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雷震,張圣旭,王貴聰
(開封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河南 開封 475000)
顱腦創傷屬神經外科常見病癥之一,主要是因交通意外、高處墜落等外界暴力所致,死亡率極高。去骨瓣減壓術是目前臨床治療顱腦創傷的重要手段,能夠及時有效地降低顱內壓,但該手術會對顱骨完整性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增加腦積水等并發癥發生風險[1]。顱骨修補術是應對減壓術后顱腦缺損開展的一種手術治療方式,可恢復顱腔生理解剖構造的完整性,維持顱內外壓均衡,降低減壓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2],但關于其在去骨瓣減壓術后的最佳實施時機至今尚無統一標準。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10 例顱腦創傷患者,旨在探討去骨瓣減壓術后不同時間顱骨修補術對其運動功能、 神經功能及自主生活能力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行去骨瓣減壓術的110 例顱腦創傷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對照組55例患者中男30 例,女25 例;年齡19 ~67 歲,平均 (42.38 ±6.25) 歲; 骨窗110.98 ~178.42 cm2,平均 (149.32 ± 11.38)cm2。觀察組55 例患者中男32 例,女23 例;年齡18 ~69 歲,平均 (42.51 ± 6.33) 歲; 骨窗112.05 ~176.95 cm2,平均(148.89 ± 12.85) cm2。兩組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 (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患者符合 《中國顱腦創傷外科手術指南》[3]中顱腦創傷相關診斷標準; 在我院行去骨瓣減壓術,術后有顱骨修補指征 (CT 結果顯示存在顱腦缺損); 精神正常,無視聽或交流障礙。排除標準: 伴發顱腦積水、 顱內感染等疾病者; 合并其他重要臟器疾病者; 非首次顱腦創傷者; 伴嚴重精神認知障礙者; 中途退出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去骨瓣減壓術處理,術后行CT掃查,判斷顱骨缺損程度,并根據CT 數據制備塑形鈦合金顱骨鈦網。對照組于減壓術后3 ~6 個月行顱骨修補術,觀察組于術后3 個月內行顱骨修補術。修補具體步驟為: 修補前協助患者調整體位,具體結合顱骨缺損部位調整,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在原減壓術切口入路,從骨窗緣往帽狀腱膜下間隙分離,再游離帽狀腱膜下間隙至顳肌以外部位皮瓣,剝離以充分暴露硬腦膜,操作時若有硬腦膜缺損問題,需先進行修補再剝離,且注意保護硬腦膜完整; 完成后充分顯露骨窗,將骨膜剝離,置鈦網于骨窗緣位置,并使用螺釘固定,使用適量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創面,檢查未見滲血點后,對術區使用生理鹽水清洗,留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并對切口進行加壓包扎。顱骨修補術后兩組患者均連續隨訪6 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 (FMA) 評估患者修補術前及術后6 個月的運動功能,該量表包括上肢 (66 分) 與下肢 (34 分) 兩部分,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則運動功能越好。②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評估患者修補術前及術后6 個月的神經功能,量表包括語言、 意識及運動等評估項,總分42 分,得分越高則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③自主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 (mRS) 評估患者術前及術后6 個月的自主生活能力,0 ~6 分依次表示無癥狀、 輕度癥狀、 輕度殘疾、 中度殘疾、 重度殘疾、 極重度殘疾 (臥床) 以及死亡,得分越高則自主生活能力越差。④并發癥,包括顱內感染、 腦積水、 硬膜外血腫、 切口愈合不良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 表示,行t 檢驗; 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運動功能、 神經功能及自主生活能力 修補術后6 個月,觀察組的FMA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 mR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FMA 評分、 NIHSS 評分及mRS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的FMA 評分、 NIHSS 評分及mRS 評分比較 (±s,分)
時間組別nFMA 評分 NIHSS 評分 mRS 評分術前觀察組5549.82±3.79 20.03±2.352.96±0.83對照組5549.23±4.18 19.86±2.132.92±0.79 t 0.7750.3970.258 P 0.4390.6910.796術后6 個月 觀察組5565.76±5.46 10.13±1.421.69±0.52對照組5559.88±7.32 14.85±2.091.91±0.60 t 4.77513.8532.054 P 0.0000.0000.042
2.2 并發癥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4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18%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目前,臨床針對顱創傷患者主要采用去骨瓣減壓術進行治療,該術式可充分擴大顱腔容積、 降低顱內壓和改善腦微循環,但會影響顱骨完整性,造成腦組織繼發性損害,故需擇期實施顱骨修補術[4]。傳統治療方案推薦在減壓術后6 ~12 個月行顱骨修補術,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5-6]表明,去骨瓣減壓術后早期 (3 個月內) 針對顱骨缺損進行修補,可大大降低顱腦創傷患者的遠期并發癥發生率,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修補術后6 個月,觀察組的FMA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 mRS 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均<0.05),表明顱腦創傷患者在去骨瓣減壓術后3 個月內行顱骨修補術能夠獲得較去骨瓣減壓術后3 ~6個月行修補術更理想的效果,并能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與楊兵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如下: 顱腦創傷所致神經水腫多于傷后3 周內消退,在去骨瓣減壓術后3 個月內行顱骨修補術,具備可行條件,而術后3 個月是顱腦創傷的關鍵恢復期,在去骨瓣減壓術后3 個月內行顱骨修補術,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解除皮瓣凹陷對腦組織的壓迫,有效發揮顱骨對腦組織的保護效應,同時在較短時間內促進腦內靜脈回流,改善神經供血狀況,為患者神經功能以及四肢活動功能的早期恢復創造有利條件,進而提高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 此外,在去骨瓣減壓術后3 個月內行顱骨修補術,因顱骨缺損時間較短,患者發生腦血流循環障礙的程度較輕,受顱內壓失衡的影響較小,此時手術也較有利于預防各種并發癥發生; 而在去骨瓣減壓術后3 ~6 個月行顱骨修補術,顱骨缺損時間較長,腦組織長時間處于無保護狀態,則相對容易受皮瓣過度凹陷的刺激,導致大腦皮質層損傷加重,影響患者神經及四肢活動等功能恢復,同時腦部長時間缺乏有效保護,也容易造成顱內供血以及結構改變,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與去骨瓣減壓術后3 ~6 個月行顱骨修補術相比,術后3 個月內行顱骨修補術更利于改善顱腦創傷患者的運動功能、 神經功能及自主生活能力,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