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宛平,萬霞,胡莉莉
(1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肺部腫瘤科,河南 南陽 473000; 2 南陽師范學院校醫院呼吸內科,河南 南陽 473000)
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為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早期癥狀隱匿,確診時多為中晚期階段[1]。該期NSCLC 患者喪失根治性手術的機會,需接受放化療等治療。放療為常用的治療手段,然而長期的放療可引起多種癥狀,降低患者生命質量。癌癥患者癥狀以集群形式出現稱之為癥候群。研究[2]表明,癌癥患者的癥候群可加重患者的身體負擔及營養不良狀態,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多模態運動是將不同類型的運動聯合進行鍛煉,在運動中注重多種感官感受的融合。王乾沙等[3]的研究表明,多模態運動將多種形式運動聯合,在緩解鼻咽癌患者疲乏、 疼痛等癥狀方面效果顯著。基于此,本研究將多模態運動模式用于接受放療的NSCLC 患者,觀察其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NSCLC 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 ①病理確診為NSCLC; ②首次接受放療; ③預計生存時間≥3 個月; ④意識清楚,可正常溝通。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部位原發腫瘤; ②患有代謝障礙、 營養吸收障礙疾病; ③患有消化系統疾病; ④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⑤認知功能異常。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 例。觀察組男性30 例、 女性15 例,年齡30 ~81(57.64 ± 7.03) 歲,婚姻狀況: 已婚41 例、 未婚4 例,TNM分期: Ⅰ~Ⅱ期12 例、 Ⅲ~Ⅳ期33 例,受教育年限 (10.34± 2.54)年。對照組男性33 例、 女性12 例,年齡29 ~80(55.39 ± 7.55) 歲,婚姻狀況: 已婚39 例、 未婚6 例,TNM分期: Ⅰ~Ⅱ期10 例、 Ⅲ~Ⅳ期35 例,受教育年限 (10.57± 2.61)年。兩組的性別 (χ2=0.476,P =0.490)、年齡 (t =1.463,P =0.147)、 婚姻狀況 (χ2=0.450,P =0.502)、 TNM分期 (χ2=0.241,P =0.624)、 受教育年限 (t =0.423,P =0.673)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放療護理: 囑咐患者用生理鹽水漱口; 保護照射部位,保持照射野周圍皮膚清潔、 干燥; 照射部位出現紅疹、 皮炎時,可涂抹爐甘石; 指導患者食用新鮮果蔬及高蛋白食物,減少生冷、 辛辣、 油膩等食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多模態運動模式干預: ①成立由熟悉多模態運動的康復專家、 護士長、 責任護士組成的干預小組。康復專家負責制定干預方案,護士長監督方案的執行情況,責任護士負責具體實施。②運動方案: a.第1 周,上午介紹多模態運動基本知識,指導患者進行環繞手臂、 擴胸、 體前屈、 屈膝等熱身運動,訓練強度根據病情調整,每組重復2 次。下午,重復上午動作,后向患者介紹正念放松訓練相關知識; 播放舒緩的音樂,引導患者放松全身肌肉,隨音樂韻律進行呼吸,身體進入冥想狀態。b.第2 周,上午,首先進行1 組熱身訓練,后向患者介紹簡化太極拳前4 式,演練動作由慢到快,重復3 次;下午,繼續鞏固上午的太極拳練習,后在音樂背景下進行正念冥想訓練。c.第3 周,上午,首先練習1 組太極拳,后指導患者進行低強度抗阻訓練,包括臥推、 深蹲、 硬拉、 劃船等,每組重復3 次; 下午,鞏固上午學習的抗阻訓練,后在音樂背景下進行冥想訓練。d.第4 周,上午,溫習抗阻訓練,后指導患者練習頸、 胸、 肩、 臀、 腿、 足部等拉伸運動,每個動作持續5 s,重復2 ~3 次; 下午,鞏固上午學習的拉伸運動,結束后進行冥想訓練。③本組患者均接受住院治療,每周一上午進行多模態訓練,2 h/次,下午重復上午訓練內容,后進行冥想訓練; 周二至周五下午患者自行訓練。每周訓練5 d,共干預4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放療癥候群評分和營養狀況。放療癥候群包括疼痛、 疲乏、 惡心、 睡眠不安,每項0 ~10 分,分值越高則癥狀越重。采用整體營養主觀狀況評估量表 (PGSGA)[4]評估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0 ~35 分,分值越高則營養狀況越差。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前白蛋白 (PAB)、血紅蛋白 (Hb) 水平,計算體質量指數 (BMI)。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 (%) 表示,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放療癥候群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疼痛、 疲乏、 惡心、 睡眠不安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放療癥候群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的放療癥候群評分比較 (±s,分)
時間組別n疼痛疲乏惡心睡眠不安干預前 觀察組 45 2.77±1.36 2.64±1.21 1.94±0.89 2.38±0.76對照組 45 2.81±0.92 2.65±1.20 1.90±0.56 2.43±0.78 t 0.1630.0390.2550.308 P 0.8710.9690.7990.759干預后 觀察組 45 3.45±1.20 3.80±1.45 4.23±0.80 4.92±1.60對照組 45 4.51±1.23 4.41±1.26 5.01±1.24 6.06±2.03 t 4.1382.1303.5462.959 P<0.0010.0360.0010.004
2.2 兩組的營養狀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PG-SGA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兩組干預前后的BMI、 PAB、 Hb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營養狀況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的營養狀況指標比較 (±s)
Hb(g/L)干預前 觀察組 45 1.85±0.38 22.02±2.56 218.93±30.73 116.98±19.76對照組 45 1.89±0.68 22.11±3.02 219.83±23.64 116.36±18.67 t0.3450.1530.1560.153 P 0.7310.8790.8770.879干預后 觀察組 45 2.77±0.62 21.18±1.92 199.36±26.26 105.92±16.72對照組 45 4.16±1.09 20.57±2.58 192.36±24.37 102.36±18.72 t7.4361.2721.3110.952 P<0.0010.2070.1930.344時間組別 nPG-SGA評分(分)BMI(kg/m2)PAB(mg/L)
NSCLC 患者放療期間并發癥較多,并且各癥狀之間可相互影響、 強化,加重患者的負擔,進而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預后[5]。本研究對NSCLC 患者放療期間進行多模態運動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放療癥候群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表明多模態運動模式可緩解NSCLC 患者的放療相關癥狀。本研究將熱身訓練、 太極拳、 抗阻訓練、 拉伸運動等相互融合,通過多種運動對身體各個部位進行鍛煉,從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緩解放療引起的不良反應。既往研究[6]表明,多模態運動可促使患者在鍛煉時將注意力集中在動作上,排除外界因素對大腦的干擾,放松患者的精神狀態,進而減輕患者的疲乏、 食欲不振等癥狀。
NSCLC 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較高,放射治療可引起全身炎性反應,引起機體營養代謝功能障礙,同時炎性因子可影響調節食欲的內分泌系統,以致患者出現厭食癥狀[7]。本研究在多模態運動中融合正念冥想,患者在身體訓練后轉入冥想,充分放松身體及精神狀態,緩解患者放療期間的疲勞。將冥想訓練引入多模態運動可提高大腦皮層及迷走神經的興奮性,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提高患者的食欲,利于患者攝入食物及營養。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PG-SGA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表明多模態運動模式可改善患者放療期間的營養狀態,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命質量。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的BMI、 PAB、 Hb 水平雖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可能與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有關。
綜上所述,多模態運動模式可減輕NSCLC 放療患者的放療癥狀負擔,改善其營養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