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王丹平,孫增昆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1 神經外科,2 手術室,河南 商丘 476000)
腦出血是高血壓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可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多需進行手術治療。開顱血腫清除術是臨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 最常用的術式,雖效果明顯,但對患者創傷極大,影響患者預后恢復[1]。近年來,微創技術不斷發展,簡易立體定向法穿刺因創傷小、 安全性高等優勢在HICH 患者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多[2]。鑒于此,本研究選取130 例HICH 患者,比較簡易立體定向法穿刺與開顱血腫清除術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30 例HICH 患者,根據手術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 (n =68) 與對照組 (n =62)。觀察組中男36 例,女32 例; 平均年齡 (52.38 ± 4.08) 歲,平均血腫量 (41.27 ± 5.16) mL; 基底節外側出血32 例,內側出血17 例,其余部位出血19 例;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評分[3](9.24 ± 1.01) 分。對照組男32 例,女30 例; 平均年齡 (53.16 ± 4.32) 歲,平均血腫量(40.84 ± 5.21) mL; 基底節外側出血29 例,內側出血14 例,其余部位出血19 例; GCS 評分 (9.23 ± 1.02) 分。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 (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符合HICH 診斷標準[4]者; 出血量30 ~80 mL 者; 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 伴有其他原因導致腦出血者; 伴有惡性腫瘤或其他腦部疾病者; 中途死亡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行降顱壓、 控制感染、 營養神經等常規治療。此外,觀察組采用簡易立體定向法穿刺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局部麻醉后放置簡易立體定向系統,以靶點 (CT 掃描血腫最大層面中心點) 為中心通過計算機圖像處理系統建立X、 Y、 Z 坐標,測出最佳穿刺點與深度等,安裝導向儀、 定位儀; 電鉆錐開顱后 “十” 字切開硬腦膜,將穿刺針沿確定路線置入血腫部位,抽吸2/3 血腫量后置入硅膠引流管,注入氯化鈉與尿激素混合液促進引流; 沖洗液清亮且未見明顯出血后退出穿刺針,清理固定穿刺部位,加壓包扎。對照組患者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后以血腫最大層面做手術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顯露顱骨; 中心處進行鉆孔并擴大成骨窗,“十” 字切開硬腦膜后使用一次性穿刺針穿刺并徹底清除血腫,結束后止血并縫合硬腦膜,放置負壓引流管,縫合切口。
1.4 觀察指標 ①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使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NIHSS)[5]評估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根據NIHSS 評分降低率分為無改善 (<20%)、基本改善 (20% ~49%)、 顯著改善 (50% ~90%) 與完全改善(>90%),總改善率= (基本改善例數+ 顯著改善例數+ 完全改善例數) /總例數× 100%。②電解質水平。于手術前后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10 min (2 000 rpm) 后取上層清液,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單位: 北京百萬電子科技中心; 型號: JC512-PUZS-300) 測定兩組的血鈉 (Na+)、 血鉀 (K+) 水平。③并發癥發生率,包括顱內感染、 再出血等。
1.5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 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總改善率為97.0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48%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比較 [n (%)]
2.2 電解質水平 術前,兩組的血Na+、 血K+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術后,兩組的血Na+、 血K+水平均較術前升高 (P<0.05),且觀察組的血Na+、 血K+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電解質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的電解質水平比較 (±s)
注: 與術前同組相比,*P <0.05。
組別n血Na+ (μmol/L)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觀察組 68 119.23±8.54 142.59±8.37* 2.97±0.494.31±0.52*對照組 62 118.34±8.61 128.46±8.46* 2.98±0.513.54±0.53*t 0.5919.5650.1148.356血K+ (μmol/L)0.5550.0000.9090.000 P
2.3 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出現顱內感染1 例,顱內再出血3 例; 對照組患者出現顱內感染4 例,顱內再出血7 例。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8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74%(χ2= 4.469,P = 0.035)。
HICH 患者病變血管破裂出血導致大量血腫淤積于腦組織中,血腫會對周圍腦組織形成壓迫,長期淤積所釋放的有害成分會損傷正常腦組織,對患者神經功能造成惡性影響[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總改善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表明與開顱血腫清除術相比,簡易立體定向法穿刺治療可顯著提升HICH 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原因在于: 開顱血腫清除術雖暴露好,可迅速消除血腫,但該術式對患者損傷較大,易損傷正常腦組織,造成新出血點[7]。簡易立體定向法穿刺的最大優勢在于定位精準、 微創,該術式將抽吸點置于血腫中心,可明顯避免損傷周圍腦組織,血腫抽吸大約70%時患者癥狀即可顯著緩解[8]; 而對腦組織二次損傷的有效避免可使患者顱內再出血發生率明顯降低,同時引流管的使用能有效避免因反復穿刺而導致的顱內再出血與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研究[9]表明,HICH 患者多伴有電解質紊亂,主要表現為低血鈉與低血鉀,與抗利尿激素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關系被破壞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的血Na+、血K+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與開顱血腫清除術相比,簡易立體定向法穿刺治療可顯著糾正HICH 患者的電解質紊亂。
綜上所述,與開顱血腫清除術相比,簡易立體定向法穿刺治療可更顯著地改善HICH 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糾正患者的電解質紊亂,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