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秋子,錢偉軍
(開封市中心醫院醫學影像科,河南 開封 475000)
以往臨床針對乳腺小結節的診斷以鉬靶X 線、 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為主,雖可顯示病灶位置、 數目、 范圍、 大小等,但存在 “異病同影” 問題,缺乏特征性指標,易出現漏診、 誤診[1]。因此,如何提高影像學技術對乳腺小結節良惡性的鑒別診斷能力是臨床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動態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 具有時間分辨率高、 空間分辨率高等檢查成像特點,可清晰、 全方位地顯示乳腺病灶周圍血管狀態[2-3]。有研究[4]表明,DCE-MRI 能獲得病變血流動力學特點,其中時間-信號強度曲線 (TIC) 可綜合反映病灶血流灌注情況,有助于明確病灶性質。鑒于此,本研究以手術切除或超聲引導下組織學活檢后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分析DCE-MRI 聯合鉬靶X線對直徑≤2 cm 乳腺小結節良惡性的鑒別診斷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就診于我院的92 例直徑≤2 cm 乳腺小結節患者 (92 個病灶) 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 單側發病; 女性; 腫塊直徑≤2 cm; 既往無隆胸史、 乳腺炎病史、 胸部手術史、 乳腺相關手術史、 放化療史;經細胞學穿刺、 活檢、 手術等方式得到病理證實; 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合并心腦血管疾病、 嚴重肝腎系統疾病、 惡性腫瘤、 內分泌系統疾病者; 復發性乳腺癌者; 伴有遠處轉移或淋巴轉移者; 因其他疾病導致乳腺轉移者; 病灶緊鄰部位有瘢痕者。92 例患者年齡23 ~69歲,平均 (43.56 ± 4.15) 歲; 病灶側別: 左側52 例,右側40例; 腫塊直徑0.5~2.0 cm,平均 (1.28 ± 0.27) cm。
1.2 方法 92 例入選患者均接受DCE-MRI、 鉬靶X 線檢查。
1.2.1 DCE-MRI 檢查 儀器選用GE Discovery 750 3.0T 超導型磁共振,8 通道乳腺專用相控線圈; 患者取俯臥位,前伸雙臂,充分顯露雙乳,足先進。①MRI 平掃參數。軸位T1WI: FOV為320 mm × 320 mm,TR/TE 為640 ms/7.6ms,層厚為4 mm,層間距為1 mm,矩陣為512 × 512; 軸位脂肪抑制T2WI: FOV為320 mm × 320 mm,TR/TE 為2 587 ms/85 ms,層厚為4 mm,層間距為1 mm,矩陣為512 × 512。②DCE-MRI。軸位容積成像序列Vibrant: FOV 為360 mm × 360 mm,TR/TE 為3.9 ms/1.7 ms,層厚為1.4 mm,層間距為1 mm,矩陣為512 ×512; 蒙片掃描結束后,啟動專用高壓注射器,經手背靜脈注射劑量為0.1 mmol/kg 的扎噴替酸葡甲胺,流速為2.0 mL/s,注射后追加20 mL 生理鹽水沖管,延遲20 s 后啟動動態掃描,再掃描5 個時相,每個59 s; 后上傳至GE ADW 4.5 后處理工作站,取病灶強化最明顯處設置感興趣區,根據血流動力學與病灶形態特點繪制TIC 曲線,包括Ⅰ型 (流入型)、 Ⅱ型 (平臺型)、 Ⅲ型 (流出型),并獲得達峰時間、 早期強化率、 早期強化比值、 強化峰值等參數。由2 名具有豐富影像學診斷經驗的放射科醫師通過雙盲法閱片得出結論,結合病灶形態學特點、 血流動力學特征與強化方式進行綜合診斷。
1.2.2 鉬靶X 線檢查 儀器選用美國Selenia 全景數字化乳腺鉬靶X 線攝影機,加壓固定攝片法常規攝側斜位、 雙側乳腺軸位片,全自動曝光; 成像后在圖形顯示器下觀察病灶直接征象(形態、 位置、 大小、 鈣化、 邊緣、 密度等)、 間接征象 (乳頭、 皮膚等)。惡性病灶診斷標準: ①直接征象: 邊緣不規則,病灶邊緣不清晰且有細小毛刺,呈高密度結節影; 密度不均勻,組織結構紊亂; 形態不規則,可見簇狀鈣化灶; ②間接征象:乳頭呈內陷或漏斗征; 局部皮膚增厚、 凹陷。若存在上述任意1 種直接征象+ 2 種間接征象或2 種直接征象則判定為惡性。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分析DCE-MRI、 鉬靶X線及二者聯合對直徑≤2 cm 乳腺小結節良惡性的鑒別診斷效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結果 92 例患者經手術切除或超聲引導下組織學活檢后病理證實,惡性結節28 例,其中浸潤性導管癌24 例,導管內原位癌3 例,Paget 病合并導管原位癌1 例; 良性結節64例,其中纖維腺病伴纖維腺瘤22 例,纖維腺瘤16 例,纖維腺病20 例,硬化性腺病2 例,導管內乳頭狀瘤1 例,纖維囊性乳腺病1 例,肉芽腫性小葉炎1 例,腺肌上皮瘤型腺病1 例。
2.2 DCE-MRI、 鉬靶X 線及二者聯合診斷乳腺良惡性病灶的效能 DCE-MRI 聯合鉬靶X 線鑒別診斷直徑≤2 cm 乳腺小結節良惡性的靈敏度、 準確度、 陽性預測值、 陰性預測值均高于單獨診斷 (P<0.05)。見表1。

表1 DCE-MRI、 鉬靶X 線及二者聯合診斷乳腺良惡性病灶的效能
乳腺結節是因乳腺導管與乳腺小葉結構退化引發的結締組織增生,臨床主要表現為腫塊、 乳頭溢液、 乳房脹痛等[5]。乳腺雖非人體必要器官,但隨著原位癌病情不斷進展可轉移侵犯肝、 腎等器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直徑≤2 cm 的惡性乳腺小結節 (乳腺癌早期階段) 的預后良好,但早期無特異性癥狀,結節難以觸及且不易檢出,故如何有效鑒別微小乳腺結節良惡性在改善患者預后中尤為關鍵。
常規診療工作中,針對主訴乳腺腫塊的患者通常先給予鉬靶X 線進行初步篩選,惡性病變多表現為邊緣毛糙、 形態不規則的高密度影,良性病變主要表現為邊緣清晰、 形態規則的高密度或低密度影[6]。但鉬靶X 線對病灶內鈣化敏感,且乳腺良惡性病變的X 線特征存在一定的重疊,故存在一定的漏診、誤診。DCE-MRI 是一種定量MRI 技術,通過測量不同組織注射對比劑后信號強度的變化,不僅能提供組織器官的基本結構信息,還可清晰呈現組織血管分布、 血流灌注狀態等信息[7]。TIC 曲線是對比劑在病灶組織內分布變化的直觀描述,可反映病灶的廓清情況與血管灌注。其中乳腺惡性病灶通常存在大量缺乏完整性與舒縮功能的微血管網,有大量動靜脈吻合,滲透性強,迅速廓清; 而良性病灶的血管網豐富且完整性良好,對比劑流入組織時速度緩慢; 此外,乳腺惡性病灶生長迅速,牽拉周圍血管進行密集供血,對比劑可在短時間內達到高峰[8]。本研究結果顯示,DCE-MRI 聯合鉬靶X 線診斷直徑≤2 cm 乳腺小結節良惡性的靈敏度、 準確度、 陽性預測值、 陰性預測值均高于任一單獨診斷,可見二者聯合可進一步提升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DCE-MRI 聯合鉬靶X 線可提升直徑≤2 cm 乳腺小結節良惡性的鑒別診斷效能,值得臨床借鑒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