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附中江寧分校幼兒園 沈雅文
為進一步促進幼兒發展,助力幼兒成長,幼兒園成立了混齡班。混齡班級是將年齡相差一年甚至更多的幼兒集中在一個班級,年齡層次形成了內部明顯差異的幼兒學習群體。相對于同年齡段編班而言,不同年齡的幼兒在能力、興趣、個性、經驗、知識等各個層面均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成為混齡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班級是幼兒園的“小家”,班級管理的質量是教師教學水平的直接體現,能為幼兒的個性發展奠定基礎。筆者有幸成為混齡班的一名任教老師兼班主任。在混齡班級管理工作中,筆者巧借心理規律激發幼兒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幫助幼兒樹立真實、完整、積極的自我形象,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和學習態度,讓班級“小家”的全體幼兒積極行動起來。
心理環境的創設在班級管理中具有關鍵的作用。教師在這個家庭中堅持以愛心、耐心、責任心幫助每一名幼兒,使他們盡快熟悉新的班級模式,學習異齡幼兒之間的相處方式。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筆者關注幼兒的心理狀況,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們生活、游戲、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為了使混齡班成為一個溫暖的家,溫暖的小社會,我園在班級中開展“家庭式”編組的混齡模式,一日生活中的部分活動以“家庭”為單位開展。以一個混齡班級30 人為例,小、中、大年齡段孩子的比例為1:1:1,分為10 組家庭,每組家庭由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組成,被稱為大哥哥(姐姐)、小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通過這種一一結對的方式幫助幼兒更快、更好地進行異齡之間的交往,幫助幼兒之間形成親密的同伴關系。
物質環境是不說話的老師,能對兒童的情感起到激發和鼓勵的作用,形成積極和主動的行為,也能吸引兒童去探索、思考,參與實踐,啟動智慧之門。我們應注重物質環境的創設,在環境創設上下功夫,讓孩子與環境互動,力求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
在環境創設中,我們本著來源于幼兒,讓幼兒做主的原則,和幼兒一起商量、討論,一起創作,創設了集藝術感和參與感的班級主題墻飾、班級文明公約、班級的一日作息、班級體育特色宣傳板塊、游戲區角的規則、標志和裝飾等,充分體現了幼兒為活動主體的原則。
加拿大、美國、中國臺灣等研究表明:孩子們在有“規劃”的教室里,其創造力、認知和語言發展是有提高的;在敞開環境中,兒童追逐的行為會增加;接受“角落教學法”的兒童比“講述教學法”的兒童在數學、空間等學習目標上的表現都好。所以,我園給孩子一個有計劃、有準備的教室環境。班級的教室和走廊都比較寬敞,因此我園充分利用可移動柜子、隔斷將教室空間分割開來,劃分成一個個兼顧開放與私密的空間,從而滿足幼兒進行不同活動的需要。
班級設有益智區、語言區、美術區、生活區、科學區、建構區等,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功能。因考慮到不同年齡的幼兒身心發展存在一定差異,在材料的投放上,不僅要關注數量豐富、內容豐富,還要關注材料的層次性,能滿足不同幼兒探究與學習的需要。如,語言區除提供了豐富適合幼兒年齡、興趣、生活經驗、語言發展和多元文化、思維的書籍外,還提供了修補圖書的工具、制作圖書的材料、表演故事的拼圖或木偶等,從而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活動需求。
幼兒園一日活動指的是幼兒在園一天的生活、游戲與學習狀況。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基本環節包括晨間接待、點心、區域游戲、戶外鍛煉、教育活動、戶外游戲、喝水、進餐、午睡、起床、體育游戲、離園等。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多自由、自主的時間和交流機會,我園在原來的作息基礎上進行了修改、調整,將幼兒晨間區域游戲的時間和戶外鍛煉的時間進行對調,并將區域游戲的時間和點心時間進行有機整合,延長了孩子晨間自主區域游戲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不同區域的游戲,或一人獨自進行,或三三兩兩,或小組,一切全憑孩子的主觀意愿。
筆者通過一對一和差異組合,有意識地為不同年齡的幼兒創造彼此合作、互動、交往的機會,在“家庭”中形成“以大帶小”“以小促大”“大小互助”的異齡互動模式,幫助幼兒經歷互愛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的過程,培養幼兒的集體主義意識。
片段一:
弟弟小軒和姐姐思齊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桌面拼插玩具。弟弟小軒拿起操作材料,束手無策,只能隨便進行拼搭。他的舉動引起了姐姐思齊的注意。“你不要著急,這個拼插玩具是這樣拼起來的。”聽了這話,正準備放棄這個游戲的小軒瞬間高興起來。思齊姐姐溫和地說:“我來教你吧,將它們縫與縫對接,長的拼在一起……你來試試吧!”小軒嘗試著學著姐姐的樣子拼起來,不一會兒,自己拼搭的小房子就成功了。
片段二:
起床時,沅沅小朋友(妹妹)坐在椅子上費力地穿著褲子。這時姐姐珈珈走過來看了看,然后問:“你會穿褲子了嗎?”沅沅一下紅了臉:“我原來會穿的,可是今天不知道怎么就是穿不上去。”姐姐又看了一眼妹妹的褲子,蹲下身來說:“你看看,你的褲子這里擰到一塊去了,我們應該先把褲腿理順了,看清楚前后,然后……”姐姐邊說著邊幫著妹妹穿褲子,剛穿好一條褲腿,妹妹就說:“這邊我自己來吧。”說著按照姐姐的指導自己穿起來,雖然動作還有一些不熟悉,但是在努力下也成功地穿好了。姐姐在一旁歡呼雀躍地說:“對了對了,就是這樣。你好棒哦!”
片段三:
在戶外活動走平衡時,妹妹帆帆看到高高的樓梯橋后身體不自覺地向后縮。欣欣是她的姐姐,很了解他的妹妹,她馬上拉著妹妹的手說:“妹妹別怕,我先走,你看著啊!”邊說邊走上了樓梯橋,“看到沒有,像我這樣一小步一小步移動,不用怕的,我就在你旁邊保護你。”姐姐這么一說,妹妹有了一些底氣,嘗試著走起來。走了兩步還是有一些害怕,姐姐立刻在一旁拉住妹妹的手:“別害怕,姐姐扶著你。”最后,在姐姐的引領下,妹妹堅持走完了樓梯橋。
片段四:
在遠足活動中,孩子們在徒步走去掰玉米、參觀動物、植物后非常累,紛紛坐在毯子上等著老師發食物。俞嘉喬拿到發給他的酸奶后先看了一眼妹妹:“妹妹,你渴嗎?先給你喝吧?要不要我幫你撕開?”老師每次發下一樣食物他都會主動先詢問妹妹,幫助妹妹解決問題后再安心地坐下來吃自己的食物。
片段五:
大山是一個精力充沛、好動的孩子,常常在早操活動中隨意離開。這天在早操時,大山這位中班的哥哥找到自己點子以后卻“站不住”,不是一會兒去旁邊摸摸小花小草,就是跑到一邊去舞弄拳腳。為了讓他能夠安穩地站在自己的點子上,筆者嚴肅地教育過了,也溫柔地鼓勵過了,效果都不明顯,大山總是堅持不了一會兒就再次跑開了。這時,筆者指了指一旁站得筆直的大山的妹妹孫瑾,笑著問大山:“妹妹在跟你學習哦,你要做妹妹的榜樣啊。”這一招似乎很管用,大山收斂了很多,笑著走回自己的點子開始學習起來,還不時地幫助妹妹練習動作。
在班級里,大部分年齡小、能力弱的孩子在開始時是被照顧的對象,她們在哥哥姐姐照顧、幫助自己、和自己互動中觀察、學習、進步,變得獨立、自主,嘗試關心和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小朋友。班級里也有自由、“霸氣”的哥哥姐姐,他們在原來的平行班級里非常調皮,然而,有了弟弟妹妹的約束后,自身有了“榜樣”的光環作用,他們開始自我約束,變得積極、主動,像一個小大人一樣。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強化合作弱化競爭。與傳統的同齡幼兒交往不同,異齡幼兒在認知水平與行為能力上存在一定差異。大小齡組合的方式大幅加強了孩子之間的相互合作,減少了同齡人之間的相互競爭。在合作中,孩子們會不斷發現自己和同伴的優勢,相互取長補短,逐漸學習合理分工,學會相互協商。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各自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而混齡教育為孩子提供了與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交往的機會,拓寬了他們的交往范圍,有效發揮了同伴資源的作用。混齡教育中的大帶小,促進了孩子的社會化進程,使孩子的身心同步發展。
在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以及幼兒身心發展的具體需要,靈活采取多種活動形式,如獨立活動、結對活動、三人活動、小組活動、大組活動及全班活動。不同的分組活動持續的時間會基于幼兒的興趣、個人發展需要、學習方式、問題解決、技能指導及經驗的鞏固強化等而發生變化。在整個混齡教育活動中,教師往往要同時考慮集體和個人的需要,以靈活采取不同的分組方式。為了保證混齡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常用的是生活混齡、教學分齡及間斷性混齡課程實施形式,規避一些對于不同年齡幼兒而言因難度差異較大而不適合開展混齡活動的內容,從而為幼兒的成長提供適宜的支持,促進幼兒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教育活動是相對自由和開放的,我們應避免競爭,避免讓幼兒之間相互比較,培養幼兒不怕失敗的精神,尊重孩子的差異。我們應鼓勵幼兒根據自身想法自由、自信地去探索、嘗試和學習,讓學習成為幼兒真正感興趣的活動。
關注社會、生活、自然的課程,創設讓幼兒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的環境,創設見多識廣、身臨其境的環境,創設與社會互動、自然互動、生活互動、環境互動的學習做人、學習生活和學習如何學習的環境。我園結合當月季節和節日,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途徑寬廣的常態化社會實踐課程體驗活動,如“三八”愛媽媽、制作餅干活動、找春天、跳蚤市場活動、種植活動、故事大王比賽、自制蔬果沙拉活動等。除此之外,還在季節和節日的基礎上結合幼兒不同的發展需求開展更豐富、更深層次的體驗活動,如環保方面的“撿垃圾”、自我能力方面的“我是小大人”等,努力讓孩子們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加強與同伴、與環境、與社會、與自然的交往與交流。
我們強調不同年齡的幼兒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通過合作探究、觀察、模仿、學習等途徑獲得自身成長。因此,我們要幫助幼兒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生活常識和交往技巧,包括學習習慣(傾聽、協商)、生活能力(自我服務、服務他人)、交往技巧(解決沖突、分享)等。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應建立良好的師幼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融洽的師幼關系能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能助力幼兒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質。
晨間接待時,我們每次都堅持站在門口,微笑迎接每一名孩子和家長,主動向孩子鞠躬問好,輕輕地摸一摸孩子的頭,抱一抱孩子,說一說鼓勵的話語,進一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游戲時,我們低下身來參與其中,和孩子們一起嘗試、體驗、探索,及時鼓勵并提供輔導性的材料,使幼兒將活動進行下去。同時,我們做到眼中有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去思考,從而感受他們的需要,用平等互動的方式參與孩子的活動,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
教學活動時,我們果斷放手、主動退位,鼓勵幼兒大膽、專注地探索,并及時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與家長都是兒童教育的客體,共同的目標是促進兒童的發展,相互間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我園通過QQ 校訊通、家長園地等方式積極向家長展示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情況,提高家園互動頻率。我園還結合生活、節日、季節等特點積極開展親子活動,提高家園互動效果,讓家長走進幼兒園,了解孩子的情況,縮短教師與家長的距離,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班級管理是一門需要我們積極去探索、研究的藝術,它雖然無形,卻有著極強的教育力量。班級應是幼兒個性舒展的自由空間和快樂舞臺,管理要從“愛”出發,關注幼兒需求,讓每一名幼兒在安全、寬松、自主、自由的環境中,乘著想象的翅膀,揮灑童心,自由翱翔,讓以兒童為中心的班級管理成為獨特的班級文化。播下一種文化,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愿每一名教師都能做好班級管理,愿每一名幼兒都能在愛與自由的班級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