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暢,趙輝,王勇,路懷志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一病區,河南 商丘 476100)
冠心病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堵塞血管腔造成心肌缺血、 缺氧性壞死導致[1]。冠心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隨老齡化進程推進其發病率不斷升高。冠心病作為慢性疾病,需終身控制其誘發因素,延緩病情進展。二級預防為臨床指南推薦的冠心病預防方案,通過積極控制疾病危險因素,指導患者轉變生活方式,并給予控制血壓、 血糖、 血脂以及β 受體阻斷劑等藥物治療,控制患者病情[2]。研究[3]表明,維生素D 表達失衡與冠心病發病關系密切,可引起冠脈血管炎癥,造成機體的鈣磷調節紊亂,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進而導致心肌肥厚。基于此,本研究將維生素D 與常規預防手段用于冠心病患者,觀察其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為對象。入選標準: ①冠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②病情穩定。排除標準: 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②患有消化系統疾病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 ③合并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或高血糖者; ④過敏體質者。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5 例。觀察組年齡40 ~79 (62.87 ± 6.45) 歲,男性43 例、 女性32 例,體質量指數 (22.64 ± 2.86) kg/m2,合并高血壓22 例、 糖尿病9 例,冠脈狹窄程度 (75.31 ± 8.24) %,病程 (3.42 ± 0.64)年。對照組年齡41 ~79 (61.95 ± 6.30)歲,男性45 例、 女性30 例,體質量指數 (22.53 ± 2.95) kg/m2,合并高血壓23 例、 糖尿病8 例,冠脈狹窄程度 (75.98 ±8.01) %,病程 (3.59 ± 0.56)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冠心病規范的2 級防治處理方案,包括控制血壓,調節血糖、 血脂,指導患者合理飲食、 科學運動等; 根據患者情況給予阿司匹林、 硝苯地平、 美托洛爾、 阿托伐他汀等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維生素D補充治療,口服阿法骨化醇膠囊,0.25 μg/d。
1.3 觀察指標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25 羥維生素D3 [25 (OH) D3] 水平;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 血糖 (2hPG) 水平; 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超敏C 反應蛋白 (hs-CRP) 水平。統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 (%) 表示,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糖脂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TC、 TG、FPG、 2hPG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糖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的糖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s)
2hPG(mmol/L)治療前 觀察組 75 4.90±0.92 1.72±1.12 5.40±0.56 12.60±0.78對照組 75 4.93±0.95 1.76±1.15 5.43±0.70 12.63±0.81 t 0.1970.2160.2900.231 P 0.8450.8290.7720.818治療后 觀察組 75 3.21±0.11 1.22±0.67 4.10±0.33 9.66±0.72對照組 75 3.32±0.13 1.33±0.81 4.45±0.34 10.49±0.40 t 5.5940.9066.3978.727 P<0.0010.366<0.001<0.001時間組別nTC(mmol/L)TG(mmol/L)FPG(mmol/L)
2.2 兩組的25 (OH) D3 及hs-CRP 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25 (OH) D3 水平高于對照組,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25 (OH) D3 及hs-CRP 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的25 (OH) D3 及hs-CRP 水平比較 (±s)
組別n25 (OH) D3 (nmol/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7547.23±9.64 62.32±5.37 4.60±2.12 1.21±0.40對照組7546.92±9.12 48.23±13.27 4.65±2.17 2.43±0.35 t 0.2028.5240.14319.878 P 0.840<0.0010.887<0.001 hs-CRP (mg/L)
2.3 兩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較 兩組的各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n (%)]
維生素D 是維持機體鈣磷等元素代謝的主要物質,膽固醇可在體內經過轉化作用儲存在皮下組織,在紫外線作用下經皮膚轉化后進入血液循環,經25-羥化酶作用生成25 (OH) D3。人體內多種細胞中均存在維生素D 受體,且約3%的基因受到維生素D 內分泌系統的調節,該類基因具有調節胰島β 細胞分泌胰島素、 內皮細胞遷移及小腸對Ca2+吸收等功能[4]。宋文信等[5]的研究表明,體內維生素D 的表達失衡參與冠心病的發病過程,可能為誘發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冠心病患者的各類危險因素均可對冠脈內膜造成損傷,加重局部的炎性反應,并促進冠脈病變進程[6]。冠脈粥樣硬化的初始部位,白細胞黏附在內皮細胞,穿透內膜誘導T 淋巴細胞釋放多種細胞因子,促進平滑肌細胞的增殖,促進冠脈斑塊的形成過程。維生素D 可與免疫細胞上受體相結合,抑制巨噬細胞的活性,延緩動脈鈣化及動脈病變進程。研究[7]表明,維生素D 受體信號降低可促進泡沫細胞的釋放,增加糖尿病患者繼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體內維生素D 表達水平與冠心病患者心肌肥厚關系密切,維生素D 濃度過低或過高均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降低血管內皮細胞功能[8]。鑒于多數冠心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糖脂代謝紊亂,且炎性介質表達增多,本研究在給予患者規范2 級預防的基礎上補充外源性維生素D 制劑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脂 (TC、 TG)、 血糖 (FPG、 2hPG) 指標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可能與維生素D 可促進患者維生素D 受體的表達,抑制泡沫細胞的形成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25 (OH) D3 水平高于對照組,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主要為補充外源性維生素D 治療可抑制巨噬細胞的活性,減輕冠脈炎性反應程度。兩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未見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維生素D 輔助常規藥物治療冠心病可更好地調節患者的糖脂代謝,抑制炎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