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賀,宋明愛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腎病內科,河南 南陽 473000)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臨床治療腎病的常用手段,通過在體外代謝患者血液中的廢物以減緩其對腎功能的損傷,從而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但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有效代謝廢物的同時常引發貧血、 營養不良等并發癥,其中以營養不良最為常見[1]。營養不良會導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風險[2]。鑒于此,本研究選取在我院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195例患者,調查其營養狀況并分析相關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195 例患者。納入標準:年齡≥18 歲; 在我院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規律透析≥3 個月,病情穩定; 意識清醒,可配合研究者收集資料; 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血管急癥、 惡性腫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 消化道疾病者; 合并感染性疾病活動期者; 正在接受營養不良干預者。
1.2 一般資料收集 采用我院自制問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 透析齡、 透析頻率、 家庭月收入、 體重指數、 醫保支付、 合并癥 (糖尿病、 高血壓、 高脂血癥) 以及血清白蛋白、 C 反應蛋白、 血肌酐、 甘油三酯、 血紅蛋白水平。
1.3 營養狀況評估標準 采用主觀全面營養評定方法[3](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 評估入選患者的營養狀況,該量表包含體重變化、 飲食改變、 胃腸癥狀、 活動能力、 應激程度、 肌肉消耗、 三頭肌皮褶厚度、 踝部水腫8 個項目,總分1~7 分,其中SGA 評分≤5 分判定為營養不良。根據SGA 評分將入選患者分為營養正常組和營養不良組。
1.4 觀察指標 統計195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狀況并分析影響因素。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195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狀況評估結果 195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營養不良81 例,占41.54%; 營養正常114 例,占58.46%。
2.2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狀況可能受其年齡、 透析齡、 透析頻率、 家庭月收入、 體重指數、 合并糖尿病以及血清白蛋白、 C 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 (P<0.05)。見表1。
表1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的單因素分析 (n,±s)

表1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的單因素分析 (n,±s)
項目營養不良組(n=81)營養正常組(n=114)χ2/tP性別男43560.298 0.585女3858年齡18~34 歲1525 2.626 0.009 35~59 歲2659≥60 歲4030透析齡<1年346 1~5年4548≥5年3320透析頻率2 次/周25545.352 0.021 3 次/周5660家庭月收入<5000 元4649 2.153 0.031 5.661 0.000 5000~10000 元3151>10000 元414體重指數<18.5kg/m25543 18.5~24kg/m22459>24kg/m2212醫保支付是59953.140 0.076否2219合并癥糖尿病16114.053 0.044高血壓23421.520 0.218高脂血癥17210.199 0.656血清白蛋白 (g/L)37.61±6.4242.16±5.33 5.392 0.000 C 反應蛋白 (mg/L)6.85±2.174.38±1.62 9.100 0.000血肌酐 (μmol/L)773.42±216.15 815.09±138.43 1.640 0.103甘油三酯 (mmol/L)1.43±0.761.28±0.54 1.612 0.109血紅蛋白 (g/L)102.15±17.81 105.38±15.12 1.365 0.174 4.267 0.000
2.3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透析齡、 透析頻率、 合并糖尿病、 血清白蛋白水平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因素 (P<0.05)。見表2。

表2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營養不良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找出并分析影響患者營養狀況的相關因素并及時進行干預臨床意義重大。
本研究調查我院195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狀況,結果顯示營養不良發生率為41.54%,高于翁麗娜等[1]調查中的37.50%,以及 《中國慢性腎臟病營養治療臨床實踐指南(2021 版)》 中的30.0% ~66.70%相符[4]。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狀況可能受其年齡、 透析齡、 透析頻率、 家庭月收入、 體重指數、 合并糖尿病以及血清白蛋白、 C 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 (P<0.05)。進一步經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 透析齡、 透析頻率、 合并糖尿病、 血清白蛋白水平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因素 (P<0.05)。分析原因如下: ①年齡。老年患者機體功能較差、 消化及吸收功能下降,對營養的轉化受限,血液透析會進一步加速患者內環境的不穩定,惡化患者營養狀況[5]。②透析齡、 透析頻率。透析齡延長、 透析頻率增加會加速患者機體營養物質流失,從而導致患者營養狀況變差。③合并糖尿病。合并糖尿病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糖尿病影響,存在大量蛋白流失而導致營養不良; 另外透析可導致機體應激,造成氧化損傷使患者長期處于微炎癥狀態,影響蛋白質的代謝吸收,加劇患者營養不良狀況[6]。④血清白蛋白水平。白蛋白是由肝實質細胞合成,主要存在于血液中,維持機體營養與滲透壓。白蛋白是臨床最常見的評估營養狀況的指標,被認為可預測血液透析患者的全因死亡率[7]。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患者機體內微量元素、 氨基酸、 水溶性維生素丟失以及激素紊亂等現象會抑制蛋白質合成,加速蛋白質消耗、 分解,從而引發營養不良。
綜上所述,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較高,年齡、 透析齡、 透析頻率、 合并糖尿病、 血清白蛋白水平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因素,臨床應對上述影響因素重點關注并予以針對性干預,以減少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