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和,何妙玲,呂紅麗,方頡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 1 青少年近視防控中心,2 眼表科,福建 廈門 361001)
近視是常見的眼科疾病,是眼部在放松狀態下,平行光線在視網膜前聚集,導致視物不清[1]。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與用眼習慣的改變,我國近視人群不斷增多,并且發病年齡趨于低齡化[2]。兒童青少年為近視的高發人群,若未能給予有效的干預,可導致視力持續性下降,最終進展為高度近視或病理性近視[3]。此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框架眼鏡矯正近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視力,但該種矯正方式無法改善患者的屈光度[4]。角膜塑形鏡是通過特殊的逆幾何設計發揮重塑角膜形態的作用,可改善屈光不正,控制近視的進展[5]。角膜塑形鏡用于矯正近視具有操作簡便且無創可逆的特點,但其在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中的效果尚需進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將角膜塑形鏡用于兒童青少年近視患者,觀察其對患者視功能及視覺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 例兒童青少年近視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 ①符合青少年近視診斷標準[6]; ②非病理性或遺傳性近視; ③存在近視矯正適應證; ④可完成隨訪。排除標準: ①此前接受眼部手術者;②存在眼部外傷史者; ③存在矯治禁忌者; ④合并角膜炎、 干眼癥等眼部疾病者。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各60 例。觀察組年齡8 ~14 (10.68 ± 1.86) 歲,男32 例、 女28 例,近視時間1 ~6 (2.45 ± 0.54)年。對照組年齡8 ~13 (10.51 ±1.92) 歲,男30 例、 女30 例,近視時間1 ~5 (2.52 ± 0.61)年。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根據常規眼科檢查結果及驗光結果佩戴框架眼鏡矯正。觀察組采用角膜塑形鏡矯正: 眼科檢查后,驗配合適的角膜塑形鏡,佩戴后觀察鏡片位置、 活動度等,告知患者每天夜間佩戴鏡片8 h 左右,定期到院復查。
1.3 觀察指標 采用驗光儀測量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年后 (觀察組停戴1 個月) 的眼軸長度、 屈光度,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檢測裸眼視力。視功能包括患者的雙眼調節幅度、 靈敏度。視覺質量采用客觀視覺質量分析系統分析客觀散射指數 (OSI)、調制傳遞函數 (MTF)。OSI<2 為正常; MTF 正常范圍35 ~45,數值越高,視覺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 [n(%)] 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 (±s) 采用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眼軸長度、 屈光度、 視力 干預后,觀察組的眼軸長度、屈光度均低于對照組,裸眼視力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眼軸長度、 屈光度、 視力比較 (±s)

表1 兩組的眼軸長度、 屈光度、 視力比較 (±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 <0.05。
時間組別n眼軸長度 (mm) 屈光度 (D) 裸眼視力干預前 觀察組6024.56±0.87-3.25±1.240.34±0.18對照組6024.77±0.79-3.22±1.260.36±0.21 t 1.3840.1310.560 P 0.1690.8960.577干預后 觀察組6024.98±1.55-3.58±0.33* 0.84±0.21*對照組6025.63±1.43*-4.02±0.97* 0.38±0.11 t 2.3883.32615.030 P 0.0190.001<0.001
2.2 視功能 干預后,兩組的雙眼調節幅度、 調節靈敏度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視功能比較 (±s)

表2 兩組的視功能比較 (±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 <0.05。
組別n調節幅度 (D)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609.45±2.10 12.76±1.24* 3.47±1.03 8.58±1.47*對照組609.41±2.18 10.95±1.36* 3.44±1.10 6.06±1.22*t 0.1027.6180.15410.218調節靈敏度 (cpm)0.919<0.0010.878<0.001 P
2.3 視覺質量 兩組的OSI、 MTF 在干預前后比較及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視覺質量比較 (±s)

表3 兩組的視覺質量比較 (±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 >0.05。
組別nOSI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600.78±0.18 0.83±0.11* 43.25±8.56 42.08±5.57*對照組600.80±0.20 0.79±0.23* 43.20±6.97 42.67±9.12*t 0.2881.2150.0350.428 MTF 0.7740.2270.9720.670 P
近視在兒童青少年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目前關于其具體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臨床主流觀點認為近視的發病主要與眼部調節功能異常有關,兒童青少年長期近距離看書、 看電子產品等可致眼睛長時間處于調節狀態,使眼部睫狀肌痙攣,進而出現視遠處模糊,日積月累造成患者的睫狀肌功能代償性下降,導致眼軸拉長,進展為近視[7]。兒童青少年近視需給予及時的、 積極的干預,避免進展為病理性的高度近視。
近視的發生發展主要與角膜曲率變化、 晶狀體調節及眼球軸長有關。角膜為構成眼屈光度的主要結構,改變角膜的形態即可改變眼的整體屈光度,因此臨床矯正近視實際為矯正角膜形態[8]。目前矯正近視主要有手術及非手術兩種方式,以非手術矯正較為常用。框架眼鏡及角膜塑形術是非手術矯正的主要方式,角膜塑形術是指導患者在夜間佩戴角膜塑形鏡,可有效減輕白天佩戴的不適感[9]。本研究將角膜塑形鏡用于兒童青少年近視的矯正,結果顯示,角膜塑形鏡矯正患者干預后的眼軸長度、 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鏡矯正患者,裸眼視力高于框架眼鏡矯正患者 (P<0.05),提示角膜塑形鏡矯正患者視力的效果較好,并且對角膜形態無永久性改變作用。分析原因可能為,角膜塑形鏡設計原理的逆幾何方式,并利用夜間時間重塑角膜形態,使角膜中央區域趨于平坦,周邊曲率增加,可暫時性地調節近視度數,延緩眼軸長度的增長速度; 此外,角膜塑形鏡矯正視力期間,前期以恢復視力為主,后期以穩定視力及維持角膜形態為主,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裸眼視力[10]。兒童青少年處于學習的集中時期,用眼頻率較高,因此調節眼部的幅度、靈敏度為改善其視功能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雙眼調節幅度、 靈敏度均高于對照組 (P<0.05),提示角膜塑形鏡對患者視功能的矯正作用更佳。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OSI 略高于對照組,MTF 略低于對照組,但未見顯著差異 (P>0.05),提示佩戴角膜塑形鏡可引起視覺質量的輕微改變,但對生活無明顯影響,與框架眼鏡相當。
綜上所述,角膜塑形鏡矯正兒童青少年近視的效果較好,可改善患者視功能,對視覺質量存在輕微影響,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