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湯仁禮
(上饒市中心血站獻血服務科,江西 上饒 334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學技術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剖宮產手術輔助分娩,該手術創傷性較大,術后較多產婦存在大出血風險; 隨著二胎政策放開,前置胎盤、 胎盤粘連增多,難治性產科大出血比例也上升,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1]?,F今臨床對難治性產科大出血患者主要采用輸液與輸血治療,但以全血或紅細胞為主的短期快速擴容治療模式可能大量浪費血液資源,治療效果也有所欠缺[2]。難治性產科大出血患者因失血較為嚴重,血小板與凝血因子不斷被消耗,導致凝血能力降低,治療難度也更大。研究[3]表明,單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配合治療難治性產科大出血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與預后結局。本研究探討單采血小板與冷沉淀凝血因子配合輸注在難治性產科大出血患者中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難治性產科大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 (n =35)年齡22 ~46 歲,平均 (28.15 ± 3.07) 歲; 初產婦13 例,經產婦22 例。對照組 (n =35)年齡17 ~37 歲,平均 (28.41 ±3.13) 歲; 初產婦15 例,經產婦20 例。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①剖宮產術后24 h 內總出血量超過血容量50%; ②精神、 情緒穩定,能積極配合研究開展; ③未出現其他危重疾??; ④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既往因其他疾病導致凝血功能障礙; ②研究開展前1 個月內使用過抗凝血藥物治療; ③存在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惡性腫瘤疾病;④長期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治療; ⑤病歷資料統計不全。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僅應用冷沉淀凝血因子輸注治療。冷沉淀凝血因子是采用特定的方法將保存期內的新鮮冰凍血漿在1℃~6 ℃融化后,分離出大部分的血漿,并將剩余的冷不溶解物質在1 h 內速凍呈固態的成分血; 臨床使用時在血液專用水浴箱中融化,將融化后的冷沉淀凝血因子以患者可以耐受的速度快速輸入。觀察組應用單采血小板配合冷沉淀凝血因子輸注治療。單采血小板是使用血細胞分離機在全封閉的條件下,自動將符合要求的獻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分離并去除白細胞后懸浮于一定量血漿內的單采成分血; 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備方法與治療方式與對照組無異。血小板與冷沉淀凝血因子具體用量參考患者失血量制定。
1.4 觀察項目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凝血功能,檢測項目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 凝血酶原時間 (PT)、 凝血酶時間 (TT)、 纖維蛋白原 (FIB)。采集患者肘靜脈血4 mL,在常規條件 (3 000 r/min,5 min,離心半徑10 cm) 下完成離心處理,應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完成檢測。②比較兩組的平均止血時間與24 h 有效止血率。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 (CD3+、 CD4+、 CD4+/CD8+),檢測儀器使用流式細胞儀。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凝血功能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APTT、 PT、 TT均低于對照組,FIB 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時間組別n APTT (s)PT (s)TT (s)FIB (g/L)治療前 觀察組 35 80.48±7.59 29.33±3.13 33.04±2.98 0.92±0.13對照組 35 81.04±7.21 28.81±2.96 33.50±3.17 0.90±0.15 t 值0.3170.7140.6260.596 P 值0.7530.4780.5340.553治療后 觀察組 35 42.37±4.74* 12.50±1.45* 14.05±1.56* 1.82±0.21*對照組 35 52.70±5.53* 17.36±1.91* 19.33±2.21* 1.37±0.18*t 值8.39111.99011.5479.625 P 值0.0000.0000.0000.000
2.2 兩組的止血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平均止血時間短于對照組,24 h 有效止血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平均止血時間與24h 有效止血率比較 [±s,n (%)]

表2 兩組的平均止血時間與24h 有效止血率比較 [±s,n (%)]
組別n平均止血時間 (h)24h 有效止血率觀察組353.57±0.4034 (97.14)對照組356.14±0.5828 (80.00)t/χ2 值21.5805.081 P 值0.0000.024
2.3 兩組的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的免疫功能各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但觀察組的CD3+、 CD4+、 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時間組別nCD3+ (%)CD4+ (%)CD4+/CD8+治療前 觀察組 3564.11±5.9836.79±4.131.29±0.14對照組 3563.84±6.1737.22±3.871.26±0.11 t 值0.1860.4500.997 P 值0.8530.6550.322治療后 觀察組 35 59.18±5.84*32.03±3.54*0.91±0.12*對照組 35 54.25±5.25*28.43±3.07*0.70±0.08*t 值3.7144.5458.614 P 值0.0000.0000.000
難治性大出血是產科常見危急重癥之一,該病進程較快,短期內患者紅細胞濃度與血容量將急劇下降,休克與死亡風險隨之升高。輸液與輸血是現今臨床治療難治性產科大出血的主要手段,但該治療方法無法及時補充凝血因子與血小板,致使血液稀釋,患者在失血期間凝血因子與血小板大量消耗,隨著搶救時間延長,其凝血功能異常情況也愈發嚴重。冷沉淀凝血因子輸注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機體內凝血因子含量,恢復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對炎性因子、 細胞粘連、 非毒物質的清除與改善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冷沉淀凝血因子還能夠促進創口愈合,維持組織正常吞噬功能,為患者疾病康復創造有利環境[4]。血小板輸注治療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凝固,維護血管壁完整,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避免血管出現異常損傷,從源頭改善患者出血現狀,進而獲得顯著的止血效果。兩種治療方式從不同角度對難治性產科大出血患者施以治療,進而提升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凝血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 (P<0.05),表明單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配合治療能夠有效補充機體所需凝血因子,在短期內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止血時間短于對照組,24 h 有效止血率高于對照組 (P<0.05),表明單采血小板配合冷沉淀凝血因子輸注治療能夠縮短患者的止血時間,止血效果更好,與梁婷婷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既往研究[6]表明,大量輸注外源性血液會導致機體免疫機制發生異常改變,最終導致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后的免疫能力均顯著降低,但觀察組的免疫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 (P<0.05),表明單采血小板配合冷沉淀凝血因子輸注治療對免疫功能的損傷程度較低,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單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配合應用可改善難治性產科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縮短止血時間,提高止血效果,且治療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損傷程度更低,值得推廣應用。