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第二實驗幼兒園 王秋平
問題導向學習指的是一種以問題為線索,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簡單的生活實例,引導幼兒在主動學習、合作探究與交流討論中思考與創造的學習模式,相關研究和理論早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出現。進入21 世紀后,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社會教育的理念與追求發生改變,開發學習者思維、為學習者建構完整知識框架與思維框架已然成為如今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無論是在哪一學習階段,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都成了一線教育工作者設計與開展教學方案時有意引入的活動。本文主要基于問題導向的幼兒自主探究學習展開分析,在簡單介紹過問題導向下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特征以后,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分別從準備、實踐和總結三個環節出發對問題導向下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如何開展進行了分析,以期能夠培養幼兒的創造思維與自主探究能力。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幼兒教育階段主要指的是幼兒從家庭走向學校的過渡階段,面向的教育對象是3—6 歲的學齡前兒童。這一年齡段的幼兒正處于思維萌芽的時期,對外部世界中的新鮮事物表現出了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而教師的教育職責就是引導幼兒采用正確的方法對外部世界展開探究,同時在探究中培養和提升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與主觀思維能力。《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客觀、真實的觀察和了解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前提”,而問題就是觀察與了解的動機與前提,以問題為導向設計并開展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能夠有效滿足幼兒觀察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需要。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問題”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價值與重要性,善于捕捉幼兒在探究世界過程中提出的問題,也善于向幼兒提出適宜的自主探究問題。
在基于問題導向設計的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中,問題是探究和學習的核心主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則是探究和學習的基礎內容。在幼兒探究世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幼兒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問題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幼兒開展有效的探究與實踐活動,以激發幼兒探究學習與動手操作的潛能。綜合教育學界對問題導向下的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的定義不難發現,幼兒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解釋需要依靠科學探究來實現,而幼兒開展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在此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可見,問題既是幼兒科學探究世界的出發點,也是幼兒科學探究世界的目的地。從本質上看,問題導向下的自主探究學習模式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問題”是問題導向下的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僅是從字面出發就可以延伸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反思問題這四個部分內容。好奇和好問是幼兒教育階段“問題”與“探究”產生聯系的關鍵,擁有問的自由和問的勇氣才能夠從內部驅動幼兒主動認識世界與了解世界。因此,以問題為線索就是問題導向下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最基礎和顯著的特征。
“主動性”是決定問題導向下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有效性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以小組為單位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中,要想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就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從某種意義上看,幼兒的思想和行為并不完全受支配,教師需要通過引導與鼓勵的方式在幼兒中間構成一個以自主為主要特征的學習共同體,并以這個學習共同體為主導設計并開展問題導向下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
“生活”是問題導向下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的起點和重點,所有需要探究的問題都來源于生活,而所有對問題的探究與思考也都服務于生活,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相連能夠提高教學活動的合理性。幼兒在與現實緊密相連的探究活動中形成的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也能夠落地于現實,為幼兒對世界的觀察、認識和理解提供更大的助力。因此,緊密聯系實際也是問題導向下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指向思維開發與思維認知發展的探究問題或學習任務在通常情況下都具有一定難度,以幼兒現階段的認知水平和思維邏輯很難獨立解決或完成,因此需要融入集體,依靠與他人的合作來取得更好的效果。基于此,溝通、交流、分工、協作成了問題導向下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構成要素。在反復進行的分工合作中,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協作能力也能夠實現與探究意識的同步發展與提升。
在問題導向下的幼兒自主探究學習實踐中,探究的最終目標指向創造,幼兒在問題情境中展開的所有探究和思考、產生的所有想法和思路,都可以看作是創造的前提與基礎,具備流暢性、新穎性和靈活性三大基本特征。因此,創造實際上也是問題導向下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中除探究以外的又一重要環節,能夠有效推動幼兒創造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幼兒天性活潑、好動,對外界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也會在本性的驅使下主動對外界展開觀察與探索,這種性格特質正是問題導向下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活動開展的前提條件。在觀察與探索以外,思維認知能力的欠缺使得幼兒自主展開的對外部世界的探究只停留在觀察與探索階段,如果沒有外力引導很難進入深層次的思考,也很難完成真正的探究。幼兒教育是教育體系中基礎又獨特的一環,教師設計與開展教育活動的所有出發點和目的地都是對幼兒思維的開發和意識的引導。針對問題導向下的幼兒自主探究學習活動而言,教師尤其需要關注幼兒思維認知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特征,選擇適宜的主題、創設適宜的情境、提出適宜的問題,并鼓勵幼兒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通過科學的指導和引導來開發幼兒的思維與潛能,為幼兒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基礎與提供助力。
1.確定適宜主題,創設問題情境。
情境是問題導向式幼兒自主探究活動開展的背景與環境,幼兒對外界事物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主要表現在對新穎事物的濃厚興趣上。因此,在活動準備環節,教師要從幼兒平時表現出的興趣點出發,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確定適宜的探究學習主題,并依據這一探究學習主題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比如,幼兒在戶外玩風車的時候會好奇風車為什么會動,教師則可以創設一個以“風驅動風車轉動”為主題的問題場景,從風車出發引導幼兒探究與思考外部世界中存在的一些科學道理與科學規律,符合幼兒興趣點的探究學習主題與問題情境更能夠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
2.通過回憶式提問,關聯已有經驗。
在現實生活中獲取和積累的經驗是幼兒探究未知事物時的重要參照物,對幼兒的思維發散能力與遷移運用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回憶式的提問,引導幼兒將既定的探究學習主題和問題情境與現實生活中積累的經驗關聯起來,讓幼兒對后續的探究與思考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比如,在展開“水滑梯”探究活動以前,教師可以先向幼兒提出“小朋友們在哪里見過滑梯?”“小朋友們指導怎么玩滑梯嗎?”“小朋友們見過的滑梯都有哪些造型?”等問題,引導幼兒將自己滑滑梯的經驗與接下來要展開的“水滑梯”探究活動聯系到一起,方便之后實踐活動的開展。
3.借圖畫表征,制定完整活動計劃。
幼兒教育階段的自主探究學習在很多時候普遍以游戲活動或實踐活動的方式呈現,除在思維層面對問題的思考與分析以外,還包括在操作層面對問題的解決與延伸。在前期確定好主題、創設好情境并完成經驗回顧以后,教師還需要對如何解決問題為幼兒制定相對完整的自主探究學習計劃。幼兒的思維發散且跳躍,其自主展開的探究與學習活動可以在沒有明確指引的情況下產生與目標相反的走向,因此,教師需要用幼兒看得懂且能夠理解的表達方式劃定自主探究學習的邊界,如圖畫,尤其是在指向實踐操作的探究與學習活動中,完整的活動計劃至關重要。
1.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幼兒深度探究。
在問題導向式的幼兒自主探究學習實踐中,教師需要在創設好的問題情境內巧妙設置有效的問題支架,通過一連串相互關聯、相互映射的問題引導幼兒的思考與探究。這些問題的內容必須關聯對應領域的核心經驗,以鼓勵幼兒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基于探究和發現的自我調整,并幫助幼兒在深度探究活動中完成經驗的內化。比如,在對“氣球為什么吹不起來”這一核心問題的探究中,教師可以設置如“吹不起來,是因為氣球出問題了還是吹氣管出問題了?”這樣的誘導式問題,為幼兒的探究提供更為明確的方向指引,指引幼兒去檢查問題和排除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2.科學預判問題,引導幼兒深度思考。
問題導向式自主探究學習中的“問題”,不只是教師向幼兒提出的問題,還包含幼兒在探究中自己發現和提出的問題,探究的本質其實是解決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探究本身是一種動態的活動,不是所有事情都會按照設想發生,幼兒的奇思妙想也會讓這種問題導向式的自主探究學習走向意外的發展方向。這時候,教師需要通過科學的預判與敏銳的觀察來抓住新的教育契機,借幼兒發現或提出的問題引導其進行深度思考,同時引導幼兒通過尋求同伴幫助和遷移同伴經驗,掌握通過嘗試、比較、篩選等方式得出適宜自己操作的方法與經驗,在深度思考中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3.引入豐富材料,幫助幼兒熟悉問題。
思考的前提是觀察和提煉信息。從幼兒的思維發展規律和認知發展水平來看,幼兒只有對問題足夠熟悉才可能準確地從問題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教師需在幫助幼兒熟悉問題的過程中引入更多與問題相關的外部材料。比如,在探究“美人蕉是不是樹”問題時,教師需要先向幼兒展示美人蕉的圖片,讓幼兒明確美人蕉長什么樣,然后讓幼兒結合自己記憶中看到過的樹和相關書籍中樹的圖片進行對比,總結樹的特點和回答“美人蕉是不是樹”問題。
1.鼓勵幼兒展示自主探究學習成果。
如果興趣是幼兒參與問題導向式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內部驅動力,幼兒實際在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中的體驗和收獲的滿足感就是幼兒參與下一次活動的保證,這體現了幼兒以興趣和快樂為先的思維邏輯與行為邏輯。在問題導向式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總結環節,教師需要鼓勵幼兒通過多種方式展示自己小組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包括語言表述、數據記錄、表現再現等,向外界分享自己的喜悅,進而獲得更高的成就感。教師也可以從幼兒展示出來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出發,提煉可以融入下一次探究活動的有價值的問題,以進一步增強幼兒的成就感。
2.結合自主探究過程開展科學評價。
評價是問題導向式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需要結合幼兒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與最后展示出來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對完整的問題導向式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做出更客觀與全面的評價。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評價的基礎是“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和“保護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引導處于同一學習共同體的小組成員進行相互評價。一方面,年齡與思維特征相近的幼兒更容易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幼兒需要掌握發現他人長處和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借多元化的科學評價提高幼兒的自信心,為下一次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幼兒在對外部世界的探究中表現出的是極為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這種好奇心與探索欲是支撐他們探究外部世界的動力。《3—6 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明確指出探究活動的基本價值是探究本身而非知識積累。在問題導向式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中,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和相互促進的融洽關系,能滿足幼兒成長與發展的自然需求,讓還沒有接受系統教育的幼兒也能夠獲得基于能力與思維的個性成長與全面發展,形成一種以幼兒為先的良性教育循環,在探究中發展能力,又在能力支持下開展探究。作為幼兒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需要在一個又一個真實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過程中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探究,發展幼兒以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為主的高階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