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麗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 具體發跡可追溯到東漢時期, 歷史源遠流長。 嶗山地理位置優越, 海岸線蜿蜒曲折被譽為 “第一海上名山”。 《齊記》 記載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 如此盛譽是對嶗山道教地位的肯定。 道教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重要組成部分, 多由上古民歌與民間號子演變而來, 道樂音韻充滿東夷文化的氣息。 元代時期丘處機曾三次前往嶗山, 留下無數詩篇, 更將嶗山道樂與十方道樂展開交流, 促進了嶗山道樂體系完善,幾千年來, 道教音樂體系完整多樣, 正統道譜、 祭祀活動專用曲牌、 古樸欣賞樂曲等多有輸出, 器樂分為內山與外山派, 外山派多為管弦樂演奏, 廣泛投入民俗活動中, 許多民間藝人與嶗山道士積極參與其中, 使不少民間觀眾都曾一領純正道樂風貌。 嶗山道樂按取材創編可分為功課經韻、 應風樂及琴曲, 嶗山派古琴齊魯境內聞名遐邇, 嶗山道樂結合膠東方言后又形成了獨特的 “嶗山韻”, 具有文化傳承意義。
本文研究結合民族音樂學、 宗教學綜合探討, 梳理嶗山道教音樂發展歷史, 調查道教音樂發展現狀, 了解現如今傳承發展面貌, 以期更多人所熟知, 為推動嶗山道教音樂傳承與發展提供學術參考。
1.理論意義
本選題通過嶗山道教音樂發展歷史的梳理及嶗山道教音樂發展現狀的探究, 獲得最新的發展現狀資料, 旨在補充近年嶗山道教音樂發展現狀的空白, 為今后嶗山道教音樂發展研究做有益補充, 提供有價值的學術研究資料。
2.現實意義
嶗山道教音樂2008 年入選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島市博物館與嶗山區文化館都對嶗山道教音樂樂器及歷史有所介紹, 其傳統文化傳承必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通過嶗山道教音樂的傳承發展現狀探索, 把握動態化發展方向, 推動傳承發展, 這對于為青島 “音樂之島” 音樂品牌形象提供有力支撐具有實踐性的意義。
筆者通過在青島市圖書館和檔案館查閱書籍資料、展開田野調查獲得了相關寶貴資料。
現將其與本選題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并選取部分代表性的文章進行論述。
1.專著類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 (1989 年出版) 對道教音樂的定義從最早北魏時期的書面記載到清初書籍描寫道教法事的發展歷史進行梳理, 講解道教音樂的形式與常用樂器。 《青島與音樂》 (魯海, 黃默, 孫英男著, 青島出版社, 2017 年) 地方書籍側重于青島嶗山道教音樂民俗傳聞講解, 嶗山派古琴琴曲來源故事, 當代嶗山派古琴發展, 口碑資料。
2.碩、 博論文
嶗山道教碩博論文共有三篇, 其中兩篇是對嶗山地理位置與歷史探究, 一篇是對于嶗山道教科儀音樂發展歷史的梳理。
《嶗山道教的地理歷史研究》 (劉玉霞, 中國海洋大學, 2008 年), 嶗山道教發展歷史、 宮觀分布和 “僧道之爭” 歷史事件對嶗山道教發展影響。 《近代嶗山道教與地方社會研究》 (閆珂, 中國海洋大學, 2017 年),對嶗山道教位置與歷史、 近代嶗山道教與社會糾紛、 嶗山道教民間信仰等三方面進行研究, 結合地理位置宮觀分布, 民間信仰和近代社會嶗山道教發展等幾方面為近代嶗山道教提供思路。
《嶗山道教科儀音樂研究》 (匡傳英, 山東師范大學, 2010 年) 對嶗山道教發展及嶗山道教科儀音樂發展展開了梳理, 對于嶗山道教音樂發展歷史可以作為部分有效的參考。
3.期刊類
關于嶗山道教音樂文化涉及歷史發展內容選擇其中三篇, 其中包含了嶗山道教音樂流變歷史、 嶗山道教音樂琴曲發展、 特定時期人物對于嶗山道教音樂發展的推動。
《嶗山道教音樂考察記》 (陳振濤, 中國道教, 1991年) 簡述了從西漢時期到清代時期的嶗山道教音樂發展, 同時以人物關系故事角度敘述嶗山派古琴琴曲流變。
《蒲松齡對嶗山道樂的貢獻》 (閆水村, 蒲松齡研究, 2011 年), 蒲松齡康熙年間旅居嶗山, 與嶗山道士商討琴法、 音律, 并將魯南弦子戲和俚曲部分片段傳授給嶗山道士, 留下 《白云洞》 和 《云石風松》 兩首古琴琴曲豐富了嶗山古琴音樂。
《嶗山道樂歷史淵源》 (張俊俠, 山東檔案, 2017年) 從南北朝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后2006 年嶗山道教音樂的流變。
綜上所述, 嶗山道教歷史和道教音樂歷史發展, 碩博論文、 期刊都有敘述, 大多停留在20 世紀80 年代,部分年代也并未展開詳細研究, 對于近些年嶗山道教音樂發展研究較少, 結合當代社會環境、 青島人文風俗、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 可為筆者對嶗山道教音樂歷史發展研究及其生存環境提供了思路。
1.專著類
各地都有道教音樂相關論著, 對于道教音樂的特色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 道教音樂樂曲藝術書籍選取部分書籍按時間順序梳理總結。
1987 年陳振濤 《嶗山道樂初探》 收入 《嶗山餐霞錄》 第一輯。 1988 年創編道歌 《六問青天》 與 《離恨天》 收入 《嶗山餐霞錄》 第二輯出版。 同年著 《西漢至民國年間嶗山道樂考》 在 《嶗山志叢》 刊出。 1991 年《中國道教》 刊出其 《嶗山道教音樂考》。 1994 年記譜整理的道樂 《步虛》 《六句贊》 《拜誥》 等6 首收入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
20 世紀80 年代中期詹仁中著 《膠東道曲概述》 概述 “傳統的膠東道曲” “禱神唱的膠東道曲” “度亡奏的膠東道曲” 三類道曲, 比較北京白云觀道士和膠東道士所唱 《步虛》 相似性, 提出道教音樂有京都流向民間的可能性。 隨后1991 年詹仁中在 《黃鐘》 發表論文《全真道經韻 〈嶗山韻〉 概述》, 1997 年詹仁中所著《“嶗山韻” 及膠州全真道器樂研究》 一書, 對嶗山韻的由來及近現代的傳承、 演變及其音樂的運用進行闡述。2005 年蒲亨強著 《道樂飄飄: 中國重要宮觀道樂》 中對嶗山韻沿革概貌及道樂特色進行論述, 上述成果初步揭示了嶗山道樂在中國音樂文化的特殊價值和地位。
《蘇州道教科儀音樂研究——以 “天功” 科儀為例展開的討論》 (劉紅著, 文化藝術出版社) 闡述了蘇州道教科儀音樂, “天功” 科儀音樂形式及形態分析, 與地方民間音樂比較, 解析道教音樂文化內涵影響因素,音樂形式特色。 《道教音樂》 (蒲亨強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3 年) 分析了道教音樂萌芽、 發展、 轉型與定型, 儀式音樂唱腔韻腔, 道教音樂觀、 審美觀、 文化傳承, 傳承體系, 曲目運用特點, 修道養生, 與傳統音樂分支關系等。
2.碩博論文類
目前道教文化研究共有碩博論文109 篇, 針對嶗山道教音樂研究只有一篇碩士論文, 根據道教文化特質選取部分論文總結。
《道教宮觀文化研究》 (胡銳, 四川大學, 博士論文, 2003 年), 道教宮觀的音樂藝術, 講述全真派音樂法事功能及全真方韻韻律分析, 總結全真派音樂清靜無為、 縹緲空靈的意境。
《道教宮觀文化及其功能研究》 (金天明, 西南大學, 碩士論文, 2007 年), 根據道教音樂所使用的樂器、樂曲結構, 總結道教音樂文化特色, 一是保留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特色, 二是與民族、 民間音樂關系密切, 三是與佛教音樂相互影響, 相互吸收。
《嶗山道教科儀音樂研究》 (匡傳英,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0 年), 從嶗山道教音樂旋律、 節拍, 詞曲關系, 審美風格等方面對嶗山道教音樂特色進行研究。
3.期刊類
關于嶗山道教音樂文化特色期刊論文共十五篇, 嶗山道教音樂藝術特色分析思路大致分為文化融合特色及音樂形態分析兩類。
《民俗文化視域下的嶗山道教音樂文化研究》 (盛煥霞, 文化產業, 2020 年) 結合山東地方風俗例如山東民歌、 戲曲音樂、 打擊樂等方向綜合分析嶗山道教音樂文化特色。
《試析嶗山道教科儀音樂的旋律特征》 (匡傳英,大舞臺, 2014 年) 結合嶗山道教音樂部分譜例, 總結旋律線類型, 分析旋律線特征, 裝飾音運用等, 進一步分析嶗山道教音樂的特色。 《此曲只應天上有——青島嶗山道教音樂文化探析》 (曹芳芳,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2 年) 通過節選譜例結合旋律主干音和調式調性判斷, 嶗山道教音樂文化存在現實意義方面進一步分析嶗山道教音樂文化特色。
綜上所述, 對于嶗山道教音樂文化論著、 期刊較多, 但嶗山道教音樂文化特質新變化談論少, 同時, 結合當地文化分析, 例如宇宙意識, 儀式中人的行為等方面對于道教音樂文化內涵影響所談甚少, 筆者可結合田野考察尋找新視角分析嶗山道教音樂特色。
1.專著類
目前未有針對嶗山道教音樂傳承與保護的專著, 對于道教傳承所涉及論著有一部。
《道教音樂》 (蒲亨強,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3 年)第十二章道教音樂的傳承體系, 道教音樂傳承大致分為三部分, 道樂傳承主、 客體, 傳承方式, 大致分為了“照本宣科” “剽學” “口傳心授” 方式, 傳承制度與生態、 傳教活動有所敘述。
2.碩博論文
目前沒有對于嶗山道教音樂傳承碩博論文, 有相關別地道教音樂傳承保護策略, 博士論文一篇, 碩士論文四篇, 按照時間順序總結。
《龍虎山道教文化與旅游發展》 (張香鳳, 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3 年), 主要從當地旅游業出發,每逢上香敬奉做法事之時, 道徒展示道樂表演活動, 道樂與民族音樂結合緊密, 受眾群體廣泛。
《青島旅游文化開發研究》 (遲妮娜, 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年) 分析了山東青島旅游條件, 樹立嶗山道教文化品牌意識, 挖掘道教文化內涵, 創新嶗山道教產品等方式, 提出嶗山道教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策略。
《仙樂清妙, 道法自然——道教音樂文化之研究》(趙恒, 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年) 結合特殊時期當時的政策分析, 對于道教音樂傳承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成都文殊禪院水陸法會儀式音樂及傳承研究》(顏芬, 西南大學博士論文, 2017 年) 主要從傳承要素(傳承實體、 方式、 制度、 生態)、 音樂教育功能及教育啟示方面闡釋。
《論道樂音樂南岳韻之傳承與發展》 (熊晗,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8 年) 南岳韻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 南岳韻傳承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對策研究, 完善研究資料基礎、 與高校音樂學院建立合作、 提升道徒音樂水平。
3.期刊類
對于嶗山道教音樂傳承發展期刊共9 篇, 其中兩篇為新聞報道, 主要分為音樂教育與嶗山旅游兩方向研究, 按照此類別選取部分文章進行總結。
《讓 “非遺” 不再 “輕保護”》 (李魏, 青島日報,2010 年) 建立民俗博物館, 嶗山區首屆 “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 《道教音樂與嶗山旅游》 (唐嫚麗、 方百壽,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 年) 結合旅游資源引起關注, 開發旅游產品, 讓游客嘗試演奏嶗山道教音樂。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難得幾回聞——讓 “嶗山古樂” 隨課改的旋律一起流淌》 (王玉秀, 學科教研,2014 年) 合理介紹家鄉音樂, 潛移默化融入課堂、 挖掘歷史文化名人, 深入了解嶗山古樂、 合理創設育人氛圍將嶗山古樂引入課堂。
綜上所述, 國內對于嶗山道教音樂相關研究已積累豐富成果, 可見各地音樂學者的重視。 以上這些系統全面、 豐富翔實的論證, 無論從發展歷史、 地域特點、 創作特征、 音樂功能、 傳承策略等方面, 為本論題今后研究拓展思路, 并提供資料、 奠定基礎。 但缺少如今嶗山道教音樂發展現狀及新形式研究, 這為本文拓寬了研究空間和角度。
通過對嶗山道教音樂發展歷史梳理, 及發展現狀、音樂表現形式等各方面進行深入的調研。 從民族音樂學視角出發, 在田野調查一手資料基礎上, 全面、 真實呈現生存現狀, 并對其本土化的發展進行深入的剖析, 對發展成果及不足進行客觀的認識, 對嶗山道教音樂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
1.梳理 “嶗山道教音樂” 的發展歷程, 展現真實生存現狀
梳理嶗山道教音樂發展歷程, 為發展研究作有益補充, 為今后研究人員提供學術參考。 結合田野調查, 深入剖析生存現狀, 客觀真實呈現道教音樂本土化發展全貌。
2.分析 “嶗山道教音樂” 的特點, 探尋獨特之處
通過對嶗山實地走訪與考察、 采訪部分道徒, 對道教音樂本土化發展特點進行研究, 特別是本土化發展現狀問題、 發展方向等方面, 總結青島嶗山道教音樂本土化發展的特點。
3.探究 “嶗山道教音樂” 打造城市品牌的發展策略,展望未來發展方向
探究嶗山道教音樂發展價值, 針對本土城市文化、音樂功能、 傳承發展方面, 分析其傳承發展的實際意義, 梳理道教音樂本土化發展方向, 探討 “青島市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 發展策略, 提出有效建議, 讓更多的人重視 “嶗山道教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