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蠶,嚴紅冉,董曉玲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NICU,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早產兒是指胎齡<37 周的新生兒,其生長發育、 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喂養耐受等與足月新生兒存在差異[1]。早產兒出生后需在醫院接受治療,待達到足月齡后方可出院,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早產兒出院后由于家屬對護理技能掌握的不足可增加其再入院的風險,并且不利于小兒的生長發育。因此在早產兒的臨床護理期間引導家屬參與,可提高整體護理質量。鳥巢式護理是在仿生原理指導下為早產兒營造類似子宮的環境,提高早產兒的舒適度,增強其安全感,促進其生長發育[2]。早產兒家屬積極參與護理過程并掌握相關的護理技巧可發揮協同護理效果,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3]。基于此,本研究將家庭參與式護理聯合鳥巢式護理用于早產兒,觀察其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產兒為對象,按照入組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0 例,胎齡33 ~36 (34.21 ± 0.76) 周,男性21 例、 女性19例,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14 例、 剖宮產26 例,母親年齡(27.61 ± 2.58) 歲,母親受教育年限 (13.15 ± 1.56)年。對照組40 例,胎齡34 ~36 (34.43 ± 0.71) 周,男性20 例、 女性20 例,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13 例、 剖宮產27 例,母親年齡(27.08 ± 2.47) 歲,母親受教育年限 (13.39 ± 1.71)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①維持病房溫度及濕度適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護理,密切監測早產兒的體重、 體溫;在保育箱底放置軟棉布,穩妥固定新生兒頭部。②定期修剪早產兒的指甲,每3 h 喂奶1 次,喂奶期間保持小兒右側臥位,結束后保持側臥位防止誤吸或溢奶; 輕叩早產兒背部。③撫摸早產兒頭部穩定其情緒; 撫摸早產兒腹部促進其胃腸蠕動,刺激其食欲增加進食量; 每2 h 協助早產兒翻身1 次。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家庭參與式護理聯合鳥巢式護理: ①組建家庭參與配合鳥巢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開展統一的護理培訓。②早產兒處于穩定期后,家屬進入病房,在護士的指導下學習護理操作,如更換早產兒的衣物、 戴口罩等,每天看護早產兒2 h。③保育箱內制作橢圓形鳥巢樣空間,根據早產兒體型調整大小,將早產兒置于其中。指導早產兒家屬觀察鳥巢制作過程,學會在家中制作鳥巢。觀察溫度保持情況,維持早產兒體溫的恒定。④住院期間,指導家屬學習早產兒護理內容,包括洗澡、 喂養、 皮膚清潔、 口腔清潔、 更換尿布等。出院前,評估家屬鳥巢式護理的操作技能及知識掌握情況。出院后利用電話或微信進行隨訪,給予必要的指導。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早產兒的體格生長指標 (體質量、 頭圍、 身長)。采用早產兒行為神經功能評分量表(NBNA)[4]評估早產兒的神經功能,共包括5 個維度,分值越高則神經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 (%) 表示,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體格生長情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體質量、 頭圍、 身長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體格生長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的體格生長情況比較 (±s)
2.2 兩組的神經功能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NBNA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NBNA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的NBNA 評分比較 (±s,分)
早產兒出生時其身體各個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相較于足月新生兒,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較差。因此,早產兒需進入NICU接受嚴密的監護及治療[5]。早產兒生理機能發育尚不完善,在出院后若家屬缺乏居家護理知識及技能,易導致出院后照護不當再次入院。家庭參與式護理主張護士與早產兒家屬尤其是母親共同參與早產兒的家庭護理過程,注重加強早產兒家屬對科學護理的認識,并由專業的護理人員進行指導保證家屬全面掌握早產兒護理方法、 疾病監測知識等,進而保證早產兒健康成長[6]。多數早產兒出生后需在保育箱內接受治療及護理,但保育箱與母體子宮環境差異較大,因此可影響其生長發育。鳥巢式護理可通過模擬母體子宮環境,為早產兒提供安逸舒適的睡眠環境,降低外界環境光線、 聲音等的刺激,為早產兒的生長發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家庭參與式護理聯合鳥巢式護理干預期間,為早產兒提供護理的人員主要為家庭成員,與早產兒的行為、 情感等可相互影響,對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具有積極作用[7]。干預期間,指導家屬陪伴、 對早產兒進行撫觸等護理,可增加早產兒的舒適感及安全感,減少哭鬧;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早產兒的體格發育。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的體質量、 頭圍、 身長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家庭參與式護理聯合鳥巢式護理可促進早產兒的體格發育。分析原因為,該種護理模式通過模擬子宮環境,營造安全舒適的外部環境,進而改善早產兒睡眠,增強其抗病力,為其健康生長奠定基礎[8]; 家屬掌握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相關知識,參與早產兒的護理,可降低早產兒的患病率及再住院率[9]。早產兒神經發育不成熟,易出現原始反射困難或反射不完全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NBNA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的護理模式可促進患兒的神經發育。家庭參與式護理通過家屬的撫觸、 眼神交流等良性刺激,有助于促進早產兒的大腦發育; 鳥巢式護理通過模擬母體內環境,可減少早產兒的外界不良暴露及刺激,減輕其緊張不安情緒,還可促進β-內啡肽的釋放,改善新生兒迷走神經的張力,促進其神經功能的發育。
綜上所述,家庭參與式護理聯合鳥巢式護理可促進早產兒的體格生長及神經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