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義
【內容提要】國際供應鏈面臨增長潛力不足、大國博弈加劇、客觀沖擊增多等多重挑戰,發展速度放緩。國際社會應通過推進貿易自由化和技術變革、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管控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沖突、協力合作應對風險等解決供應鏈面臨的問題。中國作為國際供應鏈中的重要一方,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有效化解各類沖擊、主動加強與各方合作,推動國際供應鏈穩定發展。
20 世紀80 年代至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是國際供應鏈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近年來,國際供應鏈發展面臨的挑戰不斷增多。大國博弈、新冠疫情、地緣沖突等沖擊國際供應鏈發展,并持續產生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應該合作應對風險挑戰。然而,當前國際社會合作的動能不足。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積極擔當負責,推動國際社會加強合作,保障國際供應鏈穩定發展。
國際供應鏈是各國對一種產品的生產均有所貢獻的分工模式。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尤其是冷戰結束之后,國際供應鏈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其分工程度不斷深化。然而,國際供應鏈目前面臨發展潛力受限、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逆風泛起、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客觀沖擊增多等四大挑戰。
第一,多重因素導致國際供應鏈遭遇發展瓶頸。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國際供應鏈是一種分工模式。國際分工是指世界各國(地區)之間跨越國界的生產分工,受生產要素分布、科技發展水平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等因素影響。目前,產業間、產業內和產品內分工是三種主要的國際分工形式,其中產品內分工(國際供應鏈)占據主導地位。
20 世紀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信息技術進步、國際運輸成本下降及制度變遷降低了跨境經濟活動成本,加速了產品內分工的深化。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初,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背景下,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打破了東西方陣營之間的經貿限制,對外貿易額呈井噴式上升。產品內分工的范圍越來越廣、比重越來越大,其增幅遠高于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
與此同時,各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信息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 年以來全球跨境數據流動規模增長了64 倍。2020 年,進口和出口規模最大的10 大經濟體占全球數字貿易出口和進口的比重分別為60.8%和65.78%,其中美國數字貿易進口和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分別為15.16%和18.63%,這充分表明不同經濟體之間數字經濟貿易發展水平十分不平衡。
當前,國際供應鏈發展進入瓶頸期,國際供應鏈貿易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比重難以突破50%。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參與國際供應鏈的廣度和深度、國際供應鏈的鏈條長度等發展停滯不前。國際供應鏈發展及潛力挖掘需要貿易成本下降、技術變革推動等基本面因素的支撐,即如果沒有新的貿易自由化和技術變革,國際供應鏈分工很難進一步深化。因此,全球貨物貿易增長也進入相對低迷期,其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難以突破30%。
第二,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逆風泛起,擾亂國際供應鏈穩定。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思潮興起,在美歐等發達國家從民間蔓延至政府層面。2011 年9 月,美國興起抗議社會不公的“占領華爾街”運動。2016 年6 月,英國舉行“脫歐”公投,超過半數的投票者支持脫離歐盟。2016 年11 月,鼓吹“美國優先”的右翼民粹主義代表特朗普在美國總統競選中勝出。2017 年特朗普就任總統后,美國先后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導條約》、《巴黎協定》等國際組織和協定。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平均每年新增加的貿易投資限制措施有223 項,新增加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措施僅有61 項。其中美國出臺的貿易投資限制措施明顯多于其他國家,占所有限制措施的7.43%。[1]尤其是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國的保護主義越來越嚴重。2018年2 月,美國基于“201 調查”對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和洗衣機分別加征30%和50%的關稅;3 月,基于“232調查”對鋼、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美國更是基于“301 調查”對中國發起“貿易戰”。2017 年以來,美國修訂并實施《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強化對外國在美投資的審查力度。拜登政府上臺以后沒有改變特朗普政府時期的相關貿易政策。

2023年6月27日,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舉行“直面挑戰:在脆弱的環境中重啟增長”對話會,圖為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伊維拉在對話會上發言。
第三,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沖突阻礙國際供應鏈發展。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與美國越來越接近,美國戰略焦慮增大,對中國進行全面遏制打壓,嚴重破壞了國際供應鏈的健康穩定發展。大國博弈主要從四個維度影響國際供應鏈發展:一是美國國際經濟政策調整影響國際供應鏈發展;二是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破壞國際供應鏈分工;三是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加大貿易成本;四是中美關系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增加企業生產經營風險。
2023 年4 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關于美國國際經濟議程的演講,闡述美國當前和未來的國際經濟政策。美國推行的所謂“去風險化”、重振美國工業等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助推“友岸”“近岸”“回岸”等貿易模式興起,造成國際供應鏈收縮。美國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名推行“小院高墻”政策,不斷加強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給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國際供應鏈帶來巨大破壞,并對其他產業供應鏈造成負面影響。美國通過“301 調查”對中國加征的大量關稅至今未取消,嚴重沖擊國際供應鏈發展的市場運行環境,迫使一些在華跨國企業將部分產業轉移到綜合成本更高的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國家。大國關系發展的不確定性也使許多企業不得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進行多元化配置,影響國際供應鏈的運行效率。
第四,國際供應鏈面臨的客觀沖擊增多,國際社會合作應對動力不足。自然災害、運輸中斷、網絡攻擊、供電緊張、勞動力短缺等都會沖擊國際供應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報告指出,平均每3.7 年就會發生一次持續1 個月或以上的供應鏈中斷。[2]以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意大利、德國6 個國家為例,這些國家占全球GDP 的55%、全球制造業生產總量的60%、全球制造業出口總量的50%,新冠疫情不僅對這些國家經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更對國際供應鏈造成嚴重沖擊。具體而言,疫情從供給、需求、貨運、人員流動等方面影響國際供應鏈,鏈條越多的行業受到的沖擊越大,如電子、汽車等。疫情也倒逼各國重新調整國際供應鏈發展模式,盡可能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以降低風險。未來,諸如疫情之類的客觀沖擊還會持續存在,這是國際供應鏈發展不得不面對的重大挑戰。
應對國際供應鏈風險具有典型的維護公共產品的特征,即只有各國共同維護,才能有效保障供應鏈穩定安全。但由于各國處于不同的產業鏈和不同的環節,其從維護供應鏈中獲得的收益不同,參與維護的積極性也就不同。此外,國際政治格局也影響各國合作的意愿。美國更傾向于在國際經貿中進行聯盟化的合作。這使得供應鏈合作出現了不同的陣營,甚至相互對立,從而影響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
應對國際供應鏈挑戰需要集體行動。只有各鏈條都發展得好,供應鏈整體才會穩定發展。為應對國際供應鏈面臨的四大挑戰,各國應該加強合作,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第一,各國應通過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把握技術變革帶來的新機遇提升國際供應鏈的發展潛力。國際供應鏈的特點是,各國都在自身最有效率的環節生產,從而使得最終產品的價格降低。與此同時,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跨越國境次數越多,貿易成本越高。與傳統的在單一國家生產的模式相比,國際供應鏈的發展潛力取決于生產成本降低的動力和貿易成本增加的阻力之間的權衡。因此,需要將降低貿易成本作為提升國際供應鏈發展潛力的重要抓手。降低貿易成本的方式包括兩個:一是通過多邊或區域貿易自由化消除貨物貿易壁壘,二是通過推動技術變革降低貨物跨境成本。從消除貿易壁壘的角度來看,各國需要維護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體系地位,盡可能發揮其貿易談判功能。各國應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通過談判制定包容的區域貿易協定,擴大市場準入。
同時,各國應把握技術變革尤其是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據統計,全球數字貿易出口額從2005 年的12014 億美元擴大到2020 年的31376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6.68%,大大超過同期貨物貿易(3.52%)和服務貿易(4.21%)年出口復合增長率水平。[3]數字貿易出口占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也從2005 年的44.73%上升到2020 年的63.55%,數字貿易正成為推動國際貿易增長的新動力。各國需要加強數字貿易合作,共同制定具有包容性的數字經濟治理規則。

這是2023年11月23日在杭州第二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拍攝的帶電作業機器人。
第二,大國之間應通過負責任地管控競爭來降低其對國際供應鏈的沖擊。國家競爭具有負外部性。在國際供應鏈中,一國對另一國的制裁會影響整個鏈條,進而波及鏈條上的第三方。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應注意國家競爭的外溢性。一國政府限制企業出口造成供應鏈中斷,有可能導致多個國家的利益受損。因此,應讓市場在國際供應鏈中發揮作用,開放式的供應鏈才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國際供應鏈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證明市場力量才是推動供應鏈發展最基礎的力量,應該將國家競爭甚至對抗帶來的供應鏈安全挑戰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市場和新冠疫情給企業帶來的供應鏈風險需要國家之間通過合作來消除。對抗是最壞的情形,會使國際供應鏈發展減緩甚至逆轉。
第三,國際社會應協力合作應對國際供應鏈的客觀沖擊。所謂的“去風險化”并不能達到降低供應鏈風險、保障供應鏈穩定的目的。美國試圖通過建立排斥中國的供應鏈來達到“維護安全”的目的,但其錯誤地認為安全就是“去風險”,也就是跟中國“脫鉤斷鏈”。美國確實面臨供應鏈風險,但其他國家很難對美國的供應鏈安全帶來挑戰。將中國排除在外會使多元化目標難以達成,供應鏈更加脆弱,反而增加了供應鏈的風險。歐盟、日本、東盟等不應該被美國的供應鏈安全戰略綁架,其最優選擇是共同制定供應鏈領域的國際規則,通過合作來降低國際供應鏈風險。
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國際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始終堅定維護國際供應鏈穩定、推動國際供應鏈發展。近年來,中國積極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主動管控大國競爭、呼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切實承擔起大國責任。2023 年11 月28 日至12 月2 日,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北京舉辦,體現了中國致力于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大國擔當。
第一,通過積極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塑造國際供應鏈發展的良好環境。中國旗幟鮮明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筑墻設壘”、“脫鉤斷鏈”、單邊制裁、極限施壓等阻礙全球化前進的行為,始終做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的積極推動者,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讓開放為全球發展帶來新的光明前程。中國始終堅持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讓和平發展、合作發展成為全世界的主旋律,讓共同安全成為各國的共識;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讓“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各國合作的重要平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支持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制更好發揮作用。

2023年8月18日,第三屆RCEP區域(山東)進口商品博覽會在山東省臨沂市開幕。
作為數字經濟大國,中國近年來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治理,簽署多項含有電子商務專門章節等相關規則的協定,同時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數字經濟和電子商務領域涉及多項前沿議題,體現了中國在數字經濟治理國際規則方面的重要探索和有益嘗試。中國目前已經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協定。2022 年8 月,中國加入DEPA 工作組正式成立,全面推進中國加入DEPA 的談判。中國的這些行動無疑為供應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運行環境。
第二,通過主動管控大國競爭降低國際供應鏈發展的不確定性。習近平主席指出,中美經貿關系本質是互利雙贏,在商言商,不要把中美經貿問題政治化。雙方要做大合作“蛋糕”。[4]美國應停止濫用和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打壓中國企業。中國始終堅持有理有據應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并以建設性方式妥善處理中美經貿摩擦。一方面,中國致力于同美國進行雙邊磋商,通過談判的方式來解決貿易爭端,降低“貿易戰”對彼此的負面影響,最終達成互利共贏的協議。另一方面,中國也表明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的堅定態度,即一旦美國執意要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中國將堅決反制,并同時向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起訴美國的行為。當美國推出加征關稅的舉措后,中國也相應公布了對美國的反制清單。中國始終認為對話而非對抗才能解決相關經貿分歧。《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證明,中美經貿存在的分歧不可能通過單方面的“關稅戰”解決,只能通過談判的形式解決。中國主動管控大國競爭的行為有助于降低供應鏈運行的不確定性。

2023年8月29日,第六屆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在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召開。
第三,通過推動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抵御國際供應鏈面臨的各類沖擊。在協商一致規則的前提下,世界貿易組織運用多邊形式制定規則的可能性較小,未來將借助諸邊談判的形式推進規則制定。中國發起投資便利化倡議,積極參與服務貿易國內規制談判、電子商務談判等諸邊談判,為供應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中國還和其他成員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共同維護醫療物資、糧食等重點產業鏈的安全。
除積極改善與美國關系外,中國還協調與歐盟、東盟、日本、印度、巴西等主要經濟體的關系。中國始終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重啟持開放態度,積極強化與東盟經貿關系,穩定東亞區域產業鏈。對于日本,除了在RCEP 框架下發展強化中日經貿關系外,中國還希望通過加入CPTPP 繼續加強與日本的經貿聯系。此外,中國充分利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加強與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的協調。中國的這些行動無疑將增強國際社會抵御供應鏈沖擊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