科技、產業的深度交匯,新工科、新文科與財經學科交叉融合,優化和重構課程知識體系,達成財經學科的重塑,推動新時代高等財經教育的創新發展。黃啟兵等認為“新文科”產生是源于新時代背景下新需求的產生、新技術的推動、新國情的需要[12]。趙奎英提出與“超學科”相通的“新文科”強調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不僅是為了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更是為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復雜問題[13]。趙霞等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出“價值引領-多元聯動-協同育人”新財經培養模式和“價值教育-文化滋養-新技術融入-素質拓展”新財經課程體系[14]。陳益剛總結出新財經具有“時代新、理念新、態勢新、結構新、評價新”的主要特征[11]。
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為新財經學科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我國政府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明確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的碳達峰目標任務,這直接推動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對雙碳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新財經與雙碳目標”驅動下,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新工科、新文科與財經學科的跨學科交叉融合。當前,碳資產管理與運行方面人才最為緊缺,主要包括碳排放數據核算核查、碳市場交易和碳金融分析等三個方面。這就需要雙碳經管類人才具有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金融學等學科交叉融合能力。二是面向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產教研多方位融合。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產教研融合驅動雙碳人才培養具有階段性的過程特征,實質是一個動力學過程[9]。新財經人才培養要適應智能時代低碳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沖擊,具有系統思維和廣闊視域,緊密結合行業特征和運行機制,通過產教學深度合作,賦能高質量經管類雙碳人才培養。
跨學科交叉融合是服務國家人才戰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應對知識創新轉型的客觀要求,是解決社會復雜問題的內在需求。面對國家提出實現3060雙碳戰略目標這一復雜新問題,依據“雙碳”經管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特征,探索構建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多主體協同機制是推動新文科背景下雙碳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
交叉學科的建設需要處理好交叉學科與傳統學科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兩門或多門學科的粘貼,而是思想方法的整合[15]。面向新經濟、新產業的大潮流,以學科化、專業化、精細化為主導的傳統經管類專業課程體系需要突破學科壁壘,多學科整合解決復雜性問題,構建跨學科、多學科有機交叉融合、重實踐的新型網狀課程體系。
傳統的經管類課程體系主要由通識公共課程、經管類專業課程和實踐實驗教育課程構成的線性層級結構(見圖1)。通識教育的目標是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成人,即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主要開設“少而精”的文史哲以及社會科學等精品課程。經管類專業教育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社會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成才,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專業課程包括金融學、財政學、會計學、國際貿易學、環境經濟學等。實踐實驗課程包括企業沙盤推演、經營管理綜合仿真實習、企業資源計劃、能源與氣候變化情景模擬實驗等。然而,傳統經管類的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大多處于分離割裂的狀態,不利于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和職業長遠發展能力的人才。因此,需要厘清不同學科知識之間合乎邏輯的組織,建構一個有利于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機網狀課程體系,凸顯多學科交叉融合和準專業化的色彩,以增強學生對社會不斷發展變化需要及長遠職業生涯發展的適應性。

圖1 傳統經濟學專業課程線性結構
劉獻君等提出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滲透中設置貫通式課程體系并拓展教學內容,是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的重要內容,也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16]。“雙碳”為傳統經管類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實驗課程的融合,構建貫通式課程體系提供了重要方向。以產業需求導向為目標,以學科交叉融合為主線,厘清不同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形成“通識-專業-實踐-交叉融合”的模塊網狀體系(圖2)。以湖北經濟學院低碳經濟與管理專業為例,以“碳”為主線,融入碳數據、碳信息、碳空間等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元素,將通識公共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實踐實驗課程進行內容上重構,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設計出具有貫通式特色的網絡課程體系。比如,在縱向尺度上,第一學期不單純是通識課程學習,而是穿插生態文明建設、氣候變化等專業課程內容,在數學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與溫室氣體排放、碳數據庫管理及英語文獻閱讀等課程結合起來;將實踐實驗課程中的數學建模與氣候變化仿真實驗、環境經濟政策仿真等課程結合起來,分析專業課程中碳市場、碳資產管理等內容。在橫向尺度上,將碳經濟學與統計學、金融學、企業管理學、會計學等交叉融合,開設溫室氣體統計核算、碳金融學、碳資產管理學、碳會計學等課程,以滿足信息技術時代社會經濟發展中對雙碳人才的需求。

圖2 學科交叉融合的雙碳經管類專業有機網狀課程體系
面向產業需求的學科交叉融合模塊的網狀課程體系能夠將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等融合創新出新的課程,同時課程邏輯關系清晰,開設的通識課程能有效與專業課程以及實踐課程結合,有利于提高知識覆蓋的全面性,融合數據思維與經管思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2021 年10 月24 日,國務院印發了《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強調深化產教融合,鼓勵校企聯合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可見,構建產教研融合的多主體雙碳人才培養機制對于培養創新型雙碳人才至關重要。開展產教研融合的嵌入式培養模式是經管類專業培養適合當前雙碳市場需求人才的重要路徑。嵌入式人才培養理念來源于計算機嵌入式系統的設計思想,具有集成性、系統性及嵌入性的特征[17]。嵌入式人才培養是指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將更多的實踐環節嵌入傳統的教學中,具體需要地方高校、合作企業及政府聯合培養人才,以解決市場需求與高校人才供給之間的矛盾。該模式需要高校、企業、政府等多主體參與,且構建協同創新機制,不斷改進合作模式,才能達到校、企、政之間合作的理想狀態。圖3 為高校雙碳經管類專業嵌入式人才培養的多主體培養機制。

圖3 雙碳經管類專業嵌入式人才培養的多主體協同機制
嵌入式人才培養的多主體機制中,高校是雙碳經管類人才培養的主體,可采用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等方式,湖北經濟學院低碳經濟與管理專業依托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和低碳經濟學院,采取“中心+學院”一體的培養模式,在科研項目、論文發表、決策咨詢等方面科研成果貫穿于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人才培養環節;行業企業是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其在雙碳經管類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湖北經濟學院低碳經濟與管理專業充分利用中心協同單位如中碳登、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機構,在碳交易模擬、碳資產核查等內容進行“沉浸式”實習實訓,并打造“雙碳講堂”品牌活動,邀請實務部門雙碳專家進課堂,不僅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培養實踐實用實干專門人才,同時豐富并提升雙碳經管類人才培養方案實踐環節,為培養訂單式的人才打下基礎。政府在多主體協同中起到重要的溝通協調作用。政府為高校提供資金支持,高校作為智囊團把握政府政策需求,為政府建言獻策。政府通過宏觀調控、政策引導等手段支持雙碳企業的發展。雙碳企業對于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向政府提供行業發展意見,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重要基礎。總的來講,政府在產教融合培養人才中保障嵌入式人才培養的多主體權益,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平臺,為共同培養雙碳專業人才,促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新財經人才培養需要立足業態需求,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提出的重要戰略,高校新財經教育改革應面向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依據國家“雙碳”戰略需求設置培養目標,解決傳統文科經管專業人才培養與實踐滯后于國家戰略需求、特別是產業發展需求的問題。總之,高校“雙碳”人才培養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重視跨學科交叉融合和產教研多方位融合,構建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多主體協同機制是推動新財經經管類雙碳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