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任墨宸 黃 婷 匡琪琦 羅 蔓
鎮江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研究
劉建華1,2任墨宸1黃 婷1匡琪琦1羅 蔓1
(1.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句容 212400;2.Nueva Ecij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輻射帶動小農戶就業創業,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章對鎮江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及建議,以期為當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助力,進而逐步實現鄉村振興。
鎮江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問題;解決措施;鄉村振興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近年來,各地大力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和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1]。
加快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要拓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作內容,不斷深化合作,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要素的合作;二是要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品牌價值,做大做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起到示范帶動效應;三是要積極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層次;四是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要起到助農增收的效果,又要兼顧環境保護、節約資源、規避風險等問題。當前,鎮江市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漸升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3%。例如,江蘇新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數字化種植大棚、高透光玻璃頂棚、毛細化灌溉滴管、一鍵控制智能采摘車等,通過利用現代高效設備,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持續提升[2]。在丹陽市,“一產+二產”結合的農業企業通過采用科技創新、技術創新、設備更新的“三新”理念,不斷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實現了“卡脖子”技術的不斷突破,“舊產業”設備的更新換代,讓農業煥發出新的活力[3]。
隨著國家農村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主力軍。培育從事農業生產和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關系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有利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壯大縣域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鎮江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綜合利用資源,為地方農業現代化建設帶來積極效應。鎮江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分為四類,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鎮江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類型
續表1 鎮江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類型

產業鏈中主要功能生產經營的特點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商品化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或流通科研組織化程度高,資金雄厚,人才較多,經營內容可涵蓋整個產業鏈,與當今市場直接對接
總體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不斷擴大,其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據鎮江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鎮江市第一產業增加值163.87億元,同比增長3.1%。這表明鎮江市農業等第一產業仍在穩步發展。2022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203.55萬畝,比上年增加1.77萬畝,同比增長0.9%。2022年,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9.5%,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7%,特色農業機械化率達到71%。2022年,鎮江市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7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88家。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和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進入量質并重發展的新階段。全市農業經營收入也有了很大突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盈余也不斷增加。服務層次不斷深入,由最初的產銷層次逐步向集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于一體的縱向一體化模式發展。(2)農業保險覆蓋情況。目前,全市農村農業保險覆蓋率近78%,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堅實的風險保障。鎮江市持續探索并推廣“農業保險+”模式,截至2022年6月,已累計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近40億元的風險保障,有效緩解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風險。(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情況有所改善。鎮江市構建起全市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平臺,并建立定期發布制度。同時,創新推出“再貸款+N”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強資源配置,降低融資成本。截至2022年9月,鎮江市法人金融機構已運用再貸款為涉農企業(農戶)提供優惠貸款支持68.49億元。例如,句容農村商業銀行緊扣地方農業產業特點,推出的農機貸產品最高額度可達50萬元,采取信用發放方式,廣大農戶僅需繳納10%的首付款,便可到相應網點申請,隨用隨換,有力支持了當地春耕生產。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經營初期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且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力不強,難以產生穩定的現金流,還款能力難以得到保障[4]。另外,受極端天氣、病蟲害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的影響,農業生產存在較高風險,從而導致投資得不到保障,增加了投資風險。這些因素使得投資方在投資前難以預計投資回報,對新型農業主體投資意愿不強。新型農業主體主要通過抵押、質押貸款和信用貸款兩種方式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作為擔保條件,且經營用地沒有所有權只有經營權,新型農業主體無法向銀行提供財務報表和銀行賬戶流水。因此,貸款難度較大,進而導致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據調查,有高達86.5%的受訪對象表示目前農業生產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
鎮江市農業經營主體之間以及內部合作層次不高,信息共享程度不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合作也不夠深入,大部分還局限于生產環節的互助和初級農產品銷售的互幫,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下產業鏈的深度合作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以及融資能力的提升。由于農業投入周期長、農業投資回報率較低以及農業經營的條件艱苦等特點,農村很難吸引和留住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5]。
在土地經營權流轉中,經營主體為了自身發展需要,往往強調土地經營權流轉的規模化和長期性,甚至希望永久流轉;而農民則從自身利益出發,強調土地經營權流轉的靈活性和選擇性,希望流轉期限為3年~5年。如果農民與經營主體之間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就會導致土地經營權流轉困難,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6]。另外,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成本逐年增加,這增加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成本。
金融支持“三農”是歷史的傳承、時代的呼喚。鎮江市舉辦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推進會,并正式啟動金融為農辦實事“金穗行動”,目的就是要不斷提升金融創新能力,以金融“活水”澆灌“希望的田野”,推動鄉村農業走在前、當示范[7]。在推動金融助力鄉村農業振興方面,鎮江市近年來積極嘗試,取得了突出實效。例如,中國人民銀行鎮江市中心支行積極推動“整村授信”,鎮江銀保監局積極開展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試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積極服務涉農企業掛牌上市,金融機構不斷創新支農模式、優化金融供給,在希望的田野上跑出了金融支農的加速度,充分彰顯了金融系統踐行使命、服務大局的擔當和作為。為了進一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鎮江市需要強化政策創新、服務創新、渠道創新、模式創新。具體而言,需要增加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供給,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額度,放寬貸款條件,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注入更強勁的金融力量。
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應加強合作,這是基于自身的發展和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整體質量和水平的必然選擇。通過建立良好的聯結機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帶動農戶數量的增長和農戶收入的增加,充分發揮農業企業的帶動作用,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風險抵御能力。另外,為了解決當前農村高素質從業人員缺乏的問題,各級政府和高校應共同建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機制和農業專業人才下鄉機制。政府應該重視培訓工作,健全各種培訓體系,培育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應完善招才引智政策,搭建創業創新平臺,吸引農業專業人才投身農村工作,并能夠留得住農業專業人才,培育更多新型職業農民[8]。
政府應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確保土地經營權流轉順利進行,同時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風險防范,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大力宣傳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內容,傳遞正確的土地經營權流轉信息??梢試L試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方式,明確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等權利關系。鼓勵和引導流轉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對于土地經營權流轉過程中出現的矛盾,政府可以搭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提升土地經營權流轉方面的服務質量,及時解答農戶和經營主體的問題。同時,政府部門還應出臺相關的財稅政策,引導農戶主動參與土地經營權流轉,既能讓農戶在土地經營權流轉中受益,又能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夯實基礎[9]。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能讓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始終充滿活力,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10]。鎮江市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方面積極制定政策,整合資源,大力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和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些主體能夠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綜合利用資源,為地方農業現代化建設帶來積極效應。但是,其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應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金融創新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結機制,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夯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基礎。加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力度,進而為加快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創造有利條件。
[1]吳易雄.高質量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6-14(A06).
[2]白光迪.種菜用上了智慧大腦[N].人民日報,2021-01-14(7).
[3]周迎,韋蒞南.江蘇鎮江:“三新”理念加持,全力以赴拉長補強農業產業鏈[EB/OL].(2021-10-04)[2023-05-16].https://www.yangtse.com/content/1300755.html.
[4]徐功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經營風險探析[J].農村工作通訊,2019(9):55-57.
[5]楊樣才.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之探[J].中國農村金融,2019(2):52-53.
[6]武永成,賀必威.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六難”問題不容忽視[EB/OL].(2016-02-03)[2023-05-16].https: //www.hbzx.gov.cn/46/2016-02-03/47536.html.
[7]周廣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困境與調適策略[J].農業經濟,2021(5):17-18.
[8]祝坤艷,蔚霖.河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2):232-240.
[9]鄒一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創新[J].中國金融,2022(17):78-79.
[10]魏仁月,許倩雯,黃渝海,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實踐研究:以貴州食用菌產業為例[J].廣東蠶業,2021 (10):122-125.
F325
A
2095-1205(2023)11-100-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3.11.29
2021年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鎮江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調查研究”(202113103025y)
劉建華(1981—),男,江蘇濱海人,博士研究生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