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寧 崔莫凡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117)
2016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提出,國際政治學科培養目標除了要求高校學生掌握本專業基礎知識,還需要具有一定的邏輯分析、國際視野、人文情懷與文明修養等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針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培養與綜合素質塑造,這就注定國政學科教學內涵和思政教育理念在強調學生學習中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價值觀與文化培養等內容上,在教育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規范上,存在邏輯的內在耦合性,因此有必要對兩者的理論共性及其指導下的具體教學實踐做出探討,以回應“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1]高校教育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國際關系學科流派眾多,在各自領域的闡述方法、實現方式都有所不同,但終究殊途同歸,目前普遍贊同學科具有一個共同的人文關懷,即實現國際社會的普遍和平與繁榮。漢斯·摩根索作為古典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斗爭》中不厭其煩地論述普遍的道義、世界輿論與國際制度的有限作用。同時他又承認:國際政治,一如其他政治,也是一種權力斗爭……政治家和民眾最終謀求的可能是自由、安全、繁榮或權力本身。他們可能按宗教的、哲學的、經濟的或社會的理想來規定目標。[2]5在現實主義學者眼里,權力與利益作為一種基于“人性惡”哲學觀的目標實現方式與實現手段,與自由和平的目標本身并無鴻溝。漢斯·摩根索當然向往一種具有普遍人文關懷的國際社會,只不過這種“和平”狀況下的社會并不借助道德與制度作為實現手段。而理想主義學派自不必多說,不論是康德不加掩飾地表達對“永久和平”的向往,還是伍德羅·威爾遜“十四點計劃”描述中所要實現的理想型國際社會,都表達出希望邁入美好國際社會的心理狀態。因而,可以把“實現國際社會的和平與自由”的愿望視為國際關系學科的終極目標與學科建設的元起點。
高校課程思政,是指對大學思政課、專業課、實踐課程等進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整理、再融合的一個過程。根據2020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通知內容,立德樹人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任務,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則是推動課程思政進展的重要任務。思政進校園就是要把高校學生培養成為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具有良好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青年,就是要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主線融入其中;就是要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3]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文化修養,具有傳統歷史情操的人;就是要敦促學生以德為綱,以禮為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就是要讓學生勇于擔當、敢為人先,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擔挑于肩上。可見,高校思政與國際關系教學一樣充滿了新時代社會建設的人文關懷,將研究出發點共同放在人這一主體上,充滿價值、情感與人性的元素,并以人本主義視角強調人在新時代的主體地位,將馬克思所認為的 “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基礎”[4]118、“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4]119這一認識融入時代認知,進而通過國際政治學科教育過程——國際社會知識教學,在探討人類追求自由的發展史過程中釋放理想情懷。這是思政理念能夠融入高校國際政治學科教學的邏輯起點所在。
“耦合性”(coupling)原本作為一種軟件度量,指一個程序中或者模塊之間信息或參數依賴的程度。一般來講,耦合度可以分析數據之間的相似性與相互依賴程度。這里引用耦合性概念試分析國際政治學科與課程思政理論在實踐內容上的相似性,以及國際政治教育與課程思政在服務目標、方法論與學科主題、學科淵源方面相契合的程度。
國際政治學科是將國際社會中的行為體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這些對象之間相互關系及整體內在性的一門學科。其中,國家是最基本的行為體,非國家行為體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關于國際政治學科的一般認知是主要解釋國與國(國家與國際行為體)以及其他行為體之間權力與利益的學科,本身具有政治學科的屬性。然而,隨著國際社會與全球經濟連接的日益緊密,國家行為體國內與國外的政治邊界的內涵與外延性日益模糊,以致國際政治學科中不同理論流派都有相關論述。制度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羅伯特·基歐漢與約瑟夫·奈在其合著的 《權力與相互依賴》中強調:國際機制通過規則與制度對一國的國內政策制定具有影響。除了國際機制之外,普遍的國際交流對于各國政府與民眾的意識塑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些不同于國內產生的情感、認知對國家的對外交往方式也具有一定影響。[5]同時,國內權力對國際政治的塑造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新古典現實主義學派強調國內環境的作用,重視國內政治對于國家對外交往的影響,將國家理論擴展到國際國內兩個相互關聯的層面。[6]在外交學中,外交被視為內政的延續。外交的最重要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外交是國家主權的象征和屬性。[7]由此可見,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聯系十分密切,而且隨著人類生活內容的豐富,這種關系還在持續加深。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相互聯系為討論思政理念與國際政治學科的融合提供了契機,能夠幫助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生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開拓國際視野,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隨著國內政治生活的豐富與完善,協商民主、公民文化等諸多話題既體現在思政理念領域,也探討在國際政治學科當中,相同話題的不同視角展現出思政理念融入國際政治學科教育過程的一致性,都服務于立德樹人教育的總目標。
思政教育緊密圍繞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建設內涵,探尋價值追求和理論原則,并獲得實踐指導。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一直強調人作為實踐主體的突出作用。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應該被簡單地歸結為“類”似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這個角度來看,馬克思清晰地指明了人類個體與人類社會的辯證關系。這便是以人為本的思政教學必須把握的著力點,力爭讓每一個學生明白作為社會個體如何處理與社會的關系,如何把握內心的情感導向,如何構建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馬克思還從唯物主義史觀的角度出發,深刻揭示了實踐對于人類社會的決定性作用,解釋了物質世界與人的意識溝通聯結過程,證明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彼此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相互闡發的辯證關系。因此,在思政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認識到知識體系與理論思維是能夠成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的。具體來講,就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應當通過個人努力,創造性地實現物質與精神世界的主客觀互動,順利承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馬克思主義還對人的發展趨向做了深刻論斷,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理想與愿景,在充分認識到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完成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轉變。而對于思政教育來講,我們黨從革命到建設再到新時代的歷史轉變,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引與充分調動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上實現的,這種一步一步克服時艱,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正是唯物史觀與真理性教學的最好范本。
國際政治專業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分支,在方法論演進方面也經過了歷史的革新,大致上可分為傳統主義、行為主義與后實證主義等幾個階段(派別)。以赫德利·布爾為代表的傳統主義流派以一種哲學思辨與詮釋的方法進行學科研究,傾向于對歷史文本進行梳理,用演繹法推理總結素材,他們的關注點多匯聚于對道德倫理、正義秩序的探討。而以卡爾·多伊奇、莫頓·卡普蘭為代表的行為主義流派則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用數據分析、定量分析、數學模型等方式來解釋與預測。近年來,隨著價值訴求的重新回歸,國際政治學方法論逐漸呈現出理論融合的態勢,隨后盡管有一些激進流派,但也都以反思批判的小眾角色出現,主流的方法范式之間的爭論形成了當今國際政治方法論研究的現狀。反思國際政治學方法論演化進程,剛好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思想的科學性,即國際政治學科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關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人類的自由與幸福,持續推進國際社會、國際組織、國際制度乃至國際觀念的復雜演化。歸根結底是人對于國際政治的行為與意識的產物,這種學科的終極關懷落腳點也在于此。無論是理性主義還是人文主義,無論是定量分析還是定性分析,最終都要回歸分析人類價值本身。
在更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幾乎所有的現代學科都將理性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融合作為學科建構與研究發展的基礎內容。在不同學科中,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的比例略有不同。根據龐珣在2014年發表的《國際關系研究的定量方法:定義、規則與定義》一文介紹,從1980年到2006年的二十多年時間里,定量研究逐漸占據國外主流期刊50%的比例,而且這一比例正在逐年遞增。定量研究作為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一部分,通過數據、表格、公式等方式,被廣泛應用到分析、測量與預測國家間關系、區域建設程度等領域,當前以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為代表的高校正在掀起新一輪的量化研究高潮。除此之外,部分建立在對客觀世界進行規范性闡述與批判基礎上的方法,如定性研究、邏輯推演等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也被廣泛納入國際政治的學科體系。與此同時,實證性研究也逐漸被納入課程思政的學科研究范圍,思政與實證融合的成果在各個學科遍地開花。以《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證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一書為例,該書對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進行了相關的實證研究,通過田野調查、訪談問卷、使用軟件對數據分析錄入等環節,得到了較為翔實、系統的高校思政數據,對河南省乃至全國高校的課程思政開展做出有益貢獻。總之,無論是基礎性的哲學方法,還是研究性的規范方法,兩個學科都已經做到兼收并蓄。
國際政治學科作為政治學的二級學科門類,主要涉及國家間政治關系,以國家主權與利益、地緣政治關系、國際社會機制建設、討論戰爭與和平、文化交流等主題形式所展開。其中,國家安全(security)與利益(interests)是重中之重。國家的安全與利益結構包括許多方面:政治、經濟、文化與諸多非傳統安全與利益。這里有一個不易被察覺的隱性內容,即意識形態安全。漢斯·摩根索在《國家間政治》一書中提到:“作為所執行的政策的直接目標的權力的因素,會得到按倫理、立法或生物學用語所作的說明與辯護。也就是說,政策的本質被掩藏在意識形態的辯護與開脫之中。”[2]124在這里,意識形態被作為一直為“現實利益”所辯護的虛假內容。而馬克思則將意識形態看作社會統治階級對所有社會成員提出的一組觀念。也就是說,意識形態在對外政策與對內政策方面都產生了一定作用。姑且不論究竟意識形態以何種形態出現,其都對社會成員信仰的形成、社會組織與結構的穩定、對抗外來意識形態的干預至關重要。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人民當家做主這個普遍的大前提下,意識形態被賦予了更多積極有效的意義。
早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就明確提出了對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部署,強調要“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顛覆、分裂活動”[8]。而在2017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則指出,“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實抓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教育,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教書育人全過程,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9]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視角下,高校思政強調意識形態安全具有時代價值。國際局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正在增強,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受到西方自由主義思潮侵襲的可能性也在持續增長。在此情形下,加強意識形態思想教育,培養高校學生正確看待世界局勢發展、正確看待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性與優越性是一切教學工作的重心。國際政治學科在思考意識形態相關問題上與思政課程存在統一性,都是為促進國家安全與利益、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而服務的。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修訂出臺之后,各高校在探索與實踐中積累了一套思政精神與學科融合的理論經驗,取得了初步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徹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全國各地方高校圍繞學生的道德修養提升、價值觀與政治方向培養等內容展開,在緊緊圍繞國家頂層設計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做到了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包括教育學、政治學等學科,初步實現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向著實現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與人格培養的更高層次要求邁進。
這就要求高校國際政治學科教學深入汲取國內外優秀教學養分,充實學科思政材料。例如,在傳統文化方面,中國古代講求各民族之間“和諧共生”,萬邦之間和而不同,不同國家民族相處之道在于德。“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謂之顓頊何?顓者,專也;頊者,正也;能專正天人之道,故謂之顓頊也。謂之帝嚳者何也?嚳者,極也,言其能施行窮極道德也。”[10]孔子講求“仁”與“德”,老子曰“佳兵不詳”,墨子主張“非攻兼愛”。“和”是中國古代國家與民族之間處理國際關系問題的基本準則,也是具有較高道德標準的倫理準則。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后,在吸取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闡發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各國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又推崇“求同存異”方針,各國家民族不論制度文化差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為現代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提供了良好范本。當代“建設中的中國國際關系學派”學者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借鑒馬克思主義“階級論”“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方法,深挖道德元素,逐漸形成了一些有別于西方國際關系認知的新范式新內容。在未來的外交實踐中,立足于全人類價值觀基礎上的高標準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一帶一路”倡議將會繼續行駛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道德之路上。在國際方面,西方國際政治學科中的“倫理道德”討論也很熱,馬基雅維利與霍布斯提供的現實主義哲學基礎并不能解釋一切國際關系問題,取而代之的是當代國際社會對“道德主義”的強調,理想主義、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一道,分別用自己的方式對“倫理”“文化”“制度”等元素進行相關闡述,并在現實實踐中形成以威爾遜為代表的政治人物將理想道德觀念適用于國際社會之中,提出了一系列諸如國際聯盟、集體安全、公開外交的舉措,為實現國際社會理想、有序進步貢獻了方案。
1.愛國情懷
“國家利益”作為國際政治專業的核心議題,是當代國家處理國際社會關系的最高準則。蘇格拉底在與智者學派的辯論中說道:“我認為最好的護衛者,應當專注于國家利益。”西方現實主義學者漢斯·摩根索在《捍衛國家利益》中對國家利益內涵進行了界定:國家利益最重要的內涵就是對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進行保障。盡管經過時代環境的變遷,國家利益的內涵在不斷發生改變,但作為國家事務核心議程,其一直受到我國歷屆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鄧小平在指導中國外交工作時談道,應當“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11]。而在新時代,關于中國的國家利益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豐富,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12]總體安全觀涵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內部外部方方面面,也為公民個體思想建設做出相應指示。愛國主義作為公民個體與國家利益的契合物,是人內心最深厚的情感。在理論學習與知識輸出的過程中,專業學生應當明白,國際政治歸根結底要服務于中國國家利益,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統一與復興的偉大任務。在具體的問題領域,應當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種外向性學科,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西方社會思潮,容易“亂花漸欲迷人眼”。在這種情況下,抵御各種誘惑與風險的挑戰十分重要,國際政治專業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國家利益觀、總體安全觀與國家認同感的認識與把握。
2.人文素養
建構主義作為國際關系理論中較為特殊的一支,不同于傳統西方偏重于對物質力量的關注,將對文化力量的認知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溫特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指出,國家的身份與利益不是先驗的,而是在一種易變化的狀態中產生的,這種狀態不是物質的而是文化的,包括共有知識、共有文化、共有觀念等。這種弱物質式的本體論特別強調了文化體系的作用,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既然文化體系易變動,被構建的國際社會也區分多種狀態——霍布斯式的、洛克式及康德式的。國際社會主體間關系由緊張漸次變為和諧,從人人反對人人的狀態變為互為友好的狀態,顯示了國際政治學科所具有的人文關懷。《論語·憲問》有云: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四書遇》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圣人也。總之,國際政治學科可以挖掘出深厚的思政元素與國內外傳統人文素養相結合,培養學生對于現實利益與理想憧憬的有機融合,關心學生思想建設與現實狀況。
3.軟實力內涵
“軟實力”概念最早由約瑟夫·奈提出,他認為國家實力內涵可以派分為兩種:硬實力與軟實力。前者包括國家軍事與經濟力量,而后者則指能夠影響他國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軟實力在國際舞臺日益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一部好萊塢電影可以做到的往往比一枚導彈做到的更多。相應的,軟實力以一種更加隱蔽、更加廣泛的方式影響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從開普敦到巴西利亞,被資本主義感染過的每一寸土壤上,美式的民主價值觀都成為民眾的飯后談資。相比之下,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會的意識形態氛圍需要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軟實力有持續發揮重要作用的潛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榮辱觀、民族精神、傳統文化教育以不同形式推動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孔子學院、李子柒鄉土視頻、冰墩墩卡通形象等諸多中國元素在國外的爆火表明中國的優秀文化有其獨特的魅力,它們是國際政治專業教學的重要資源。
1.課前環節
教育教學,歸根結底要落實在課堂。專業課堂是承載學科知識、學科理念的重要載體。課堂教學應充分重視課前環節,在這一環節中,主要強調興趣作用,以思政為本,以導論為綱,充分并且生動地向學生介紹課程性質、內涵與學習目標,使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以國際政治專業下的相關興趣課為例,教師需要在課前充分備課,熟悉教具,運用多媒體等手段打開學生視野,讓學生看到世界各國迥異的風土文化習俗;有的教師還會在課程開展前期,搜集相關數據庫,運用包括文本、視頻與圖片的方式向學生發送資料,供學生自習消化,在其中適當添加德育、人文修養等思政理念,讓學科教學一開始就不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
2.課堂環節
課堂教學環節是重中之重,教師可以選擇融合思政理念的灌輸式、啟發式與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其中,灌輸方法適用于本科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科素養與知識體系還不完善,需要這種填補式的方法來鞏固基礎,但灌輸教育不利于活躍課堂氛圍,教學效果一般。國際政治專業的教師在填補學生知識空白的基礎上,還應考慮到教學效果問題,將啟發式教學引入課堂。教師讓學生充分了解教材與補充材料,然后設置相關問題,如國際政治學中如何界定國家利益、西方世界的國家利益觀與中國有什么不同,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討論,使學生了解到中國崛起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對世界的有益影響,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使學生接受課程思政理念與國際政治的相關理論知識。
3.課后環節
課后相關內容學習可以起到鞏固知識、深化思政理念的作用。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時,以論文、筆記、課堂展示的方式強化課堂記憶,鞏固知識體系,吸收思政教學養分。此外,各學校還應該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之外發揮自身優勢,設計案例,鞏固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總之,學科思政理念融入具體學科是一件自然、系統的工程,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急于求成。國際政治學科與思政理念的融合,不是簡單“拼盤”,而是有機的化學反應,應該尊重學科規律,摸清教學理念,把握學科性質學科思路,明白結合什么、學生需要什么、教學目標是什么。
1.重視思政考核理念
國際政治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著重對學生的知識體系、思維邏輯與人文、思想進行培養,輔以思政元素的融合,以達到提升思想境界、強化學科素養的目標。因此,在評價過程中,需要將立德樹人作為課程教學的根本,牢牢把握住意識形態教育的高地。這既是課程思政工作的中心環節,又是國際政治學科的培養要求。考核作為實踐課程最后的環節,既是一項收尾工作,又是對總體過程的總結性評價。課程思政進行得怎么樣,國際政治學科教學和思政理念契合度有多高,德育工作與意識形態教育有沒有順利融入其中,都是考核要進行的評判。
2.重視互動評價機制
在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考核時,教師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客體互為辯證關系。其中,教師是考核主體的中堅力量,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科研能力、人文素養、品德修養等標準進行主觀預測,再通過期末作業、平時課堂表現進行評價總結。同時,還應建立外部考核標準,離開課堂之外,學生群體之間的相互評價、社會評價都是良好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總之,教師通過建立系統全面的學生考核標準,可以對學生個人品德修養與政治情感、態度進行總體的把握。與此同時,還需要建立學生與評價主體的反饋機制。學生如果不能接受知識體系與思政理念,先看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是否銜接妥當,是否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接受范圍;再看教師的思政能力是否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標準,能否達到思政理念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如果是學生的問題,就要進一步具體細致地了解,包括心理建設、知識與理念的接受度等,通過私下談話、激勵、引導的方式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教學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評價與考核機制是雙向的,需要在動態的互動中逐步完善。
3.重視選取評價方法
從操作層面來看,國際政治專業作為人文社會學科,其評價機制一般以定性分析為主,具體指評價主體通過經驗判斷與觀察的方法對客體做出評估。其優點是直觀便利,但易受到情感與價值偏好的左右,不能客觀做出評價。近年來,受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影響,量化研究越來越多地被引入社會科學。在考察思政理念與具體學科的效果時,可以采用賦分制的方式,將學生與教師的各項標準,如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品德修養用科研成果、考勤情況、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面向問題以問卷調查等方式來衡量打分,定量考核比定性考核更加客觀,憑據更加充分,只是將思政理念與學科掌握情況量化還是一個難題。總之,教學雙方在掌握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應該秉承向上、積極的心態去參與教學評估與考核。打分不是目的,通過完善考核機制反推教學效果,提升學生思想品德修養與提升學科素養才是最終目的。
4.重視考核評價內涵
建立有效的課程思政考核機制,需要對理論內涵、學理探究、模式探尋進行深化研究。[13]首先,應針對課程教學大綱統籌準備。以多數國政專業都會開設的《外交學概論》為例,該課程通過對外交制度與相關外交行為的分析,使學生掌握外交學的基本知識與研究方法,深刻理解外交對國家行為體的作用;在外延性學習上,通過使學生了解中國近代的外交概況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與《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等思政課程實現有機對接。其次,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組織教學督導隊伍,對專業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相關內容進行專項督導聽課,鼓勵相關教師、學生參與其中。應建立上級督導、同行評議與學生教評的系統評價機制。最后,教育教學主管部門要依托各類教學水平評估或專業認證,把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作為重要評估內容進行考核,鼓勵優秀的課程思政案例參評各級各類教學成果獎,提升教師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的積極性。在評估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思想品德、意識形態教育與學科素養等幾個板塊內容,以實現思政理念真正融入課程考核。
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國際政治學科教學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理論的耦合性。高校國政課堂與思政理念的融合,體現在理念契合、領域接洽。在高校國際政治課堂實踐中,要進一步深挖思政元素與內涵。要把握和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教書育人、以人為本理念真正體現在日常教學環節中。“課程門門有思政,課堂門門講育人”,高校的國政課堂與思政理念的結合是有機的,思政理念所傳遞的品德性與政治性即是國際政治在形而上學觀上所追求的。但除知識體系、學習方法之外,要想真正做到理念耦合、全程覆蓋,實現課程大綱要求與價值觀念上的培養,仍需在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做更多有益探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國際政治教學要以弘毅姿態逐漸摸索,以回應時代的要求,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