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偉
新一輪巴以沖突已持續60 余天,隨著巴以為期一周停火換俘的結束,沖突再次爆發并升級,且短期內沒有完全停火的跡象。持續的高烈度暴力沖突和人道主義災難,折射出國際社會和涉事各方重啟以“兩國方案”為基礎的中東和平進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沙危局不僅是哈馬斯與以色列的沖突,更是將長期被邊緣化的巴勒斯坦問題再次拉回到國際政治議題的中心。
戰爭與和平呈現出微妙的辯證關系。在巴以問題上,沖突往往也孕育著和平的契機。1973 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后,埃及和以色列關系實現了和解。1987 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后,馬德里和會的召開與《奧斯陸協議》的簽訂便是重大成果。新一輪巴以沖突也是如此,國際社會及中東地區主要國家在“兩國方案”上存在一定共識,為重啟巴以和平進程提供了契機。
當前,國際格局正深刻調整,世界主要國家在新一輪巴以沖突問題上存在分歧,例如如何看待哈馬斯、如何看待以色列的自衛權等。但各方在實現停火止戰、緩解人道主義危機、推動加沙重建、重啟中東和平進程與中東和會、推動巴以而不僅是哈以沖突的最終解決、使“兩國方案”最終落地等方面存在共識。
中俄歐等長期支持“兩國方案”,將巴勒斯坦建國作為解決巴以問題的基礎。美國在新一輪巴以沖突中,在維護以色列安全與避免自身再度陷入中東泥潭上艱難尋求平衡。美國雖然支持以色列擊敗哈馬斯乃至徹底消除哈馬斯的威脅,但同時也未放棄“兩國方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查爾斯·布朗指出,更快地結束當前戰斗可能有助于限制當地人加入哈馬斯武裝分子的行列,每當加沙有一個平民遇難,都可能在未來催生出新的哈馬斯成員。巴以雙方以暴制暴的戰爭邏輯與復雜的歷史問題糾纏在一起,使沖突難以休止。對以色列而言,短期之內結束在加沙的戰事并不現實,雖然哈馬斯迄今已損失大量成員,但其戰斗力量仍然存在。同時,以色列在加沙戰事中的窗口期正在縮短,面臨來自美歐的壓力顯著增加。近年來,中東地區的自主性提升,出現了難得的“和解潮”,已有6 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絕大多數中東國家支持“兩國方案”。特別是在本輪巴以沖突中,中東國家的立場空前一致并且保持克制,防止沖突外溢至更大范圍。
巴以之間亟須停火止戰,重啟中斷了十余年的和平進程并逐步落實“兩國方案”,這需要重新建立以聯合國為核心且更具代表性的國際機制來主導該進程。事實上,國際社會已在為重啟該進程進行努力。在《中國關于解決巴以沖突的立場文件》中,中方提出在聯合國主導和組織下,盡快召開更大規模、更具權威、更有實效的國際和平會議,制定落實“兩國方案”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巴勒斯坦問題全面、公正、持久解決。歐盟輪值主席國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倡議召開國際和平會議解決巴以沖突,并為歐盟版本的和平倡議作鋪墊。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合作組織也贊成召開國際和平會議。

2023年11月29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本月輪值主席國中國倡議下,安理會舉行巴以問題高級別會議。
自巴勒斯坦問題產生以來,阿以和平問題與巴以和平問題就相互交織。《奧斯陸協議》簽訂之前,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總體處于敵對狀態,巴以和平進程無從談起。《奧斯陸協議》簽訂之后,阿以和平進程逐漸轉變為巴以和平進程,推動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直接尋求問題解決之道。但是,巴以之間強弱懸殊,巴方在與以色列的和談中處于弱勢,也缺乏阿拉伯國家的全力支持。
然而,伴隨近年來中東“和解潮”的出現,阿聯酋、巴林、摩洛哥、蘇丹等阿拉伯國家先后與以色列建交,沙特與以色列的關系緩和。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使阿以關系和巴以關系再次緊密聯系起來,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國家的促談止戰立場空前一致,這意味著實現巴以和平已成為阿以關系發展的重要前提。隨著美國在中東地區實行戰略收縮,阿拉伯國家自主性不斷增強,加之部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更多阿拉伯國家尋求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巴以問題。此前達成的短暫停火和換俘協議,正是埃及、卡塔爾、沙特、約旦等國積極斡旋的結果,體現出地區國家自主性不斷提升與和平解決巴以問題的意愿正不斷增強。
本輪巴以沖突已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重大人道主義危機,雙方都損失慘重,給兩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這是國際社會不愿意看到的。沖突使得巴以雙方的分歧進一步拉大,以色列國內對是否支持巴勒斯坦建國仍存分歧,而哈馬斯也從未承認“兩國方案”。在此背景下,促進雙方早日止戈、重啟中東和平進程更是刻不容緩。讓加沙地區平民減少苦難,實現巴以乃至中東地區和平發展的愿景,盡快止戰促和、全面停火是唯一正確的理性選擇,也是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對巴以雙方而言,戰爭帶來的教訓已足夠慘痛,以鄰為壑換不來獨善其身,更解決不了彼此的生存和安全問題。只有盡快停火,通過和平方式落實“兩國方案”,巴以問題、阿以問題的解決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和平才有可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